盛世康熙专场征集中


2020年最特殊的第一季度已倏然而过,家中童蒙“神兽”似开学有望,我们的“云征集”工作在诸多险阻中也小有了一些成绩。一具康熙五十四年制“南吕”编钟,一组十二只青花花神杯(存十只),一件青花釉里红“圣主得贤臣颂”笔筒已相继入库,令我们聚焦于“熙朝传古”之康熙盛世,热望广大藏家继续支持藏品,使未来这一“千古一帝”专拍的入选作品更加丰盈。


古人津津乐道得把乐律和历法联系起来,十二律和十二个月配合,通应一年的阴阳变化。依照《礼记.月令》记载,它们之间的对应为∶



孟春之月,律中太簇;

仲春之月,律中夹钟;

季春之月,律中姑冼;

孟夏之月,律中仲吕;

仲夏之月,律中蕤宾;

季夏之月,律中林钟;

孟秋之月,律中夷则;

仲秋之月,律中南吕;

季秋之月,律中无射;

孟冬之月,律中应钟;

仲冬之月,律中黄钟;

季冬之月,律中大吕。


盛世康熙专场征集中


清 丁观鹏绘《南吕行金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


古时音律,有阴阳之别,合为六律六吕。而“南吕”象征阳气之旅入藏,对应八月仲秋。想必也应是疫情终将会结束的日子吧。“八月桂花”的花神杯虽未能得见,但一只康熙五十四年“南吕”交龙钮铜鎏金编钟,通身“鼓钉八卦”,于西北“乾”位“于物为金”,亦曾在种种皇家祭祀、典仪之上“金声玉振”,望可为北京的“仲秋入藏”带来福佑。乾隆继承康熙再制编钟,并命丁观鹏等绘《十二月禁御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其中《南吕行金图》绘帝王乘舟于“南吕”之八月间,穿越金鳌玉蝀桥,赏中海、北海之“太液秋波”胜景。今春北海的湖水已清于往日,想必夏秋时节能有福分“让我们荡起双桨”吧。



盛世康熙专场征集中

盛世康熙专场征集中

清康熙 御制铜鎏金蒲牢钮八卦纹「南吕」编钟

H 31cm ; 重约30.5kg

备注:美国重要私人收藏



十二在中国是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数字。一年有十二月,十二花神应月而生。一日有十二时,五个十二年为一甲子。《易》八卦中每卦为三爻,六十四卦中每卦为六爻。乐中有六阳律,亦有六阴律,故乐中会有“记之以三,平之以六,成于十二”之说。与康熙王朝平行的1600年到1750年的这一个半世纪的欧洲巴洛克时期也出现了十二律,而钢琴的发明,七白键与五黑键亦正好与之对应。此时,仅仅比康熙皇帝小21岁的德国音乐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1750年)在1722年发表了《谐和音律曲集》(另或译为《十二平均律曲集》英文:《The 48》)。


盛世康熙专场征集中


意大利传教士德礼格(原名TheodoricusPedrini,1670年生于意大利费尔莫Fermo),在巴洛克音乐全盛时期离开欧洲,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奉教皇命来到北京,觐见康熙皇帝,带来了后来深受康熙皇帝喜爱的巴洛克音乐,从此在清宫中担任乐师职务。



盛世康熙专场征集中


《康熙帝读书像》,清,宫廷画家绘,绢本设色,138×106.5cm

故宫博物院藏


数年前十二首曾在康熙御前演奏的巴洛克奏鸣曲重新被挖掘面世。康熙帝对音乐具有浓厚的兴趣并曾加以研究,特于五十二年(1713年)在“蒙养斋”立馆诏修《律吕正义》一书,广求海内畅晓乐律者,同时在传教士德礼格的帮助下,越一年余完成。编纂期间,康熙帝亲自审定古今尺度,制十二正律以和八音,制定出不同于明代的清宫律吕制度,为康熙帝钦定之书。自此,伴随着“康熙标准”,宫廷礼乐、御制陶瓷也在这些“古老文明制式”中萌芽开来。康熙朝御制的十六编钟即成为庙堂礼乐重器。惜于清末衰败乱世多流散于欧美,本件美国藏家旧藏之“南吕”编钟即为其中麟凤,今重回帝都。


盛世康熙专场征集中


铜镀金双龙钮云龙纹编钟,康熙五十二年 (1713年)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盛世康熙专场征集中


《律吕正义后编》所载编钟


盛世康熙专场征集中


《雍正帝祭先农坛图》(局部)所绘中和韶乐编钟


盛世康熙专场征集中



左/ 雍正朝《大清会典》所载编钟律分图

中/ 雍正朝《大清会典》所载朝会编钟

右/ 雍正朝《大清会典》所载祭祀金编钟


近日,音乐家谭盾新作《武汉十二锣》集15国艺术家“云”直播于上海、纽约、武汉,亦取意于中华文化“十二”之玄妙,为世人祈福。湖北省博物馆的编钟击扬十二次,纽约的六面武汉产巨锣与上海的六面武汉产巨锣交相呼应,环球同此凉热。


盛世康熙专场征集中

盛世康熙专场征集中

盛世康熙专场征集中

盛世康熙专场征集中

←左右滑动浏览全图→

清康熙 十二花神杯(存10件)

D 6.5~6.8cm


明官窑自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以后无官窑瓷生产的档案记录,故一般认为,明代官窑至此即终。直至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景德镇正式恢复御器厂后,制瓷业得到迅速发展。此时,臧应选奉旨进驻景德镇,担任督陶官,清代官窑从此步入兴旺。此时,刘源负责设计瓷器样式,承命主持设计各式御瓷。康熙御窑十二花神杯应作酒杯用,每只杯上画一种月令花卉,再配唐诗一首,令康熙龙颜大悦,成为宫中珍秘御用之器。(清宣统三年(1911 年)陈浏所著《匋雅》一书,称赞曰:康熙十二月花卉酒杯,一杯一花,有青花、有五彩,质地甚薄,铢两自轻。……若欲凑合十二月之花,诚戛戛乎其难。)这般造诣,想是便与齐白石先生《可惜无声》册一般福分,画中草虫除了没有声音之外,便似与真实草虫无异;而花神杯虽“可惜无香”,但瓷中妙笔,竟令所有时令花卉所予人之美都浓集于杯上,兼思酒香茶馥,顿感花香拂面,若再次举杯观花,画中暗香薇薇依旧。


盛世康熙专场征集中

清康熙 一月“迎春花”花神杯


盛世康熙专场征集中

清康熙 二月“杏花”花神杯


盛世康熙专场征集中

清康熙 四月“牡丹花”花神杯


盛世康熙专场征集中

清康熙 五月“石榴花”花神杯


盛世康熙专场征集中

清康熙 六月“荷花”花神杯


盛世康熙专场征集中

清康熙 七月“兰花”花神杯


盛世康熙专场征集中

清康熙 九月“菊花”花神杯


盛世康熙专场征集中

清康熙 十月“月季”花神杯


盛世康熙专场征集中

清康熙 十一月“梅花”花神杯


盛世康熙专场征集中

清康熙 十二月“水仙花”花神杯


花神杯用唐诗为花做注,皆因康熙帝喜唐诗之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 三月,将编纂唐诗总集之务交给江宁织造曹寅,并将内府所藏季振宜《唐诗》一部发下,作为校刊底本,至次年十月,即编成《全唐诗》奉上,囊括唐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共计900卷,康熙帝亲为之作序。此时,也恰是景德镇御窑厂康熙时期官窑烧造第三阶段(1705-1722年)之肇启。在此背景下,故唐诗成为十二花神杯的主题,便情理使然。而雍正、乾隆两朝珐琅彩瓷采用古诗做为文字题材,亦为花神杯配以唐诗经典模式之延续。乃为满清帝王以“盛唐”自况的一种文化创新与文化自信。



盛世康熙专场征集中

清康熙 青花釉里红「圣主得贤臣颂」笔筒

D 19.2cm


备注:北京文物公司旧藏


作为一代明君,康熙深谙汉文化之政治影响,便有意笼络汉族知识分子,以统治大清江山。当曹寅还在扬州为刊刻《全唐诗》极力筹备的前后,远在百里之外的景德镇,一只全身书写着近千字文章的笔筒诞生。


盛世康熙专场征集中


清康熙帝画像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康熙四十四年至康熙五十一年,郎廷极担任景德镇督陶官。除成功复原仿明铜红并创烧“郎红”之外,更亲自设计并烧造青花祝寿诸器,是为康熙六十大寿进献贺礼。西汉时著名的四川大才子王褒,曾写过一篇《圣主得贤臣颂》文,歌颂汉宣帝刘洵礼贤下士,全国人才都能得以重用,各安其位。也正因为这篇文章,王褒被皇帝留京重用。一千多年后,这篇文章被景德镇御窑厂的窑工们书写在了一只青花釉里红笔筒上,以唐人小楷笔法撰全篇长文(《饮流斋说瓷·说款识第六》曰:“书长篇成文者,如《赤壁赋》、《圣主得贤臣颂》……皆全篇录齐,笔法出入虞、褚,均康窑之铮铮者。”),文末钤釉里红“熙朝传古”四字,有盛世之朝代代传袭之意,青花与釉里红发色皆甚为纯正,说明景德镇御窑已经纯熟掌握了失传百年的高温釉下青花釉里红工艺,流芳至今。


盛世康熙专场征集中


乾隆回顾皇祖功业时写道“敬思仁皇,卜号康熙,六十一载,今古诚稀”。“千古一帝”时代艺术品的雄浑与秀美、富丽与文雅在未来我们的深入征集中渐将徐徐展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