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記-高科技公司的搖籃-斯坦福大學

讀書記-高科技公司的搖籃-斯坦福大學

閱讀總結自吳軍博士所著《浪潮之巔》第一版第十五篇:高科技公司的搖籃--斯坦福大學

1.慈善不是在富有以後拿出自己的閒錢來沽名釣譽,更不是以此來為自己做軟廣告,慈善是在自己哪怕也很困難的時候都在幫助社會的一種善行--致敬斯坦福夫人

2.開放校園的真正含義在於像斯坦福那樣,讓大學融入社會。開放是斯坦福的“本”,而廠校結合是它的“用”。後者保證了大學開放校園的具體實施

3.說起現代高等教育,一定要提到兩個人,普魯士德國的外交家和教育家洪堡以及英國的牧師和教育家約翰•紐曼。

4.洪堡+紐曼模式

洪堡模式:高等職業教育和研究的機構,專才教育

  • 洪堡是普魯士德國的外交家,卻建立了完善的、服務於工業社會的普魯士教育體系,在這個體系中,職業教育、技能的教育成為大學的中心任務,這樣大學生在學校學到的就是真正有用的知識,一走出校園就馬上為社會服務
  • 洪堡體系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強調研究對於大學的重要性,它將大學從一個教育機構變成了一個教育和研究的綜合機構
  • 德國的高等教育至今基本沿用洪堡一百五十年前制定的體制,保證了它在全世界工業界和商業界的領先地位(新中國成立後馬上搞了將理工專業分離的院校調整,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原來的綜合性大學拆成文理型大學、工科大學,政法學院和醫學院等等,完全是按照洪堡的體制來的。遺憾的是又沒有學到家,忘了在大學裡建立研究生院,以至於研究生教育至今落後。)


約翰•紐曼:通才教育

前提條件:

  • 要求受教育的人有很高的自覺
  • 大學學生和文化的多樣性

當許多聰明、求知慾強、具有同情心而又目光敏銳的年輕人聚到一起,即使沒有人教,他們也能互相學習。他們互相交流,瞭解到新的思想和看法、看到新鮮事物並且掌握獨到的行為判斷力,在寬鬆的環境下,可以自由地獲取專業技能和社會知識,尤其是和人打交道的經驗。


5.創業的孵化器

美國導彈之父-馮∙卡門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年輕人,當一個人往下走的時候是不需要扶的,當他往上走時恰恰需要你扶他一把

前提:硅谷為斯坦福人提供了經費和實實在在的課題,讓學生們容易找到合適的創業題目,加上寬鬆的環境為教授和學生的創業行動大開綠燈,良好的教育使得很年輕的學生也可以應付未來的各種挑戰。現在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這東風就是學校最後扶植一把

孵化器作用:

  • 對創業的教授和學生直接的幫助就是建立他們和工業界之間的橋樑,斯坦福專門有一個辦公室幫助想創業的在校學生和在硅谷成功的校友或者和斯坦福有來往的企業家、投資家聯繫,尋找投資(Google 的佩奇和布林就是通過這種方式找到第一筆投資)
  • 斯坦福大學鼓勵創業的另一個具體措施是對利用職務發明創業的寬容性(比如思科和yahoo的創辦就是例子)
  • 創業的氣氛非常重要。在一個有創業氣氛的大學裡,創業是一種主動行為,創業者出於自己對一個技術和它的商業應用的特別興趣,將它的實現作為自己的理想,這種動力對於創業的成功不可或缺。反之,如果光靠別人來推動創業,是鮮有成功的。只有主動的創業,創業者才能從親身實踐中找到好的創業題目,併為之奮鬥。反之,即使有了好的題目,也會半途而廢。佩奇有一次在斯坦福的創業論壇上講,創業的關鍵之一是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在斯坦福相對容易找到一起創業的追隨者。首先,進入斯坦福的學生大多願意到剛成立的小公司工作,而很多東部名牌大學的畢業生並不願意。其次,由於斯坦福的這種內緊外鬆的環境,學生們交際的圈子相對較廣泛,容易打造一個可以互補的創業團隊(Founding team)。而在完全追求學分的大學裡,每個人能深入瞭解的大多是自己同班同學,或者同實驗室的同事,朋友之間的互補性不強


總結:

新的技術、新的商業模式在全世界各地每時每刻都會誕生,但是將它們最終變成產品,變成一個新的行業需要一個像斯坦福大學這樣的孵化器。韓愈講,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於是便見不到千里馬。同樣,發明創造世界各國都有,而斯坦福只有一個,因此硅谷的奇蹟就難得一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