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荒野》-接受必須失去的,然後獲得生活的掌控力

前幾天看了一部電影叫做《超脫》,這部電影包含了太多的情緒,像村子裡植物一樣的老人,整夜亮著燈的屋子,公交車上突然流淚的大人,帶著孩子離開家裡的女人。對於自認為無法挽回的事實和無法改變的現狀,大多數的人類都是在等待情緒的揮發和事情的消解,大多數情況我們無能為力,讓時間推著我們忍耐和忘記。

這個電影好像把我們內心的無力、苦悶給翻出來,告訴你生活就是這樣無可奈何。觀看這部電影時,觀眾的情緒可以得到釋放,可以大哭,可以抱抱自己,但卻找不到答案。但是人生的答案,卻需要我們持續地去尋找。

《超脫》所描述的是我們的處境,我們的無能為力,那麼《走出荒野》,這本書給予我們的是走出困境的力量,像是一把鑰匙,一個指引,一個支撐,讓我們儘快斬斷無力的想法,戰勝內心的懦弱,迴歸現實的世界。

《走出荒野》-接受必須失去的,然後獲得生活的掌控力

找到最好的自己


《走出荒野》整本書講述了失去母親後迷茫以至於迷失自己的女性謝麗爾走上太平洋屋脊步道的路程,1100公里的徒步道路使她找到對生活的掌控力,重獲新生。

一、 徒步的動機

謝麗爾的父母在她六歲離婚,母親五年前癌症去世了,繼父和弟弟都和她關係疏遠,謝麗爾對於母親的去世不能接受,迷失自我,吸毒,出軌,離婚。人生走進了死局,“strayed”是謝麗爾在離婚後給自己重新取的姓氏,有“浪子,迷路,偏離,犯錯誤,走失,有外遇,在別處沾花惹草”的意思。謝麗爾在這個時候看到了一張太平洋屋脊步道(PCT )的圖片,她決定做點事情,走出一條路來。


《走出荒野》-接受必須失去的,然後獲得生活的掌控力

太平洋屋脊步道


二、 徒步所面臨的困難

離開現在的生活,走進荒野,背上巨大的艱難負荷的行李,獨身一人,對抗烈日、暴雨,翻越大山,防止蛇、熊的攻擊。如果說一開始謝麗爾是想要在旅程上思考自己的人生,那麼應對荒野就耗掉了她全部的注意力。

謝麗爾的體力和體能在一開始就不夠完成這場徒步旅行,物資過重,路線不熟悉,甚至鞋子不合適磨破了腳,身體被揹包壓的挺不起來甚至磨破了肩膀和背部。

謝麗爾開始怨恨自己,不僅生活一塌糊塗,又把自己置於了艱難的困境中。

她與外在的痠痛鬥爭,與大自然鬥爭。父親,母親,繼父以及兄弟和愛人,所有的感情都暫時置於腦後,精神都用於應對眼前的挑戰。

終於在她行走了一段時間後,她欣賞起了路邊的花,藍天和流水。路途遇到的人會將她看成有經驗的徒步者,而不是一開始質疑的眼神。

“走了這麼久,也許,我已經有勇氣去害怕了”

當做不到的時候,謝麗爾不斷的和自己說“別害怕”,而終於在旅程中途,她有了可以害怕的勇氣,這個改變是心理的勝利。只有有可以失去和擔憂的能力,我們才會接受自己的害怕。

旅途的最後謝麗爾收到可她的項鍊,“strayed”。遇見的旅客總是看錯,總有人同情的問她“你很餓嗎”。

她的姓氏看著沒有了糟糕的寓意,又可愛又美妙。謝麗爾在萬物中找到了自己。

三、 徒步帶來的變化(身體的心理的)

如果說走進荒野是因為在生活中找不到方向,迷失了自我,被拋棄,那走進荒野就是選擇和自己對抗,尋找出路。在旅途上謝麗爾與自己相處,深刻的剖析自我,與自己對話。

“我意識到,我之所以來到這裡,就是為了堅定地直視自己的恐懼感,或者說直視別人對我和我對自己親手犯下的那些錯誤。如果跟在別人的屁股後面,我又怎能實現自己的目標呢? 這世界太複雜,人們永遠無法知曉其中奧妙。事物的條件、因果、生滅、榮衰以及改變,都是無法參透的。”

在征服荒野的過程中,身體在發生變化,自己更加強勁有力,《走出荒野》本身就是一場身體和心靈的探索,在荒野上鍛造身體,鍛造心靈,在繁亂的生活中,找到安置自己靈魂的位置。

“彷彿單純地置身於這聖潔的荒蠻之美中,就意味著我也可以如此聖潔無瑕,無論我曾遺失過什麼,無論別人曾從我這裡掠奪過什麼,無論我對別人做了什麼不光彩的事,也無論別人為我抹過什麼汙點。雖然我對許多事情都抱著將信將疑的態度,但對這一點,我卻深信不疑:我,是這純淨荒野的一部分。”

豆瓣上面這本書的一條討論是“母親的死是否是頹廢生活的藉口”,提問者說,他認為母親的去世對作者的生活造成如此巨大的打擊,只是他生活走向頹廢的藉口。

這句話讓我很不舒服,原因在於,孤獨和悲傷不可被理解,也得不到寬容。人是感情的動物,不是冰冷的機器,愛和情緒是時刻纏繞我們的東西。但作者在失去後不甘於現實,畏懼接受,迷失了自己。

走出荒野的過程,不僅讓身體得到歷練,更重要的是在整個過程中,心靈得到洗滌,自己能夠面對自己,自己能夠探索自己,自己能夠接受自己。接受生命的無常,接受生活中的得不到,接受所有的心酸與委屈。

《走出荒野》-接受必須失去的,然後獲得生活的掌控力

四、與生活的虛無感鬥爭

生活是一場不時有些災難讓你更加狼狽的遊樂場,我們的生活沾滿了蜘蛛網,努力扯下蜘蛛絲,也是扔在了地上,變成白茫茫的背景。

蒼白的人生,因為蜘蛛網的纏繞更加混亂和無力。

人們學會懷疑,懷疑生活沒有意義,懷疑付出沒有回報,懷疑時間被浪費,更多的時候在原地打轉、徘徊,自我懷疑。

但在徒步的路上不一樣了,地圖在手裡,前方有水源,即使一開始遙不可及,往前走也就真的到了。

謝麗爾在告訴我們去選擇,然後堅定不移地相信,往前走,好像人生之路需要這麼做,也必須這麼做。

如何與生活的混亂和虛無鬥爭呢?接受命運中不可抗爭的那部分,做好眼下的事情,開始一場極限運動,與自己的身體對話,獲得生活的掌控力。

《走出荒野》說既然生活已經這麼糟糕,那就往前走,沒有什麼可怕的。

我們一生都在鬥爭,而我們也要走進荒野,尋找自己的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