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和教育-讀《無聲告白》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真正的自己,這個話題龐大又不可觸摸。

從出生就肩負著父母的希望和期待,要長高,健康,聰明,上學要學好每門課程以獲得好的成績,畢業後要找份工作,要找個好的伴侶可以陪伴自己過完一生,要有聰明健康的孩子......

可能你會是一個音樂家,寫歌,開音樂會,得到觀眾的追捧,你是一個寫作者,你的主人公一定不能活的平凡普通,二次元的紙片人也要是總裁精英才算贏家,你是一個新媒體工作者,每天都在抓熱點,寫爆文,在為了瀏覽量而掙扎。

無論如何,時光流淌,我們最終都會各有各的生活,面貌,有各自的經歷和故事,而你是你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嗎?

《無聲告白》的故事是從莉迪亞死亡開始的。莉迪亞是被父母給予厚望的好孩子,這個孩子努力認真聽話,可以完成母親的心願,成為一名醫生,可以完成父親的群體社交願望,而她卻最終選擇走上了湖中央,選擇了離開。



成長和教育-讀《無聲告白》找到真正的自己

如果莉迪亞長大,她是會成為一名醫生嗎?

莉迪亞的父親是中國移民的第二代,但因為自己的黃皮膚卻受到排擠。母親是優秀的白人女孩,有著夢想和野心。父親和母親在哈佛大學的課堂上相遇了,愛情讓瑪麗琳沒能讀完哈佛。

在瑪麗琳的母親去世後,瑪麗琳明白自己不能一輩子貢獻給家庭,於是她離家出走去尋找自己的夢想了,去讀書,但這次又沒能完成學業。

瑪麗琳在還差兩個星期就能完成學業時,發現自己懷孕了。她是哈佛的學生,卻不得不為家庭妥協,作為女子的不甘心成為了她的心病。

瑪麗琳回來了,把自己沒有完成的心願都寄託到了莉迪亞身上,她希望女兒能完成自己的心願,不再重複自己的生活。

“只要你願意”

“只要你想”

“是的”

“是的”

“我會的,媽媽”

莉迪亞太乖巧了,或者說她太害怕了,她怕母親就再一次不見了。她是家裡的掌上明珠,也揹負了母親的理想,成為醫生。

莉迪亞收到的生日禮物是百科全書,父母親談論的話題永遠是關於她的學業,生活嚴絲合縫的包圍著她。

因為母親希望她早點回家,所以她推掉所有的邀請,她沒有朋友。因為父親希望她有朋友,所以她拿著電話自言自語。她一直都在扮演著父母會喜歡的孩子的樣子。

莉迪亞心裡的崩潰線還是要來了,多年前的夏天,內斯把溺水的莉迪亞托起來,從那開始一直就是莉迪亞的救贖,是家裡能看見她痛苦,在她落水時能抓住她的人,是理解她可憐她的人,而哥哥考上了哈佛就要離開家了,巨大的窒息壓向莉迪亞。

莉迪亞對父母家人的愛成為了困住自己的牢籠。

她想要擺脫父母的期待和對哥哥的依賴,想要靠自己的力量從水中浮起來,但她忘了,她是不會游泳的,她想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從湖中游到岸邊拯救自己,自己的力量太渺小了。

這個家庭的悲劇不只是莉迪亞,因為他們的父母,所有的孩子都受著傷害。過度被關愛的莉迪亞,一心要逃離的內斯,被忽視的漢娜。

內斯是家中的長子,清楚明白的知道父母更改莉迪亞,他理解妹妹,也願意給予她支持,但他也渴望關注,他想要去大學,逃離這個家。

“大學是他探索自己沒有去過的地方的跳板,是他飛向太空的中轉站。他會把所有人和所有事都甩在身後-雖然他並未承認,但這個“所有人”也包括莉迪亞”。

漢娜,這個總是躲在沙發後面,把自己藏起來以不打破家庭格局的小女孩。她看見過姐姐在生日時笑容下面的冷漠,她見過傑克對愛的嚮往。漢娜學著姐姐的舉止,收集家裡人不用的東西,隱藏自己不去打攪父母,帶姐姐的項鍊。

“你不需要它,永遠都不需要,你不想笑的時候,就別笑” 。

莉迪亞對漢娜說,應該是她對妹妹最後也是最真心的話。

莉迪亞死了,死在尋找真正的自己的路上,無論是意外還是自殺,她已經要成為自己了。

死了的人已經得到解脫,活著的人還要花很長的時間去理解。那些你願意我做的,我沒有告訴你的,都是因為我不想你離開,不想你失望,想讓日後的時光有你陪伴。但是做了你想讓我做的事情,我找不到我自己了,我也沒有想到有一天我會堅持不下去,為了你的夢想我不知道什麼是我想要的。

因為莉迪亞的去世,一家人總算意識到問題,開始互相傾訴,說出自己的真正的想法,漢娜沒有成為莉迪亞。

而故事裡傑克這個一直在無聲愛戀內斯的男生,他是不是也得到了救贖。


這本小說,是一箇中國人在美國的格格不入,但和中國教育無關。錯誤的是陷在自己世界裡的父母,自以為是的父母。是把自己意願強加於子女,綁架子女的人生為自己的夢想買單的父母。因著子女的對父母無私的愛和依賴而讓他們最終失去自我的悲劇。

最近熱播劇《冰糖燉雪梨》,演繹了幾個少年的冰球夢,少年意氣,酣暢淋漓。喻言是花滑王子,在母親的期待下長大,日復一日的練習花滑,而同時他又是脆弱的,經歷單薄,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很容易就被失敗擊倒。在治療他的焦慮症過程中,他母親讓他寫下他想要做的事情的時候,他寫下了花滑。花滑沒有錯,錯的是以前是母親的期待,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這種期待擊垮了他,在自己真正思考,自己堅定的作出選擇後,花滑才成為了他真正所愛。

而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這個他人,也有可能是老師,是戀人,是上司,是社會的條條框框和大眾期待。

而我們能夠去努力的是,思考自己的目標和渴望,堅守自己的領域,拒絕他人不合理的要求,不給與他人侵犯自己的權利。

希望你去讀讀《無聲告白》,他會給予不了你從水中浮起來的力量,但可以給予你去尋找的力量。


成長和教育-讀《無聲告白》找到真正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