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鄉村的“蝶變”——渭南市臨渭區陽郭鎮靈陽村脫貧攻堅側記"

(通訊員: 朱曉菲)

在渭南臨渭區西塬上,靈山秀水之間,有這樣一個“靈源”,——陽郭鎮靈陽村。靈陽村地處臨渭區陽郭鎮政府北2公里,耕地面積1200畝,有建檔立卡貧困戶39戶149人,目前,全村累計脫貧34戶135人,僅剩餘兜底戶4戶10人。在脫貧攻堅戰中,靈陽村積極探索“黨組織+公司+貧困戶”模式,推行黨員“戶長制”,強黨建、抓產業、促脫貧,提升了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水平,構建起鄉村治理的良好格局。

強堡壘 激活“一池春水”

組織力是農村治理的關鍵,組織力強,農村就會本固基強。近年來,為強化黨建引領促脫貧,臨渭區委提出了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強化農村治理的目標。通過選優配強“領頭雁”,創新開展黨員“1號活動”,狠抓村“兩委”班子建設,建強“四支隊伍”,一線“蹲苗”“鍊金”,把最強力量向脫貧攻堅一線集結。

“我是2017年陝西省定向選調生,被分到臨渭區委組織部,大學畢業時,選擇很多,但我最終選擇了當一名第一書記,我覺得這就是我的初心”,提起自己當初的選擇,靈陽村第一書記侯增琦臉上仍然透露著那份堅定。因為乾的出色、群眾認可,2019年,侯增琦被提拔到陽郭鎮的副書記崗位,同時繼續任村第一書記。據瞭解,臨渭區近三年共招錄選調生29名,入職前兩年全部在村上或社區;各職能部門選派第一書記240餘人;28名優秀年輕幹部掛職副鎮長或副書記,為打贏脫貧攻堅收官戰輸送了一大批新鮮血液。特別是臨渭區在農村全面推行“頭雁提升”工程和村黨組織書記、主任“一肩挑”,提升了村級帶頭人的“領飛本領”,第一書記和支部書記——“雙強書記”形成了村級發展的合力,激活了鄉村振興的“一池春水”。“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以來,靈陽村在兩位書記的引領下,推行“黨員戶長制”,24名黨員包聯幫帶160戶群眾,辦實事130餘件,黨組織對群眾的號召力和凝聚力進一步加強。

育產業 “黨建+”靶向發力

“以前種植香菇都是自己種自己賣,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要去鎮上,還擔心香菇賣不出去,現在好了,村裡成立集體公司,香菇銷路不用愁,每月還能領1000多元的工資,不用出去跑,在屋門口就把錢掙了。”貧困戶高左良高興地向記者說著生活的變化。靈陽村曾經是遠近聞明的“香菇村”,然而由於地理條件和個體經濟的限制,香菇種植產業效益低下,村民生活變得日益貧困。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乘著全區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和“三變”改革的東風,村上積極探索“黨組織+公司+貧困戶”模式,成立了渭南欣盛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創建了“靈菇塬”品牌,發展香菇種植產業園,引進新品種,延長產業鏈,將貧困群眾組織起來“抱團發展”,既解決了貧困勞動力就業問題,又吸納全村貧困戶入股村集體公司,實現“壯大集體公司”和“促進貧困戶增收”雙贏。據瞭解,靈陽香菇產業近兩年實現毛收入37萬元,貧困戶獲得股金分紅1.4萬元,帶動50餘人獲得務工收入24萬元,人均純收入從2016年底的4535元增加到2019年底的10707元,增幅136%。

在臨渭區,像靈陽村這樣的村還有很多。近年來,臨渭區積極探索“黨建+”模式,深化黨建品牌效應,聚焦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著力打造了一批如陽郭鎮靈陽村的基層組織陣地,讓黨組織在引領基層治理中過得硬、有威信。

聚合力,“鐵肩”擔“道義”

高標準村黨群服務中心,乾淨筆直的巷道,雍容大氣的太陽能路燈,山水相依的文化牆,鳥語花香的村子……在包聯單位區委組織的的精準幫扶下,靈陽村的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基礎設施全面提升。此外,區委組織部還利用自身優勢,在靈陽村設立了區級農村實用人才(香菇)基地,通過聘請專家,為香菇種植技術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充分發揮非公黨建作用,聯繫渭南華潤萬家黨支部,定點銷售香菇,解決了銷路問題。30餘名組工幹部更是作風過硬,真幫實扶,5戶貧困戶住進了寬敞明亮的單元房,5萬多元的花椒產業補貼裝在了30戶貧困群眾的口袋裡,“兩小產業”實現了全覆蓋……“八個一批”政策落地落實,貧困群眾不願貧、不願窮的念頭自覺萌生,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大大增強,湧現出一批好媳婦、好公婆、致富能手、孝老典型,一副文明鄉風的畫卷在靈陽村徐徐展開……

初心不改,使命如磐。相信在臨渭區各級黨組織的引領和人民群眾的支持下,這場蝶變效應將帶動更多的政策在全區乃至靈陽村落地落實,脫貧攻堅的“靈陽”模式,會像雨後春筍般生根發芽,進一步加快鄉村振興戰略步伐,群眾的日子也會越過越“甜”。

審核:惠陽 張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