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亚鞑靼人:没有祖国毋宁死!普京:没有实力的怒吼毫无意义

克里米亚半岛,面积相当于四个上海。这里土地肥沃,一直是富庶地区。原来一直是属于鞑靼人的,1800年半岛上的居民98%是鞑靼人。

克里米亚鞑靼人:没有祖国毋宁死!普京:没有实力的怒吼毫无意义

[克里米亚的检察长,我承认,是因为她,我才关注克里米亚的局势的]

克里米亚鞑靼人:没有祖国毋宁死!普京:没有实力的怒吼毫无意义

克里米亚鞑靼人

“鞑靼”这个名称起源于成吉思汗儿子建立的金帐汗国,1774年沙俄打败土耳其,此后俄罗斯开始克里移民到克里米亚。1917年俄国爆发革命,克里米亚成立了克里米亚人民共和国,这是穆斯林世界建立的第一个世俗共和国家。

克里米亚鞑靼人:没有祖国毋宁死!普京:没有实力的怒吼毫无意义

[克里米亚地区的鞑靼人与汉人脸部对比]

1918年2月俄罗斯未经任何审判,残忍杀害克里米亚人民共和国总统Noman Çelebicihan,并把他的尸体抛入黑海。苏联加速移民到克里米亚,到二战爆发前,克里米亚鞑靼人比例已经不到1/5。

克里米亚"叛国者"

苏联集体化运动时期,10万鞑靼人活活饿死。苏德战争时期,德军打到克里米亚,鞑靼人以为他们遇到了救星,2万多人加入德军,到二战结束前,有800名克里米亚鞑靼人加入党卫军山地旅。克里米亚鞑靼人因此被打上了"叛国者"的标志。

与此同时,还有2.5万鞑靼人在苏联红军一方,由于战争英勇,有8人获得了苏联红军授予的最高荣誉苏联英雄勋章。

克里米亚鞑靼人:没有祖国毋宁死!普京:没有实力的怒吼毫无意义

3天内消失

1944年5月9日,苏军收复克里米亚。第二天,苏联宣布克里米亚的所有鞑靼人都是叛徒,开始驱逐岛上的鞑靼人。苏联内务部第5859号命令,下令将当地克里米亚鞑靼人全部流放中亚。17号深夜下达,限三天之内,搭上火车离开克里米亚。次日清晨,苏联内务部队的人就挨家挨户敲门,通知他们“因为背叛祖国被驱逐”,要求其在20分钟内整理好家庭财物。

据亲历者回忆:没有人知道会被送往哪里,女人连哭的时间都没有了。

克里米亚鞑靼人:没有祖国毋宁死!普京:没有实力的怒吼毫无意义

[克里米亚鞑靼人都被装上火车,惨遭集体流放]

到5月20号,所有的克里米亚鞑靼人都被装上火车,191044人开始了长达3200公里的旅行。鞑靼人才意识到,漫长的噩梦才刚刚开始。运载他们的火车原本是运送货物和牲畜的,内务部把它们简单改装了一下,就把鞑靼人连同他们的财物塞了进去。每节车厢只有一个小孔作为厕所,火车上没有水,没有食物,到达乌兹别克斯坦的时候,苏军再次清点人数,还有183155人。在途中病死的6409人,被内务部标记为“失踪”。

3天时间,斯大林就成功地把几乎整个克里米亚的鞑靼人,从世代居住的土地上驱逐了出去。


克里米亚鞑靼人:没有祖国毋宁死!普京:没有实力的怒吼毫无意义

7月4号,内务部发现还有几百名漏网的鞑靼人,于是,他们被拖上一艘旧船。行驶到离岸边3.5公里的地方凿沉,幸存的鞑靼人拼尽全力游到岸边却遭到一枪扫射。

二战以后,出生在克里米亚的鞑靼红军,也被送往乌兹别克。到达乌兹别克后,所有鞑靼人也严禁自称“鞑靼”。斯大林将这个民族从历史上抹掉了。

从此以后克里米亚就再也没有鞑靼人了。

不允许返乡

习惯在海边生活的克里米亚鞑靼人,很难适应乌兹别克的沙漠环境。当地的乌兹别克人视他们为“叛徒”和“纳粹合作者”,不但不肯提供任何帮助,甚至向他们投掷石块。他们栖身在匆忙建造的营房,土胚房子里。到冬天的时候冷风长驱直入,他们连御寒的衣服都没有,只能赤脚在森林中劳作,饥饿、痢疾、疾病趁虚而入。被迁徙到乌兹别克的鞑靼人,4年内,死了4.5万人。

1954年克里米亚被赫鲁晓夫作为礼物送给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1956年,前苏联政府下令:克里米亚鞑靼人没有资格获得在迁移过程中损失财物的赔偿。

1967年,勃列日涅夫取消了他们的邦国罪,但是依然不允许他们返乡。

没有祖国毋宁死

鞑靼人非常团结,为重返故土不断抗争。戈尔巴乔夫在《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一书中回忆道:“克里米亚鞑靼人,是被强迫迁移到乌拉尔、西伯利亚、中亚等地的集中居民点的民族之一。从60年代开始克里米亚鞑靼人就提出要求恢复公正并回到克里米亚。他们在克里姆林宫墙周边举行示威,提出的口号是:'没有祖国毋宁死'。”

苏联解体后,他们终于获得了彻底的平反。总数逾25万鞑靼人得以陆续还乡,回到了克里米亚。但是物是人非,故土已经不在。

苏联解体后,克里米亚归入乌克兰。2014年公投的时候,96%的人口支持加入俄罗斯。

克里米亚鞑靼人:没有祖国毋宁死!普京:没有实力的怒吼毫无意义

乌克兰总统愤怒地表示:“现在和将来都不会承认所谓的克里米亚全民公投。”普京的回答是,“没有实力的怒吼毫无意义。”

克里米亚鞑靼人:没有祖国毋宁死!普京:没有实力的怒吼毫无意义

[2014年3月16日,乌克兰克里米亚小城镇佩列瓦尼,蒙面的武装士兵和当地居民在商店中购物。]

克里米亚的鞑靼领袖无奈表示:“我们有选择么?我们谁也得罪不起,只好不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