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胃中“幽靈”幽門螺旋桿菌橫行!

疫情當前,分餐制再度成為熱詞。早在2003年“非典”疫情之後,社會就曾興起分餐熱。伴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分餐制再度進入社會視野,而與共餐密切相關的幽門螺旋桿菌也再度引起人們關注。

為何幽門螺旋桿菌有“一人得病,全家感染”之說?它對人體的危害究竟有多大?“餐桌革命”對防控食源性疾病有何作用?

別讓胃中“幽靈”幽門螺旋桿菌橫行!

感染率超50%

一人得病,全家易感?

幽門螺旋桿菌(Hp)是一種革蘭陰性微需氧桿菌,是全球範圍內高感染率的慢性感染性致病菌。據調查數據顯示,我國幽門螺旋桿菌成人感染率高達50-60%。

為何我國會有如此高的感染率?

專家指出,“口—口”傳播和“糞—口”傳播是Hp的主要感染途徑。前者即經由唾液傳播給他人,後者即通過腸道隨糞便排出傳播。具體來說,平時長輩在給小孩餵飯時先自己咀嚼等行為,都會導致幽門螺旋桿菌的傳染。

舉個例子:半年前,一位患有口臭的病人前來就診,排除其他原因後,醫生建議他去做Hp篩查,檢查結果呈陽性。經過用藥後,患者得到治癒,檢查結果呈現陰性。但最近,這位患者又來了,Hp檢查結果復陽。

一問才知,他們是四口之家一起用餐,所以這名患者應是在治癒後,因為共餐而再次被傳染。共餐與幽門螺旋桿菌傳播的關係可見一斑。

“一人得病,全家傳染”的例子屢見不鮮。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家庭共餐制導致幽門螺旋桿菌通過唾液傳染。此外,吃飯時用自己的筷子夾菜,也會增加共餐者的感染風險,而幼兒與老人更為易感。


胃中“幽靈”關乎群體健康

幽門螺旋桿菌的危害有多大?Hp和一些上消化道疾病發生有緊密聯繫,是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的重要致病因素,與胃癌、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的發生密切相關。

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Hp感染者患胃癌的危險性可增加2至3倍,而在發展中國家,約有63%的胃癌病例與Hp感染有關。

此外,幽門螺旋桿菌的“戰鬥力”也很強。除胃黏膜外,人的唾液、牙菌斑和糞便中,都有Hp的“身影”。宿主感染Hp後,它可通過多種機制導致胃黏膜損傷,包括Hp定植、損害胃黏膜屏障、炎症與免疫反應、毒力基因造成的損害、感染後胃泌素和生長抑素調節失衡所致的胃酸分泌異常等。

儘管多數Hp感染者並無症狀和併發症,但幾乎所有Hp感染者都存在慢性活動性胃炎,可在部分患者中引起消化不良症狀。

鑑於幽門螺旋桿菌與多種癌症、炎症發生密切相關,因此一旦出現泛酸不適、飽脹等消化道症狀,要及時就診。而幽門螺旋桿菌的預防尤其重要,其中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實行餐具的消毒,推行公筷制、分餐制。


“餐桌革命”勢在必行

要避免幽門螺旋桿菌的人際傳播,共餐制的危害不應忽視。除幽門螺旋桿菌外,共餐制還可能會引起多種疾病的傳播,比如甲肝、霍亂、戊肝、細菌性痢疾、傷寒、腸結核、脊髓灰質炎等,這些疾病在共餐的情況下都有傳播風險。

多位專家指出,隨著疫情促使分餐制再度成為熱詞,我們應該藉此機會推行“餐桌革命”,守護“舌尖上的健康”。國人的這種傳統習慣從傳染病上說,其實是一種“餐桌汙染”,因為這種方式存在病毒細菌交叉感染的可能。

從新冠肺炎疫情中,我們得出的經驗和教訓之一,就是被事實無數次證明正確的“預防為主”,特別是預防傳染性疾病,分餐制、不隨地吐痰,是重要的預防傳染病方法。所以,我們號召大家:立即行動起來,實行分餐制,養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