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離職,多家門店關閉,“玫瑰中的愛馬仕”還能講出新故事嗎

高管離職,多家門店關閉,“玫瑰中的愛馬仕”還能講出新故事嗎

創業時,蒲易認為roseonly的競爭對手不是互聯網鮮花品牌,而是Tiffany & Co.、施華洛世奇這類主打愛情信物的高端品牌。現在,這個故事已經很難再講下去了。

七年前,鮮花品牌roseonly講了一個好故事。在“一生只送一人”的理念下,一朵永生玫瑰可以賣到699元。

包括李小璐、吳亦凡、章子怡在內的明星們的宣傳帶來第一波流量;隨後,時尚傳媒集團、騰訊、IDG也出現在roseonly的投資方名單上,光環加持之下,創始人蒲易甚至被稱為“新派80後創業者”的典型代表。

永恆的愛情故事還沒講完,roseonly的發展卻步入另一個軌道。公司官網上,發展歷程和明星時刻都停留在了2017年,沒有再繼續更新下去,而蒲易本人也鮮少在媒體上露面。

藉助流量明星王俊凱、肖戰的代言,roseonly在品牌營銷方面依然活躍,但與此同時,高管裁員、欠款、閉店等消息也開始傳出。針對《中國企業家》的詢問,蒲易方面明確表示拒絕採訪。

從禮品類鮮花電商roseonly、野獸派到今天生活類的花點時間和花加,鮮花電商行業在資本和消費理念的推動下也在不斷進化演變。有從業者感慨,這些年行業信息傳遞效率越來越高,渠道在多方面展開,物流也從草莽狀態進入正規化,但隨著行業快速迭代,用戶需求越來越高,賺錢也將變得越來越難,挑戰勢必擺在每個品牌面前。

比起草根創業者,蒲易從開始就拿到不少資源和籌碼。公開資料顯示,蒲易曾任德同資本合夥人,參與投資過大眾點評網、夢芭莎等項目。

roseonly在天使輪拿到何伯權、牛文文、時尚集團劉江的投資,2013年獲得騰訊A輪融資。2014年,roseonly獲得IDG資本、Acccel Partners B輪投資千萬美元,2015年9月又完成1.9億元C輪融資,由元生資本、盛世投資、君創資本共同出資。

但在這之後,roseonly再未有新的融資消息公佈。2016年4月,公司還在新三板提交了公開轉讓說明書,一度傳出要上市的消息,但此後並未有大的波瀾。新高管入職時,蒲易提到自己已經在接觸VC/PE的人,“有一些私募,正在進行IPO”,新人被打動,但加入之後卻沒有再聽蒲易提起過這些。

除此之外,如今的愛情也充滿變量。強調“一生只送一人”的roseonly,還能講出新故事嗎?

高管離職,多家門店關閉,“玫瑰中的愛馬仕”還能講出新故事嗎

高管頻繁變動之謎

早在2014年接受媒體採訪時,蒲易曾把“人和”作為roseonly品牌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當時他稱管理零售的同事來自LVMH集團中國區高管,創意團隊由海外設計師組成,財務負責人是他前墨爾本大學校友、世界五百強DHL中國區CFO,“短短一年時間內,能拿到三輪融資的原因,是我們有一個很有經驗的財務團隊”。


但就在同一年,《中國經營報》報道,當時有條微博爆料稱:“ roseonly創業時的八位高管全部離職。”後roseonly相關負責人予以否認,稱這經不起推敲,是謠言。

就在2019年,類似的聲音再度冒了出來。

張曉在roseonly體會到沒有安全感,是從2019年夏天幾位高管密集離職開始的。

當時roseonly所屬的諾誓(北京)商業股份有限公司裡,很多高管都來自港澳臺和海外,諾誓GM(總經理)和旗下咖啡品牌GREYBOX的總經理都是香港人,零售總監是新加坡人,人力資源總監是臺灣人,此外,市場總監來自法國希思黎、電商總監來自阿里巴巴,這樣的陣容讓張曉覺得公司特別“國際範兒”。

但6月份兩位總經理的陸續離開打破了這種印象。張曉回憶,“幾乎是當天通知讓走人,很突然”,隨後一個月內,CFO、人力資源總監、零售總監、海外拓展總監、婚慶部經理等高管先後被辭退。

張曉私下和同事議論,覺得很恐慌。

當時蒲易給出的裁員理由是:“公司經營不善、資金鍊斷裂,所有高管都要辭退掉。”此外,據roseonly一位前高管介紹,蒲易曾在內部講話中提到,公司從北京搬到上海,他希望能本土化,因此不需要這麼多海外背景的人。

據roseonly一位前高管透露,除了集中離職的現象之外,近一兩年公司變動最頻繁的要屬財務總監的崗位,“不到一年時間裡就換了五六位”。

普通員工方面,流動也一直頻繁,上海辦公室三四十個人,新人常常兩三個月就會變動,張曉私下也和同事吐槽,就連商場和電商平臺的對接人都會問:“你們公司怎麼老在換對接人?”

2019年那批高管離職的風波過後,平靜並未維持太久,今年的疫情又引發公司一次人事變動。

據roseonly前員工羅瑞透露,2月份人力資源副總監被蒲易以“不作為”的理由開掉之後,蒲易在2月10日通知員工,因為公司暫時沒有人力資源負責人,1月份工資可能要從10日延遲到17日發放,當時大家覺得也能理解。

但之後,羅瑞瞭解到,發放工資之前,蒲易要求高管工資打折、休假,但高管們認為公司不存在經營困難的問題,疫情期間同樣的工作量還要降薪,雙方可能沒有協商好,之後就有高管被封郵箱、踢出工作群。

之後3月6日,他們收到蒲易發出的一封措辭犀利的全員郵件,提到人力副總監、財務副總監、電商總監、零售高級經理、大客戶經理以及電商經理等高管,認為他們不配合公司降薪等決定、工作目標未完成、手下員工離職頻繁、搞小團體同流合汙等,還稱幾位高管存在道德問題、簡歷造假等現象。

“作為創業型企業,我們不是和外企一樣溫室裡面的花朵,公司是野蠻生長起來的,因為大家都知道中國這個創業環境!”蒲易在郵件最後寫道,“輿情(疫情)要結束了,公司的‘垃圾’也都清理乾淨了。讓我們專心工作,讓中國出一個奢侈品品牌,和讓更多人相信愛情!”

高管離職,多家門店關閉,“玫瑰中的愛馬仕”還能講出新故事嗎

比起草根創業者,roseonly創始人蒲易從開始就拿到不少資源和籌碼。


線下之困

2020年3月19日,上海港匯恆隆廣場在roseonly的鋪位前張貼了一張《終止協議》善後事宜函,其中提到2020年2月28日,因roseonly方面的自身原因,商場已經終止了雙方合同,但未收到對方應該支付的租金、管理費、電費補償金等,於是決定收回房屋。

而在去年10月,上海正大廣場也向roseonly發過公函,稱公司從2019年7月起,拖欠支付租金、物業管理費等共計五十多萬,發送催款函之後,置之不理,依然沒有補繳。目前,在roseonly的官網上,已經查詢不到這兩家專賣店的信息。

創業時,roseonly作為互聯網品牌起家,蒲易認為自己的競爭對手並不是其他互聯網鮮花品牌,而是Tiffany & Co.、施華洛世奇這類主打愛情信物的高端品牌。為向奢侈品品牌轉型,2013年9月,roseonly第一家專賣店在北京三里屯太古裡店開業,到2017年2月,專賣店總數增至30家,遍佈22個城市的奢侈品商場。

據一位知情人士透露,roseonly在拿到融資大規模線下擴張之後,這兩年卻加快了閉店的步伐,關閉了大約十幾家門店。關店過程中,公司有時並未遵守商場的合約條款及年限規則,還會給到商場較為苛刻的閉店條件。

“在一個地方開店還是關店,很隨性的就可以做決定”,這也是前高管們認為公司在管理方面出現的問題。

走上閉店道路的不僅僅是roseonly。諾誓旗下還有一家精品咖啡連鎖品牌GREYBOX,於2016年創立,2017年融資1億,估值達到1億美金,2018年在一線高端商場內佈局22家門店,還計劃開拓海外市場。

但近日,據《北京商報》報道,GREYBOX開始清算工作,已經通知供應商,並且公司目前還存在大量資產抵押、貸款、對賭條款處置等問題。

不過據界面報道,GREYBOX相關負責人回覆界面新聞時表示,並未收到清算的消息,閉店原因是受疫情影響尚未恢復。

去年GREYBOX就曾經宣佈試水加盟的消息,開放100家門店加盟。加盟的前期投入費用總額在150萬~200萬之間。但據一位接近品牌的負責人向《中國企業家》透露,因為GREYBOX的加盟條件太苛刻,導致加盟商的積極性並不是很高。


商業模式難題

買玫瑰要註冊,指定唯一收禮人,終身不能更改。靠著來自厄瓜多爾的鮮花玫瑰,roseonly瞬間爆紅。

售價方面,十幾支鮮花玫瑰定價一兩千元,賣得最好的永生玫瑰從999元到129999元價位不等,蒲易覺得這個價格已經超過愛馬仕和LV包的均價。他在郵件中鼓勵員工:“我們2013年被報道‘玫瑰中的愛馬仕,中國的Tiffany’,而2020年的今天我們可以驕傲地說,我們要做的是全世界的roseonly!”

不過這幾年,roseonly已經從永生花拓展到珠寶飾品、香氛蠟燭等多條產品線。

“實際上那是一個無奈之舉。”一位鮮花電商行業人士告訴《中國企業家》,諸如roseonly、野獸派後來都從單一的鮮花拓展品類,而這背後的原因就在於供應鏈的不穩定,進而導致服務質量不穩定,因此不得不去開拓新的標準品品類。但做珠寶和香氛等品類時,雖然定價對標奢侈品,但從品牌競爭力上,卻不見得能比拼過那些傳統奢侈品。

上述行業人士分析,禮品類鮮花電商在商業模式上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是消費者消費頻次過低,這樣獲客成本就會很高,導致產品本身價格居高不下,服務可能難以提升。其次是供應鏈問題,通常根據節日變化,高峰期和低谷期明顯,“遇到情人節等大節日時,銷量飆升,導致整個供應鏈起伏非常大,質量也就難以控制”。

一位前高管也證實,公司在市場營銷方面的投入也佔了大頭,投很多錢去籤明星代言資源,花幾百萬去買淘寶流量。

艾媒諮詢分析師李松霖觀察到,即使近兩年,roseonly也採用流量明星進行營銷的方式,“但這需要較大的成本投入,再加上鮮花電商行業在供應鏈環節對於成本要求高,因此在未挖掘出有效盈利模式的時候,經營容易遭遇虧損。”

在李松霖看來,鮮花電商在供應鏈端損耗和負擔成本較重,因此產品線延展是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但向家居、日常生活配飾品等類型延伸的效果仍然有待觀望,“因為新零售發展下,其實這種偏同質類的商品銷售品牌較多,而且經營品類和模式也較為雷同,我認為鮮花電商還是要發揮在鮮花業務上的吸引力。

這幾年,除了走高端路線的roseonly、野獸派之外,花點時間、花加這樣的平價生活類鮮花電商也在崛起,李松霖認為這是消費升級驅動下的體現。他認為年輕消費群體的擴大,某種程度上也會降低大家對於禮品類鮮花電商的需求。

上述行業人士也認為,像roseonly這樣的禮品類鮮花電商,營銷頻次決定了營銷費用的高昂,需要不停拉新,不停找尋新的流量,他的判斷是,這門生意可能難以做大。一方面,因為最開始就切入到禮品市場,因此roseonly的品牌優勢還是明顯的,但另一方面,他認為roseonly在商業模式上遇到的阻力會比較大,需要做更多的創新。

高管離職,多家門店關閉,“玫瑰中的愛馬仕”還能講出新故事嗎

感謝您的耐心瀏覽和閱讀,本文結束!有想要了解管理,股權設計方面老闆,歡迎私信瞭解諮詢! 有需要股權協議範本的,可以私信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