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電站“容配比”或將鬆綁

【精品能源內容,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中國能源報-中國能源網丨“按照原計劃,《光伏發電站設計規範(徵求意見稿)》要在3月份再進行一次各方意見的彙總和調整,現在由於疫情原因耽擱下來,目前還沒有明確的進度,但是已基本完成了意見的蒐集整理。”去年9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通知,針對《光伏發電站設計規範(徵求意見稿)》面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作為《徵求意見稿》編寫的重要參與者,上海電力設計院新能源公司副總經理馮雲崗一直關注著業內對此次修訂《光伏發電站設計規範》的反饋。

馮雲崗日前告訴記者,在眾多意見和建議中,“容配比”問題一直是大家關注的焦點。

所謂容配比,通常指光伏電站中逆變器所連接的光伏組件的功率之和與逆變器的額定容量比。按照現行2012年版的設計規範,光伏發電系統中逆變器的配置容量應與光伏方陣的安裝容量相匹配,逆變器允許的最大直流輸人功率應不小於其對應的光伏方陣的實際最大直流輸出功率。換言之,容配比不應超過1:1,因此,行業內也將容配比超過1:1的情況稱為“超配”。而在去年9月發佈的《光伏發電站設計規範(徵求意見稿)》中則寫明:光伏發電系統中光伏方陣與逆變器之間的容量配比應綜合考慮光伏方陣的安裝類型、場地條件、太陽能資源、各項損耗等因素,經技術經濟比較後確定。同時,針對不同的地區,規定Ⅰ、Ⅱ、Ⅲ類太陽能資源地區的容配比分別不宜超過1.2:1、1.4:1和1.8:1。

“選擇現在這個時間段放寬容配比,主要是基於光伏正在走向平價的關鍵節點,降本的要求日益迫切。”馮雲崗表示,“打破1:1的硬性限制,意味著同樣的逆變器容量可以安裝更多的組件,現在組件價格不斷下探,允許一定的‘超配’就是實實在在降本。”

“以容配比放寬到1.2:1計算,電站的年等效利用小時數就可以從1:1情況下的1500小時提高到1800小時,發電量也可以提升20%,而增加的僅僅是光伏組件投資,目前組件的成本已經大幅度下降。”據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原研究員王斯成測算,當年等效利用小時數提高到1800小時,2021年光伏發電成本就可以下降到約0.18元/千瓦時,大大提升競爭力。

“如果光伏可以同樣調整為以交流額定功率來定義裝機容量,會更加科學合理。”

容配比的放開可以讓降本增效立竿見影,但標準的修訂卻是“牽一髮而動全身”。

“最直接的問題,一旦‘超配’,就意味著組件的安裝量要增加,那麼土地問題要如何解決,在目前光伏用地的政策條件下,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不僅如此,陽光電源光儲事業部副總裁張顯立還指出,容配比的調整還涉及到電站如何參與“棄光”考核的問題。

“現在的考核機制下,棄光率的紅線是5%。如果組件的實際安裝量擴大20%,進行‘超配’,很多電站可能都面臨棄光率超過5%的問題,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地方不敢輕易‘超配’的重要原因。實際上,我們降低棄光水平,歸根結底還是希望光伏發電能夠具有更好的經濟性。現在很多開發商因為怕觸碰棄光考核的紅線而避免‘超配’,實際上是犧牲了電站的整體收益,這會產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張顯立稱。

在王斯成看來,其中的關鍵問題在於對光伏電站裝機容量的定義應當適時作出調整。“目前,我國對光伏電站裝機容量的定義普遍是按照直流側也就是光伏組件的標稱功率總和來確定的。但像火電、水電、核電、風電等其他發電形式,其實都是按照交流發電單元的額定功率來定義裝機容量的。如果光伏可以同樣調整為以交流額定功率來定義裝機容量,會更加科學合理。”

“的確,如果以交流側作為標準,像土地、考核標準等一系列問題都會得到解決。所以,在本次修訂標準中,我們也提出了‘額定容量’的概念,即光伏發電站中安裝的逆變器的額定有功功率之和。”馮雲崗表示,在光伏行業發展初期,由於組件價格居高,直流側成本在整個電站建設成本中佔比頗大,“而且當時行業發展並不成熟,甚至還沒有出現組串式逆變器,大家還沒有意識到後續可能出現的問題,所以既然組件成本佔了大頭,也就漸漸習慣以直流側作為標準去衡量。但現在,光伏行業的整體形勢發生巨大變化,也應對標準進行相應調整。”

“逆變器企業推動容配比放開的動力在於必須幫助全行業把度電成本降下來,才能讓光伏在電力市場上真正具備競爭力。”

隨著去年光伏行業進入競價並逐步向平價過渡,馮雲崗表示,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電站在設計階段就開始考慮“超配”問題。“各地差距比較大,有的業主認可度高一些,在我們設計的電站中還是有一部分的容配比開始做到1.5:1,甚至更高一點。”

在容配比慢慢鬆綁的過程中,張顯立也指出,逆變器生產企業更像是在“割肉”。“如果單純從逆變器生產商的角度說,1兆瓦逆變器配500千瓦組件我才高興,誰不願意多出貨呢。但立足長遠發展,逆變器企業推動容配比放開的動力在於,必須幫助全行業把度電成本降下來,才能讓光伏在電力市場上真正具備競爭力,光伏企業也才能繼續發展下去。”

“可能從單個項目上看,出貨是少了,但容配比如果放開,行業的經濟性更好,項目的盈利能力更強,投資商就會更加看好光伏行業,可做的項目就會變多,這對於逆變器行業而言也是一個巨大的市場空間。”同時,馮雲崗也指出,放眼國際市場,“超配”已經成為光伏電站的常態。中國光伏企業也要有過硬的產品去適應國際競爭,所以無論從產品還是標準上,都要加快與國際接軌的步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