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丨世界地球日來臨之際,用一個展覽解碼大熊貓的前世今生

長久以來,“國寶”大熊貓一直擔任著中國的形象大使。全球範圍內,沒有大熊貓入住的動物園絕稱不上是世界頂級動物園,從好萊塢的功夫熊貓到社交媒體上被瘋狂轉發的大熊貓視頻,“大熊貓熱”風靡世界,從未降溫。那麼,我們在欣賞大熊貓可愛的同時,對於大熊貓又瞭解多少呢?

為了向公眾普及大熊貓及相關科學知識、宣傳中國保護研究大熊貓的卓越成就,2019 年,正值大熊貓科學發現 150 週年,重慶自然博物館便推出了 “熊貓時代——揭秘大熊貓的前世今生”大型原創科普展覽,以生態文明建設視角,講述了人類與大熊貓家族同行800萬年來的科學故事。為此,弘博網也特別採訪到此次展覽的策展人、重慶自然博物館館長歐陽輝,為我們介紹展覽背後的經驗與思考。

大熊貓展覽展示題材上的重大突破

談起策劃此次大熊貓主題展覽的原因,歐陽輝表示,重慶自然博物館與大熊貓一直有著深厚的歷史情緣。1944年,中國人制作的第一件大熊貓標本曾以生境復原的方式在中國西部博物館(重慶自然博物館的前身)展出。1939年,一隻活體大熊貓首次進入中國的動物園——重慶北碚公園飼養,並向遊人公開展示,而重慶北碚公園當時為中國西部科學院管轄,該院同樣也是重慶自然博物館的前身機構之一。基於這樣的歷史淵源,再加上博物館通過數十年的積累,擁有較豐富的熊貓化石和現生大熊貓標本收藏,初步具備了展示大熊貓由來之實物證據、知識體系和專業團隊,使得策劃大熊貓主題展覽的想法得以萌生。

專訪丨世界地球日來臨之際,用一個展覽解碼大熊貓的前世今生

中國西部博物館,為重慶自然博物館前身

2016 年,在重慶自然博物館新館開館不久,85歲高齡的古熊貓專家黃萬波先生向重慶市文物局提出了舉辦大熊貓專題科普展覽的建議。這個建議很快得到採納,重慶自然博物館隨即組建了以館長掛帥並彙集了動物學、古生物學等多學科專業研究人員組成的策展團隊,正式開始展覽籌備工作。

那麼,究竟如何將大熊貓這一廣受歡迎的展覽主題,講出新意,並讓公眾對熊貓在“萌”之外有更多瞭解呢?為此,策展團隊將目光瞄向歷史深處,既展示現生大熊貓,也展示熊貓化石,實現我國在大熊貓展覽展示題材上的重大突破。

在整理標本和查閱文獻的過程中,策展團隊發現熊貓宗族在華夏大地已生存繁衍了800多萬年,這與人類從猿到人的演化歷史大致重疊,更令人驚訝的是,代表熊貓宗族演化鼎盛時期的巴氏大熊貓化石,北至周口店,南抵海南島,在華夏大地上有著廣泛的分佈,許多人類化石產地都伴有熊貓化石產出,這就引起了策展團隊對熊貓與人類關係的進一步思索。

專訪丨世界地球日來臨之際,用一個展覽解碼大熊貓的前世今生

熊貓化石

與此同時,在考察了各館既有的大熊貓展示,策展團隊發現既有展示普遍缺失大熊貓演化這塊重要的科學內容,於是決定把彌補這一不足作為此次展覽策劃的著力點。“演化”是一個科學概念, 必須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策展團隊把宣傳現代綜合進化學說作為展覽的傳播目標之一,具體實現方式是不僅要介紹物種特徵,同時也要介紹數百萬年來地球氣候環境變化以及對生物界的影響,宣傳達爾文以自然選擇為核心的進化思想。

在策展團隊紮實的學術研究和相關科研機構的學術支持下,展覽最終定名為“熊貓時代——揭秘熊貓的前世今生”,為觀眾科普大熊貓的演化軌跡,講述人類與熊貓家族同行 800 萬年來的故事。

專訪丨世界地球日來臨之際,用一個展覽解碼大熊貓的前世今生

展覽海報

以生態文明建設的全新視角講述熊貓故事

歐陽輝介紹,在確定展覽主題並梳理館藏優勢後,策展團隊便開始思考如何科學構建展覽內容脈絡。此次展覽通過與科研機構、兄弟博物館聯合辦展的方式彙集了約200餘件不同演化階段的熊貓化石、伴生動物化石、現生大熊貓及共生生物標本、古人類化石模型,加上1000 餘件各類輔助展品,共同呈現了一個面積達1600平方米、展線近400米長,融匯了發現與研究、保護與文化、科教與文創等內容的大熊貓專題展覽。

專訪丨世界地球日來臨之際,用一個展覽解碼大熊貓的前世今生

展廳

此次展覽共分為四個單元,分別為“熊貓大事件”“揭秘大熊貓”“大熊貓演化”以及“保護大熊貓”。

1“熊貓大事件”

從大熊貓熱門事件入手,以時間軸分別記錄了現生熊貓大事紀和古熊貓大發現,介紹了從 1869 年現生大熊貓的科學發現到全球知名度最高的大熊貓——WWF標識原型“熙熙”,以及迄今已知的 5 種古熊貓化石的科學發現與命名。

2“揭秘大熊貓”

展示大熊貓的今生,主要介紹大熊貓的外形、骨骼、肌肉等生理及生長髮育特徵,探討大熊貓的分類位置以及它們的生存策略,包括食竹特性和育幼行為等。展覽中藉助一系列問題有效地激發起觀眾的探究欲,同時也起到串聯熊貓科普知識的作用,比如探討食性改變所引起的大熊貓形態變化,大熊貓“偽拇指”的秘密,以及大熊貓幼崽的“早產兒”現象與發育機制等。

專訪丨世界地球日來臨之際,用一個展覽解碼大熊貓的前世今生

展廳

本單元還特別展出了利用生物塑化科技製作而成的大熊貓標本。“這套大熊貓塑化標本表面上有點嚇人,但實際上標本已經過塑化技術處理,原有的肌肉組織被穩定的高分子材料置換,無毒、無氣味,防腐,對人體無害。大熊貓塑化標本全世界只有這一套,將同一個體的皮張、肌肉、內臟和骨骼做成了4件標本,非常珍貴,它們與棕熊的4件套標本對比展出,是展示內容的需要,辨別動物不僅要看外貌形態,更要看內部結構。大熊貓與棕熊的內部結構很相似。”歐陽輝介紹道。

專訪丨世界地球日來臨之際,用一個展覽解碼大熊貓的前世今生

大熊貓塑化標本

3“大熊貓演化”

從生活在距今 2300 萬年前的祖熊說起,介紹了大熊貓由始熊貓、小種熊貓、武陵山熊貓、巴氏大熊貓到現生大熊貓的演化歷程,與祿豐古猿、巫山人、建始人、北京人、柳江人的生存時期基本對應。這一單元同時展示了熊貓骨架模型、古熊貓及其伴生動物和古人類的化石標本,對比講述了大熊貓與人類同行的演化故事,揭示了不斷擴大的人類活動對大熊貓生存造成的威脅,引發觀眾對生態倫理觀的深思。

4“保護大熊貓”單元

保護好作為“旗艦物種”和“保護傘物種”的大熊貓,其實也是解鎖其它物種保衛戰的密碼。因此,本單元介紹了影響大熊貓生存的各種原因,包括棲息地破碎化、遺傳多樣性下降、氣候變化、竹子開花和不可忽視的人為因素等。同時,還介紹了為保護大熊貓所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如生境保護、圈養繁殖、法律保護以及建設大熊貓國家公園等。展覽最後,策展團隊也向公眾發出了倡議,引發觀眾對大熊貓保護的思考。

專訪丨世界地球日來臨之際,用一個展覽解碼大熊貓的前世今生

展廳

科學與藝術融合,為遠古生命保留鮮活記憶

歐陽輝表示,為了讓觀眾在觀展過程中,不只關注展品展項本身,同時在藝術氛圍的渲染下體悟展品與展覽主題間的潛在邏輯關係,策展團隊在展覽的美感方面也進行了精心的設計。

展覽空間依照展示主題和內容單元,大致分為前世和今生,形成“古”與“今”的對話;參觀動線則通過一個個呈島鏈式延伸的創意展項,為觀眾打造自然流暢的參觀路線;展廳燈光及色彩應用則致力於“古”與“今”的對話,其中“大熊貓演化”單元,展臺陳列人類頭骨,對應的古熊貓骨架一字排開,更是藉助光影,將骨架投射在傾斜的白色背景(光膜)上,配合投影燈投射出的古熊貓的種名,營造出科學兼具藝術的展覽氛圍。

專訪丨世界地球日來臨之際,用一個展覽解碼大熊貓的前世今生

展廳

與此同時,科技的發展也使各種新技術、新工藝越來越頻繁地應用於博物館展覽之中。此次展覽結合仿真生境復原場景、多媒體三維影像、裝置藝術等營造突出主題表現的環境氣氛,以短視頻、三維立體影像等方式加強動態呈現。通過多媒體互動查詢系統、二維碼等輔助展示手段拓展內容鏈接,結合“熊貓知識 100問”“熊貓拼圖”互動觸屏遊戲、3D 打印技術體驗等環節與觀眾互動,形成沉浸式的觀展體驗。

其中,展覽最重要的學術技術成果則是對熊貓等破碎化石的數字化復原。利用數字復原技術,將古熊貓的復原模型,包括大熊貓不同演化階段的4個古熊貓代表種——祿豐始熊貓、小種熊貓、武陵山熊貓和巴氏大熊貓依次以完整骨架呈現,讓普通觀眾首次看到了過去只保留在科學家頭腦中的內容。數字模型可提取骨骼、肌肉、皮毛等不同復原狀態,不僅能轉化成經典的二維圖件用於研究論文和科普讀物,還可以應用於影視動畫,甚至在電子遊戲中得以發展(如帶科普性質的古生物遊戲),同時也成為了各類文創產品開發的基礎數據包。

以上這些均是在國家藝術基金動物考古藝術復原人才培訓項目的支持下,由重慶自然博物館與四川美術學院合作完成的古熊貓 3D 復原工程成果。成果轉化出的 3D 打印古熊貓骨架以及古熊貓頭骨和骨架水晶內雕模型,成為支撐“大熊貓演化”單元的主要實物展品,充實了展陳空間,增添了展覽的科技含量,它們與靠傳統技法復原的骨架同臺展出,較好地向公眾傳播了新科技在古生物復原上的應有。將科學和藝術融合,這不僅讓古生物學家對其研究的對象獲得更為豐富、生動的視覺效果,更為重要的是讓傳統平鋪直敘研究所涉及的、早已消失的遠古生命,能在公眾的心中留下鮮活的記憶。

專訪丨世界地球日來臨之際,用一個展覽解碼大熊貓的前世今生

3D復原打印的大熊貓骨架模型

獲得廣泛好評,即將開啟巡展計劃

據瞭解,此次“熊貓時代——揭秘大熊貓的前世今生”展覽實行購票參觀,自開幕以來,現已接待觀展遊客近43萬人次。對於此次展覽的效果評估,歐陽輝表示,總體而言,此次展覽獲得了很高的社會評價,可以從三方面人群的觀後感說明:一是展覽完成後組織了高規格的專家組效果評價,一致認為該展選題好,內容好,效果好,時機更是抓得好,古今結合展示大熊貓的前世今生,是大熊貓展覽在內容選材上的重大突破,數字化復原技術應用於展覽是重要的創新;二是展覽行業的專業人士也給予了高度評價,更有人士認為這是以單一物種為主要展示對象,做得既深透又疏朗的一個展覽,在藝術與科學相融合方面處理得恰到好處;三是普通觀眾,根據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觀眾對於此次展覽的滿意度高達98%,普遍認為學到了知識,以後會更自覺地去保護大熊貓、保護野生動物,其中最感興趣的部分是對現生大熊貓的展示。而對於展覽的下一步改進方向,歐陽輝表示,展覽之後會進一步豐富互動展項,以讓觀眾在觀展過程中獲得更為豐富的體驗。

專訪丨世界地球日來臨之際,用一個展覽解碼大熊貓的前世今生

觀眾寄語

據瞭解,3月18日在重慶自然博物館恢復開放後,“熊貓時代”展覽已實行免費參觀。同時,此次展覽作為特展,也將開啟巡展計劃,並作為出境展覽項目儲備。“目前已經有多個國家想要引進此次展覽,展覽開幕當日就有荷蘭領事館的副館長提出前往荷蘭展覽,日本、俄羅斯等國家也對展覽表示強烈的興趣。”歐陽輝說道,“但當下我們更傾向於在國內進行巡展,一是好的展覽本來就應該先在國內巡展,讓更多的中國人看到;二是大熊貓出境展覽審批嚴格,部分老舊標本並不適合出境展示,我們也已與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聯繫,由中心提供皮張,由我們組織製作,新制10件大熊貓標本,大約要花兩年時間。”

結語:

策劃大熊貓主題展覽是大熊貓保護科普宣教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發揮大熊貓旗艦物種號召力、啟發大眾尤其是青少年建立正確的生態觀和保護觀,認同生態文化的重要手段。此次展覽通過聯結歷史與現實,實現國內大熊貓主題展覽的新突破,為觀眾展示了大熊貓的起源、演化及保護,並重新思考人與大熊貓、與自然的關係,正如展覽結尾所說“或許,這才是國寶大熊貓的正確打開方式”

專訪丨世界地球日來臨之際,用一個展覽解碼大熊貓的前世今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