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化雨,靜待花開

雨水,是二十四節氣中序列第二的節氣。此時,我國北方陰寒未盡,尚未入春;而南方已是春意盎然,花紅柳綠,一幅早春景象。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後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意思是說,雨水節氣前後,春天將要來臨,萬物開始萌動。


在《逸周書》中便有雨水節後“鴻雁來”、“草木萌動”等物候記載。


春風化雨,靜待花開

立春過後是雨水,一眨眼,雨水就在眼前。

“春雨足,染就一溪新綠”、“小樓一夜聽春雨,明朝深巷賣杏花”、“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這些動人的詩歌,大抵都是描寫雨水時節的生機勃勃和春意盎然的。

雨水過後,春天便是真正意義上的來了。《禮記·月令》中記載:“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華。”柳樹開始抽芽,桃花即將開花,早春時節的新綠和花苞,總是給人以希望與美好之感。而桃花,無疑是名副其實的春之象徵。無論從形貌、顏色, 還是從分佈區域、分佈數量來看, 都是其他花卉所無法比擬的。


春風化雨,靜待花開


▇ 歌頌春天,首先需歌頌桃花 ▇

人類誕生於自然,天生便對自然懷抱好感,我們與大自然之間有一條無形且割捨不斷的精神紐帶。隨著我國古代自然意識的發展,產生出與西方國家截然不同的自然觀,在文學、繪畫、園林建築等諸多領域中,古人將風景視為獨立部分,有意識的探求、把握它的美。

大自然最美最動人的季節是萬物復甦、欣欣向榮的春天,憑藉鮮妍的花姿與古時龐大的分佈數量,桃花佔據了文人墨客的所有視線,漫山遍野爛漫盛開的桃花在他們心中描畫出一道與寂寥冬日全然有別的風景線。於是,自《詩經》始,鋪陳春景,不能不寫桃花。


春風化雨,靜待花開

如劉禹錫的“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張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韋莊的“桃花春水綠,水上鴛鴦浴”等等。這些詩文無一不表明,永恆的自然界衝擊著中國文人的生命情調與美感。

與西方的自然觀和生命悲劇意識不同,在中國人看來,自然全體都洋溢著生命力,這股盎然生意化作創作衝動,滔滔不絕地推動中國古代文學的繁榮發展。


春風化雨,靜待花開

▇ 紮根在中國的土壤中 ▇

春日裡灼灼盛開的桃花,若只從現實的角度去看待她,她便只是中華大地上一種隨處可見的極為普通的花樹。

然而 ,從文學角度看,桃花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緣分由來已久,早在先秦時期,《詩經·周南》中便有一首著名的桃花詩:“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用鮮妍俏麗的桃花來比喻青春正好的妙齡女子;春秋時息國的國君夫人息媯容貌美麗,被人稱為桃花夫人;晉代著名山水田園詩人陶淵明,他筆下的《桃花源記》用落英繽紛的桃林隔絕凡塵俗世,構建了一個虛無縹緲的“桃花源”世界……

這看似極普通的花樹 ,卻早在遠古時代便在中華大地上生根發芽、茁壯生長,她的根深深地扎進中國的土壤中,她給中國文化增添了一抹奇麗的色彩,人們也在她身上寄寓著眾多美好的含義與想象。


春風化雨,靜待花開


春風化雨,靜待花開


春風化雨,靜待花開

書法作品|向愛東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春風化雨,靜待花開

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春風化雨,靜待花開

春風化雨,靜待花開

書法作品|向愛東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春風化雨,靜待花開

- 春風化雨,靜待花開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