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槍響之後沒有贏家|這場疫情,我們究竟該反思什麼?

歡迎來到璇兒說,相遇即是緣。點上方“關注”,讓我們一起,品世間百態,享共情人生!

董卿:槍響之後沒有贏家|這場疫情,我們究竟該反思什麼?

主持人大賽董卿點評


前言

《主持人大賽》新聞類決賽第二場,賽制是漫畫的即興評述,評述由兩部分構成,總時長兩分鐘,前後對半劃分,漫畫的寓意會在後半段反轉。

王嘉寧評述的漫畫中有一個獵人和一隻熊,熊張大嘴朝著獵人怒吼,獵人舉著獵槍對準了熊。接著整幅圖顯現出來,原來獵人和熊站在同一根木柱上,而且這根木柱是以山峰的頂尖作支撐點,才讓分別處於左右兩端的熊和獵人達成了平衡。很顯然,獵人如果出於自衛射殺了熊,便會因為左邊失去重量、打破現有平衡而墜亡。

董卿:槍響之後沒有贏家|這場疫情,我們究竟該反思什麼?

漫畫

董卿老師點評此畫,金句頻出:傷害與被傷害,有時候也是一種對立統一的關係,傷害他人有時候意味著在毀滅自己,即便你佔盡了優勢,也不可能是為所欲為的。

一切都在追求一種平衡,健康在於平衡、發展在於平衡,對抗也是一種平衡。如果我們失去了平衡,那麼對不起,槍響之後沒有贏家。

董卿:槍響之後沒有贏家|這場疫情,我們究竟該反思什麼?

“槍響之後沒有贏家”理論支持

矛盾的對立統一。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具有普遍性,事物既對立又統一,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相互貫通、相互制約、相互滲透,構成了和諧的矛盾統一體。

換言之,對立是矛盾雙方的對抗狀態,統一則體現了雙方的同一性。對抗需要維持平衡,如若打破這種平衡,槍響之後定沒有贏家。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認定“野生動植物是最珍惜的自然資源。”濫殺濫食野生動物,就是在破壞人與自然的平衡。

我國古典哲學裡的中庸之道,尋求在平衡中解決矛盾。正如董卿所說,“傷害和被傷害也是一種對立統一關係”,若一味濫用自然資源,自然資源在遭受破壞的同時,人類也喪失了生存發展的必要和有利條件,甚至會引發自然對人類的報復。

董卿:槍響之後沒有贏家|這場疫情,我們究竟該反思什麼?

此次疫情,由人濫食野味而起,對此是最好的佐證:失衡必有大殃。因此,要維持人與自然的平衡,就要採用中庸機制——平衡發展法。對自然懷有“誠”心,敬畏自然,“發而皆中節”、“不偏不倚”。

“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其中“和”就是“守度”、“和諧”的含義,包括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和諧共處。

董卿:槍響之後沒有贏家|這場疫情,我們究竟該反思什麼?

這場疫情,我們最該反思的便是濫殺濫食野生動物,販賣野生動物造成的失衡現象。本文從食用野生動物現象屢禁不止的原因;失衡的三個維度;疫情期間的群眾心理,對疫情進行思考。

董卿:槍響之後沒有贏家|這場疫情,我們究竟該反思什麼?

為何食用野生動物的現象屢禁不止?

01 食用野生動物的歷史淵源

人類飲食文明從遠古而來,歷史上人類有很長一段時間保有“吃野味”的飲食特點。研究發現,在人類300萬年的發展歷程中,有299萬年靠獵取野生動物或採集野生植物的果實為食,動植物家養馴化的時間最多隻有1萬年。讀過《人類簡史》,就會發現人的習慣即使經過了成百上萬年的文明教化,依然留存遠古時期的某些印記。

董卿:槍響之後沒有贏家|這場疫情,我們究竟該反思什麼?

瘋狂原始人


比如人們探求陌生事物的方式是觸摸(觸屏手機的發明和使用),家中囤積糧食,就連吃多會發胖,也是因為身體中記憶了飢餓的恐慌,為免於飢餓,身體主動儲存脂肪等。

因此,食用野生動物有著長久的歷史淵源,即使後來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人類開始圈養馴化野生動物,改變了依靠狩獵野生動物的生存方式,到現代又出臺了保護野生動物的相關法律,但是仍然不能徹底根除吃野味的現象。

02 食用野生動物的食客心理

但是中國作為舌尖上的王國,從生肉到熟肉,菜品味道越來越佳,就算殘留的那些“吃野味”習慣,早就該妥協在美味佳餚下了吧,為何還有人學原始人吃生肉那一套?

獵奇心理,對未知事物的征服欲,只有吃到嘴裡才意味著“我佔有了你”。果子狸、蝙蝠為代表的野生動物,具備了未知的誘惑。就像毒品,就算損害健康,嘗一口的獵奇心,使一些人趨之若鶩。

董卿:槍響之後沒有贏家|這場疫情,我們究竟該反思什麼?

蝙蝠

吃到別人一生都吃不到的東西,同時也是炫耀虛榮、自我標榜的手段。雞鴨魚肉、豬牛羊肉,見得多吃得多,但是野味不一樣,吃野味的人往往內心自卑,以之彌補自卑心理

就像一些暴發戶,土豪,穿金帶銀,吃野味的人不僅要吃,還要曬到所有人都知道他吃。

他們所謂的炫耀,在大眾眼裡就是社會的蛀蟲,可憐的是,他們無法察覺,還沉浸在炫耀的“殿堂”。

補品有奇效的愚昧無知心理 。小時候我也聽說過一些事兒,當地有人拿蛇、穿山甲入藥泡酒,說是喝了能大補,這種人只能說是缺乏知識教育。

董卿:槍響之後沒有贏家|這場疫情,我們究竟該反思什麼?

蝙蝠的病毒圖解

就拿蝙蝠舉例,傳言它能治癌,但是事實上,蝙蝠的身上有140多種病毒,並且其中60多種都可以傳播到人的身上,是個“移動病毒庫”。野生動物體內病毒細菌眾多,將他當補品,也不長點腦子。

嬰幼兒的“缺奶心理”,心理發展仍在口欲期。0-3歲的嬰幼兒任何情緒和動作都是通過“嘴”,用嘴喝奶,用嘴啃手,如果此時沒有受到關愛照顧,潛意識裡沒有滿足的口欲,會延續到長大。

表現在“就是想吃”。越是童年缺愛的人,越喜歡通過吃各種各樣的東西來補償自己。愛吃野味的食客不排除是進食補償的心理。

董卿:槍響之後沒有贏家|這場疫情,我們究竟該反思什麼?

03 有買就有賣,野味販賣市場推波助瀾

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有了吃野味的需求,就會有販賣的市場,打擊力度再大也難保暗地裡的販賣行為,至此形成惡性循環。

董卿:槍響之後沒有贏家|這場疫情,我們究竟該反思什麼?

失衡的三個維度

維度一 人與動物關係的失衡

還記得漫畫中獵人和熊的對抗嘛,一槍下去的結果就是熊死人亡,這就是人與動物的失衡。這次疫情亦是如此,野生動物和人類原本在各自的領域裡和諧共存著,然而就因為一些人食用蝙蝠的越矩行為,打破了這種平衡,病毒藉助人體傳播,釀成災禍。

董卿:槍響之後沒有贏家|這場疫情,我們究竟該反思什麼?

全國疫情圖解

截止2.5日中國冠狀病毒確診人數28018例,疑似24702例,死亡563例。蝙蝠是攜帶著很多病毒,但是這種病毒傷害不了它自己,也不會對其它動物造成危害,有研究猜測,蝙蝠攜帶眾多病毒是支持它良好的飛行能力。

偏偏有人要吃蝙蝠,貪婪、獵奇、虛榮等人性是原罪,蝙蝠無錯!

維度二 人與自然關係的失衡

天地育萬物,萬物皆有情,隨著現代文明的不斷進步,人類過度掠奪了自然資源。2020年先是豬瘟、然後人瘟、接著雞瘟,澳洲山火,有人說2020年是不幸的一年,但是萬物皆有因果。“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和生萬物”、天災人禍的湧現,我們應該反思我們維持好平衡了嘛?

董卿:槍響之後沒有贏家|這場疫情,我們究竟該反思什麼?

澳洲山火

維度三 人與自我關係的失衡

每個人都是善與惡的統一體,只有善良和邪惡達成平衡,人才能顯現出積極的狀態。弗洛伊德將人分成三個層次:本我、自我、超我,當本我佔了上風,不理會超我對自己的約束時,自我(現實的我)就會物化、貪婪、性惡,人與自我便會失衡。

吃野味是人和自我關係的失衡,發國難財亦是與自我的失衡,不安心居家、不響應國家號召、惡性傳播疫情、生產假口罩等行為皆反映出人與自我的失衡。

董卿:槍響之後沒有贏家|這場疫情,我們究竟該反思什麼?

疫情已經發生,我們不但要反思疫情折射的失衡現象,尊重萬物對立統一的規律,也要反思疫情期間引發的群眾心理。

群眾心理大致經歷了輕視、焦慮、恐慌的層次變化。疫情處於萌芽期時,地方缺乏警惕和重視,瞞報信息、群眾不戴口罩、不做防護、走街串巷;

董卿:槍響之後沒有贏家|這場疫情,我們究竟該反思什麼?

疫情的發展期,群眾開始出現焦慮,表現為不斷刷疫情新聞報道、神經質地盯住新型冠狀肺炎確診疑似人數,呆在家中百無聊賴;

直到疫情爆發期,專家拿非典作比,防護物資急缺,群眾出現恐慌心理,爭相買口罩、屯米麵油,甚至因為一則未被臨床實驗證明的“雙黃連口服液可抑制冠狀病毒”,大晚上出門搶購,半夜十二點把所有雙黃連買到下架。

董卿:槍響之後沒有贏家|這場疫情,我們究竟該反思什麼?

輕視、焦慮、恐慌,這三種疫情期間的群眾心理暴露出了很多問題:譬如不預先重視、過分焦慮錯亂生活、不理性、易盲從信謠等。

同時,為避免引發社會恐慌動亂,媒體應做好客觀真實的報道。疫情期間,群眾無法出門,瞭解社會新聞資訊依賴互聯網,網民的活躍度升高。

依照媒介監視環境、協調關係、傳承文化的三功能說, “這說明了媒介的地位和作用, 也說明了進行健康傳播, 對民眾進行正確地宣傳和輿論引導, 是傳播者的重要職責。”傳播虛假新聞、傳謠造謠的行為必須杜絕。

總結

疫情之後,我們最該反思的是疫情折射出的人與動物關係、人與自然關係、人與自我關係的失衡現象。運用中庸之道,在對抗中找尋平衡,努力節制人性裡的獵奇、虛榮、口欲,遇到問題不輕視不怠慢、適度焦慮、避免恐慌。

與君共勉!

願疫情早日過去,鼠年祥寧。

董卿:槍響之後沒有贏家|這場疫情,我們究竟該反思什麼?


參考文獻

[1]張太石.中庸之道的矛盾解決平衡發展法[J].科技信息,2008年:45-46.

[2]壹心理.科普:中國人,為何賭命也要吃野味?

今日話題:

面對疫情

我們最該反思什麼?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