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思念,不聯繫,不打擾

又是一年清明季。

每當這時,人們祭祀先祖、遙寄哀思。對逝去之人的懷念與祭奠,也為欣欣向榮的春日平添了幾分感傷與肅穆。

因而對四月來說,“死亡”是繞不過的主題。

不過在很多人的心中,死一直都是件諱莫如深的事情。

哪怕不得不提及,我們也會用“走了、去了、不在了”這些詞來代替那個不受歡迎的字眼。但直面死亡,並不是要嚇退自己。

而是懂得把這份不安,轉化對生命的熱愛與珍視。

恰如西班牙哲學家薩瓦特爾所說的:認識死亡,才能更好地認識生命。

所以,未來的一個月,叔將以“告別死亡”為主題開一個影單,在每週的【解憂影像館】欄目與大家分享一部電影。

希望通過“死亡”這一課,我們能更好地學會如何去愛、如何珍惜。

而今天想跟書友們分享的是影片《尋夢環遊記》。

有一種思念,不聯繫,不打擾

世事多無常,斯人當珍惜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答,“親人突然離世,你是如何自我療愈的?”

其中一個網友的故事看哭了無數人。

那天是雙十二,早上她還在考慮要不要買衣服。中午午休,媽媽把月考成績發給了她,晚上一放學,她就給媽媽回了電話。

電話中媽媽不厭其煩地念叨,這次英語考得不大好,要多用心。

她有一搭沒一搭地回著。

心裡趕著去吃飯、上晚自習,便匆匆掛了電話,說晚點再聊。

可等到晚上七點多,爸爸突然打來電話說,媽媽出車禍了,剛開始她以為是小事,心裡還嗔怪,怎麼這麼不小心。

直到親戚紛紛發來安慰消息,她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

趕到醫院後的一個小時,醫生通知搶救無效。

那以後的日子,她一直處於精神恍惚的狀態,不知道自己是怎麼過來的。只是用了好長時間才接受“媽媽已經走了”的事實,才慢慢意識到——

此後再也沒有人願意跟自己煲無聊的電話粥了。

有一種思念,不聯繫,不打擾

她說:

“我必須承認,我從小到大都是泡在家人的蜜罐里長大的,至少在家裡。我覺得這待遇被稱為‘掌上明珠’絕不過分。

結果蜜罐碎了,碎片還紮了我一身。

怎麼形容,就是一個很深很深的傷口,裡面還有淤血,皮肉先長好了,就是一碰就疼。我以為我沒事了,結果有天週末,同學一句‘我媽今天來接我’,傷口瞬間被撕開。

……我好想她啊。”

世事無常,生命脆弱。

有些人明明早上還如往常一樣跟你聊天,可一轉身,就天人永隔了。

但命運的殘酷正在於此,意外不會等你準備好了再發生,更不會為了誰而停止。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在擁有時,心存敬畏,時時珍惜。

珍惜與親人相伴的每一天,珍惜活著的每一分。

向死而生,才能活在當下

在電影《尋夢環遊記》中,小男孩米格夢想成為著名的音樂家。

奈何家人不同意。

自負驕傲的米格背起吉他就離家出走,這個時候,他覺得夢想大過一切。只要能離自己的音樂夢更近一點,哪怕離家出走也無所謂。

有一種思念,不聯繫,不打擾


但沒想到,米格在亡靈節誤入靈界,開啟了一場“死亡之旅”。

誤打誤撞中揭開了曾曾祖父死亡的真相。

跟隨著曾曾祖父的人生,他也體驗了一把“生死別離”的慘痛,而後才幡然醒悟,原來人活著沒有什麼比親情與生命更重要。

很多時候,我們跟最初的米格一樣。

為了工作、為了學業、為了生活,一往無前地往前衝。

僥倖地以為死亡是件很遙遠的事,它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對身邊的人,對擁有的幸福缺少足夠的珍視。

直到失去後,才追悔莫及。

有一種思念,不聯繫,不打擾

主持人康輝曾講過自己的一段往事。

媽媽去世的時候,他正好在機場候機,準備出差。當時工作已在弦上,他沒法趕回去送她最後一程。

但儘管不動聲色,心卻痛到難以承受,只是逃到衛生間痛哭。

後來他回家住了一段時間,但媽媽走了,媽媽養的幾盆花也枯了,那裡再也感受不到家的氣息了。

錢德勒曾在《漫長的告別》中說:“每說一次再見,就是死去一點點。”

正是因為明白愛的人會死去,擁有的幸福會失去,我們才在每一個陽光普照的日子裡暢快呼吸,在每一個可以相見的時刻用力擁抱。

只有這樣才能在那一天到來時,不留遺憾。

唯有向死而生,才能活在當下;唯有敬畏死亡,才懂得好好愛、好好活,便是生命最大的意義。

未來的日子裡,趁還來得及,和愛人道一聲晚安,給父母一個尋常的擁抱,把活著的每一天過得溫暖而充滿意義。


死亡不是真正的永別,遺忘才是

尚存世間的人還有機會珍惜、補償。

那故去的人呢?

雖然我們都明白人終有一死,可真正面對所愛之人離開時,那種悲傷依舊難以言表。

哪怕暫時隱藏起來,某個不經意的瞬間,思念還是會混著眼淚流出來。

有一種思念,不聯繫,不打擾


對此,電影《尋夢環遊記》給了我們一份“直面死亡”的智慧。

它說,人這一生有三次死亡。

第一次是心跳停止時,這是生物學死亡;

第二次是下葬時,這是社會學死亡;

而第三次是人世間再沒有人記得你,這也是真正的死亡。


所以死亡從不是永別,遺忘才是。

只要心中銘記,愛你的人就永遠不會離去。

影片中,曾曾祖父在家族裡是一個“禁詞”。因為這個人為了夢想,不惜拋妻棄女。

可就在所有人都選擇遺忘時,唯有曾祖母coco孤獨地記著爸爸。

她虔誠地保存著爸爸寫的每一份信及照片。

也正是因為這份牽掛,一直遊蕩在靈界的爸爸才沒有消失。

直至誤會澄清。

直到兩人再次重逢。

縱使歲月無情、命運如刀,但這份思念足以跨越時空的隔閡,將彼此勾連。

三毛說,如果一個人的聲音和足跡能被另一個人銘記或懷念,這就是永恆。

人若鴻毛,但真正的思念無法被死亡阻隔。

或許這恰恰是清明節的意義所在。這一天,我們正大光明地緬懷,正大光明地想念,以此告訴長眠於地下的人,我沒有忘記你啊。

有一種思念,不聯繫,不打擾


人活一輩子,走到終了,有人愛,有人牽掛,便不枉此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