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為什麼影響人生,祕密都藏在童年裡


“原生家庭”為什麼影響人生,秘密都藏在童年裡

1、

曾有很長一段時間,因為內心的困惑我看了很多心理類的書籍,想要找到自身問題的答案,一度很迷武志紅的書籍,尤其特別信服他所提出的“原生家庭”的說法,在很多案例中, 我都感同深受,內心呼應“對對,就是這樣,我就是這樣被影響變成現在這樣的”,然而一段時間後,默然發現,知道“就是這樣被影響”是到底怎樣被影響的,“被被影響了”還能改變嗎?提出問題,卻不知道“問題”到底源於哪,也不知如何解決,突然很想吐槽,這不是耍流氓麼?

我試圖追根溯源,找尋問題的根本在哪,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只有明白了原由,我們才能真正走出“原生家庭”的影響,才能不重蹈覆轍,在下一代身上再次複製自己的問題。還好,在師從讓.皮亞傑和雷內.斯皮茨的,以色列資深精神分析師、心理學家、督導師羅尼.索蘭的著作《童年之謎-瞭解兒童內心世界的心理學指南》(後面簡稱《童年之謎》)裡找到了答案。

2、

童年於人生是什麼關係,我認同《童年之謎》作者自序中的這句話:每一個成年人的背後都隱藏著這個孩童,這個孩童被認為代表了該個體早期生活經歷的記憶痕跡的綜合。

是的,童年裡簡單如:剛出生要喝奶而不得、出門要求你跟人打招呼、打破水杯對你的斥責、父母不經意的偏愛……沉重如:父母對你的冷漠、家庭的爭吵破裂、考試失敗的打擊、學校裡的霸欺凌、友情中的欺騙……無論簡單或沉重,無論好與壞,都在悄無聲息的影響你。也許你有所察覺,也許毫無印象,但是“無論你記不記得,它們都在那”或多或少地成為你記憶、成長的一部分。

可見,每個在成年人後所表現來的綜合,都包含有“不同發展階段的各種客體關係的層層記憶痕跡,這個隱藏的孩童在我們的內心深處迴盪,影響我們對當下情景的身體感覺和情緒反應。”從而,在之後的創新的新關係中,也會影響諸如:我們作為父母時和自己孩子的關係,以及各種形式的夥伴關係中的一方等等。

“原生家庭”為什麼影響人生,秘密都藏在童年裡


3、

那麼,這些所有的童年包含,又分為哪些階段?究竟是怎樣影響的呢?

《童年之謎》一書中指出,嬰兒在口欲期和肛欲期(具體年齡會因個體發展有些一些偏差)的早期心理發展及其對嬰兒正常或病理性發展過程所產生的而影響,以及父母對孩子情緒發展的影響。其主要集中體現在四個重要的主題上:自戀、自我、客體關係和分離-個性化。用我們通俗易懂的話來說,人從嬰兒期開始,就會在與人相處的細節中完成自體的認知,形成自己的情緒免疫系統、情緒自律系統、情緒依戀系統,最終形成與外界相處的習慣性的模式。

而一系列形成過程中,最理想的心理健康需要通過情緒調節,實現最大化正性情感以及最小化負性情感。如果出現偏差,導致其中情緒調節時,與情緒數據進行健康自戀免疫加工的和諧能力失敗,就會導致與外界相處中,情緒或行為出現偏差。

4、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一個半歲的嬰兒,在他不斷地與自己對話,通過線索的感知獲得動力很肯定。對他而言在父母的懷抱下他的自我感知是安全的,如果這個時候一個陌生的人想要抱他,如第一次見面的爺爺奶奶、叔叔阿姨。這時他的感知告訴他,這是不熟悉的。所以,在陌生人要抱起他時,他會用哭聲來表達。父母會有兩種反應,一種是趕緊抱過來,用擁抱、親吻等行為告訴孩子,他是安全的,那麼孩子在多次的自我感知中,則會明白自己可以拒絕陌生人的;如果父母覺得孩子哭聲讓他很沒面子,因為自身情感的混亂,感覺嬰兒的拒絕就是自己的拒絕,感覺對不起自己父母、朋友,而表達出一種憤怒與失望時候,嬰兒則會對父親的焦慮也會增加,因為他從父親的行為中接受的意想不到的回應傳遞的信息是“不可以”和熟悉的人在一起,或者不可以拒絕陌生人。

在這短短的過程裡,嬰兒感知信息發生偏差,如果出現多次,則會讓嬰兒的自我及情緒免疫系統出現偏差:屈服於這種強迫,偽造自己的自體表達,隱藏自己的焦慮,表達一種不存在的虛假感情去取悅父親。說到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一種最近很流行的詞:討好型人格。原來很多成年人所表現出來的性格、情緒,就是這樣一步步形成的。

“原生家庭”為什麼影響人生,秘密都藏在童年裡

5、

父母的細節行為的存在即對孩子有所影響,這讓想成為完美父母的人很是焦慮,這點其實大可不必。作為父母,我們明白童年的創傷的代價很大,會讓人沉入缺愛的狀態而溝壑難填,從而形成一種“找愛式”行為模式。例如童年缺乏父愛,容易有“戀父”情結;童年被暴力過的人,容易成為暴力父母。所以,我們要做的,並不是焦慮,該是明白自己行為性格形成原因,有意識改善它,養育孩子時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再次重複我們所走過的大坑。而《童年之謎》就是專業地引領我們通過知曉自己的童年痕跡,看清楚自己今天的模樣的工具,從而成為更優秀的自己,更懂養育之道的父母。

正如武漢中德心理醫院創始人、首任院長曾奇峰對這本書評論:這是一本以精神分析理論和實踐為基礎的真正的育兒百科全書。以往的育兒書籍,經常是給予直接指導,有使“知其然”的實用性,但卻沒有“之所以然”的思考和領悟,所以顯得侷限和僵化。而最重要的是,這本書的內容可以幫助已經為人父母者繼續成長,這個成長的價值,高於一切知識和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