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道夫”朗誦杜甫的詩是啥體驗?BBC新紀錄片聚焦中國“詩聖”

說他少貧,不自振;不對。他生在仕宦之家;他父親做官,每年收入如和平常農民人家比較,要在十幾倍以上;不可說他窮。杜甫“往者十四五,出遊翰墨場。……脫略小時輩,結交皆老蒼”,不可說他不自振,沒出息。說他客吳越齊趙;不對。這是兩次長途旅行。吳越在未仕進士之先;齊趙在既試落地之後。說他不第,困長安;不對。實際是“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快意八九年,西歸到咸陽。”……

北宋目錄學家王洙的一篇《杜甫傳》,在1962年收穫了史學家洪業劈頭蓋臉的“不對”——共有16個。

真實的杜甫是怎樣的?

“甘道夫”朗诵杜甫的诗是啥体验?BBC新纪录片聚焦中国“诗圣”

4月6日,因BBC推出了紀錄片《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杜甫》,人們又開始了上述一問。

《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杜甫》,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將杜甫介紹給西方世界。

“甘道夫”朗诵杜甫的诗是啥体验?BBC新纪录片聚焦中国“诗圣”

紀錄片中,BBC最受歡迎的主持人之一、歷史學家邁克爾·伍德(Michael Wood)到訪中國,沿著杜甫生前的足跡,回溯了詩人的一生。

而《指環王》中甘道夫的扮演者伊恩・麥克萊恩(Ian McKellen)也在其中朗誦了杜甫的十幾首詩(英文版)。

“甘道夫”朗诵杜甫的诗是啥体验?BBC新纪录片聚焦中国“诗圣”

如果按照洪業的答案——

杜甫是孝子,是慈父,是慷慨的兄長,是忠誠的丈夫,是可信的朋友,是守職的官員,是心繫家邦的國民。

杜甫足以構造起一個偉大詩人的豐富,於詩於人,都具情義。

然而,今天,我們仍舊在語文課本中與那個愁眉鎖眉的杜甫相遇,讀《三吏》《三別》,體味一個抱負無展的詩人,在那個時代的憤懣與憂愁。而除了幾年前,被娛樂化的杜甫在網絡上“很忙”了一陣之後,杜甫的情懷、交遊和趣味,並不為很多人所知。

《杜甫全集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終審統稿人張忠綱曾說,世上就是有那麼—些人心甘情願為杜甫賣命。也正是這些甘願”賣命“的人,讓後來者可以讀杜甫的詩,從而走近這個人。

1922年,梁啟超在詩中,讀出了杜甫的特別,他向青年作了名為《情聖杜甫》的演講,他“以為工部最少可以當得起情聖的徽號”。

杜甫始終不是課本里那個苦哈哈的詩人。

他如同一個執著的驢友,走遍無數河川。

“甘道夫”朗诵杜甫的诗是啥体验?BBC新纪录片聚焦中国“诗圣”

20歲的杜甫,開始了他的暢遊。舟車驢馬,是那個時代的交通工具,他渡過黃河,遊覽蘇州、杭州、台州……

這次壯遊之後,杜甫已經24歲了,他必須回到長安,參加次年(736年)春天的解試。

只是,後來他失敗了,只能“獨辭京伊堂”,而後開啟又一場奢華的旅行。

衣輕裘、策良馬,兗州的北部和西北部,樹木蔥翠。杜甫用大部分時間來射飛鳥、逐走獸、呼獵鷹,縱橫山林間。此時,父親為兗州司馬,雖官職不顯赫,但殷實的家境尚且能輔助他行走吟遊。

他關愛著繼母所出的弟妹,不斷在詩中惦念著他們。

父親杜閒去世後,原本作為長子,因父親杜閒官職在六品以上,杜甫可以補蔭的方式進入官僚體系,然而,杜甫把這個特權讓給弟弟,而自己則寄居洛陽,以文字槍手和傳道授業餬口。

或者可以說,時勢與自我選擇,讓杜甫成為光身窮漢,好在,不惑之年,杜甫以三禮賦打動了皇帝,有了不錯的任命,穩定的收入。

41歲那年,他娶了楊氏為妻,晚婚。

“何路沾微祿,歸山買薄田。斯遊恐不遂,把酒意茫然。”

在《重過何氏》一詩中,杜甫開始想到了俸祿,還唸叨起田產。或許,他開始思量要為自己的家庭有點穩定的貢獻了。

在此之前,他想要的是——去東南漫遊,還要去到藍田山的絕壁上隱居,從來不在乎後園的半畝薄田。

真有點浪子回頭的意味。

翻開任何唐詩的集子,都會發現以李白為題的詩作不在少數,其中,杜甫為此做了極大貢獻。

744年的晚秋,杜甫與李白相識。

與李白交遊,杜甫以最擅長的方式,表達著對這位偶像的敬意——他為他寫詩,繼續為他寫詩。

“甘道夫”朗诵杜甫的诗是啥体验?BBC新纪录片聚焦中国“诗圣”

據統計,杜甫為李白寫了十幾首詩,他贈李白夢李白懷李白,紀念著那些登高望遠,把酒縱飲的相遇。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

這是杜甫為李白所寫,然而,這樣的描摹同樣適合他自己。

杜甫生前並不像李白那麼知名,在他去世40年後,時人才意識到這位詩人的出色。甚至,他的生卒年月也在在幾百年後才得以確認為712-770年。

如今,在遼闊的大地上,杜甫走過之地,都建起了祠堂,來紀念這位行者。

“甘道夫”朗诵杜甫的诗是啥体验?BBC新纪录片聚焦中国“诗圣”

在國外,他的知名度也不一般,乾隆年間的傳教士錢德明,曾寫法文版的《杜甫傳》,其中記敘:唐肅宗派杜甫去華州做撫臺,當地混亂,杜甫知道任何改良都徒勞無功。上任典禮之時,他脫下冠服,置於案上,鞠一大躬便溜之大吉。隨後躲到鄉下,採野果挖草根為食,到了冬天,因飢餓不得不帶幾首詩到市集賣錢,後被發現,老杜還不承認自己便是杜甫。

雖有調侃意味,也並未全然符合史實,但這終究說明他不是我們印象中那樣一個單調的人。

即使面對時弊,杜甫也是有情而寫。正因如此,梁啟超說,杜甫對於時事痛哭流涕的作品,差不多佔四分之一。杜詩之美,需要細讀才能發現,因為那往往不是形制的無缺,而是情感的敦厚真誠。

如今,再去翻閱這位偉大詩人的一生,僅僅59年。

杜甫,真的很忙。

向這位1300多歲的詩人致敬。

(原標題《BBC推紀錄片,杜甫又紅了,你可能並不瞭解這位自己從小背誦的詩人》。編輯 高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