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汝貴:甲午戰爭中率軍重創日軍,卻成為被斬首的陸軍最高將領!

衛汝貴:甲午戰爭中率軍重創日軍,卻成為被斬首的陸軍最高將領!

衛汝貴:家書貽後世,葉冠衛戴上

甲午戰爭,國人心中永遠的痛,兒時看電影《甲午風雲》時,就記下了一個貪生怕死,臨陣脫逃的方伯謙,後來亂翻書時,又記住了一個狂奔五百里的葉志超,大清以這些人帶兵出征,焉能不敗,儘管有與艦共存亡的鄧士昌,有返鄉僅一靴的左寶貴,但畢竟不能挽狂瀾於既倒。

方伯謙是被處斬的最高海軍將領,可這葉志超七搞八搞的卻免於一死,只弄了個斬監候,關了幾年竟得回鄉逍遙去,而被處斬的最高陸軍將領是衛汝貴。

衛汝貴,字達三,安徽合肥人,晚清淮軍將領,以鎮壓捻軍起家,後因在甲午戰爭罪責嚴重,被清廷處斬。

衛汝貴所率之盛軍約八千人,裝備精良,作為總兵級高官,他的部隊是同等級淮軍乃至全國軍隊中人數最多,裝備最好的一支。衛汝貴因此也深受李鴻章的賞識器重,光緒十七年曾奏稱“實系最為得力之將。”

衛汝貴:甲午戰爭中率軍重創日軍,卻成為被斬首的陸軍最高將領!

甲午戰爭爆發後,衛汝貴率軍增援平壤,臨行時,李鴻章“誡以屏私見,嚴軍紀”。但衛汝貴所統盛軍,卻是紀律最壞的。這支軍隊“遇賊即潰,遇物即擄,毫無顧忌”。赴朝路上,“沿途騷擾,以致聲名狼藉,其在韓境滋擾尤甚”。

駐軍平壤時,士卒強佔民房,毀器皿,奪財物,“韓民怨謗實深”。李鴻章聞訊,曾致電警告他說:“敵氛逼近,若釀成大亂,汝身家性命必不能保,吾顏面聲名何在?”要他“設法安撫軍心,顧全大局”。

平壤之戰中,衛汝貴率盛軍在西南戰場作戰甚為得力,重創了日軍。平壤失守後,衛汝貴從葉志超退回國內。清廷以衛汝貴罪責嚴重,將其革職逮問。李鴻章為其說情未果,後械送京師。

後朝廷以其“臨敵節節退縮,貽誤大局,並有剋扣軍餉,縱兵搶掠情事,罪狀甚重,若不從嚴懲辦,何以肅軍律而儆效尤?”為由,將其斬於北京菜市口。

衛汝貴:甲午戰爭中率軍重創日軍,卻成為被斬首的陸軍最高將領!

葉志超是提督,衛汝貴只是總兵,葉是衛的上級,兩人一起跑,如果找託詞的話,衛汝貴是執行上級命令,何以不斬葉而斬衛,嚴重地沒道理嘛。

甲午未戰之時,日本對此戰是完全沒有把握,無論是陸軍還是海軍,說能同中國相當那都是沒有底氣的話,說準確些,應該是有一定的差距。在決定開戰的會議上,反對的勢力是佔絕大多數的,只是最後在伊藤博文的鼓譟下,特別是在天皇的支持下才勉強通過開戰的決議。

朝鮮之戰,蕞爾小國打敗了泱泱大國。日本底氣大漲,尤其是繳獲了一封衛汝貴的家書,更讓整個日本對中國軍隊全面地輕視,幾乎視為無物,他們將這封家書甚至編入教科書,廣為宣傳,使國民對戰勝中國充滿了必勝信心。

這信是衛夫人在衛汝貴赴進參戰後託人寄來的,情真意切,千叮呤萬囑咐:“君起家戎行,致位統帥,家既饒於財,宜自頤養。且春秋高,望善自為計,勿當前敵……”

衛汝貴:甲午戰爭中率軍重創日軍,卻成為被斬首的陸軍最高將領!

原來,這衛將軍的老婆在信中特意叮囑老公,夫君,你做到統帥這一級不容易,咱們現在又不缺錢,你年歲又大了,打起仗來可一定注意,不要衝在前面啊。

這衛大人果然不負妻望,平壤之戰一開,他和主將葉志超就棄城逃跑,一路狂奔五百里,竟然一度逃得不知去向,七八天後才找回清軍大隊。

問題是這衛汝貴還貪財,將此次朝廷下撥的二十四萬兩銀子,足足地將三分之一納入了自己的腰包。所以這衛夫人才說,俺們不缺錢。

從實際來說,清軍打敗仗,丟城失地家常事,何況這衛汝貴是同上司一起跑路的,至少是罪不至死。不說葉志超沒有被斬立決,那要負海戰失敗之責的丁汝昌,黃海敗後也只是留職,以戴罪之身軍前效力。

大概衛汝貴本人也是這樣想的,他撤退回安東後,還在整頓軍隊,安排補給,佈置防務。此時的他並不知道,朝廷內彈劾他的奏摺如雪片般飛舞,他已是陷入人人皆曰必殺之境地。

衛汝貴:甲午戰爭中率軍重創日軍,卻成為被斬首的陸軍最高將領!

說起原因就比較深沉了,簡言之,就是朝內帝黨為消除李鴻章之淮系勢力,團結一心,傾力而為。李鴻章是搬不動的,葉、丁二人是李之親信,況已獲罪,想再加罪怕也難為,於是便退而求其次,因為他們必須要找個人來,殺一殺李鴻章的威風,不幸,這衛汝貴成了倒黴蛋。

衛汝貴身上具備當時清軍中常見的所有固疾,他治軍不嚴、貪汙腐化,但有一點可貴的是,他作戰英勇,不顧生死,身先士卒。儘管如此,當李鴻章得知朝中對衛汝貴的彈劾已成洶湧之勢時,他選擇了抽身,丟卒保車,決定捨棄這已被傳得聲名狼藉的衛汝貴了。

光緒帝下旨,“已革總兵衛汝貴,平日待兵刻薄寡恩,無約束,此次統帶盛軍,臨敵節節退縮,貽誤大局,並有剋扣軍餉,縱兵搶掠情事,罪狀甚重,若不從嚴懲辦,何以肅軍律而敬效尤?衛汝貴著依律論斬,即行處決。”

衛汝貴:甲午戰爭中率軍重創日軍,卻成為被斬首的陸軍最高將領!

當衛汝貴被押赴刑場,大刀將落之時,突然冒出了一線希望,紫禁城中傳出了刀下留人的聲音。原來這慈禧老佛爺也看出這衛汝貴罪不當誅,於是緊急叫停。

翁同龢等軍機大臣被慈禧召見,慈禧詢問“今日衛汝貴罪刑部奏上,奉旨改為立決,汝等有無議論?可從寬否?”連問幾遍,一心想著趕緊誅殺這員淮系大將的翁同龢等“三問莫對”。見軍機大臣都不表態,慈禧於是直抒自己的意見“吾非姑息,但刑部既引律又加重,不得不慎。”聽到太后這個說法,翁同龢等立刻爭辯,以“不殺不足以申軍律”來頂住從寬的意見。討論了約半個小時,在翁同龢等人的極力主張下,慈禧放棄了。

於是,這衛汝貴便悲催了,被重新押上斷頭臺,一命嗚呼了,就刑之前,衛汝貴哭罵不絕,高聲喊冤。

衛汝貴:甲午戰爭中率軍重創日軍,卻成為被斬首的陸軍最高將領!

統兵大將恪守婦誡,置國家大事於不顧,如此丟人之事還被敵方引為笑談,這何止丟人,簡直可惡。時至今日,衛汝貴亦只剩下這“勿當前敵”的段子,其實,我倒覺得,問題的關鍵並不在於他該不該殺,而是這完全是一個“葉冠衛戴”的鬧劇。

現在為其翻案的文章多多,因為從目前能看見的資料中,完全不見衛汝貴的這封家信,倒是葉志超有一封內容相似的信,原文為:“吾夫廿餘歲從戎至今,每戰必先,人所欽佩。此時年近六旬,精神雖好,較前實差許多。總宜調遣得人,勿身先士卒,是為祈。朝鮮天氣過熱,祈保重柱石之身,公餘之暇仍需節勞。”

如此看來,這衛將軍還確實有些冤枉了,當時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不僅國史有載,民間也是訾言洶洶,硬將這葉志超的事安在這衛汝貴身上了,致使他背了這黑鍋,當了替罪羊,至今也是為世人恥笑,為後人所不恥,悲哉。

衛汝貴:甲午戰爭中率軍重創日軍,卻成為被斬首的陸軍最高將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