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南《紐約時報》採訪自編自導自演?

認真聆聽了司馬南先生接受《紐約時報》記者採訪的音頻,回答的太好了,答問自如,分寸恰當,讓人不由不想到這是一場安排好的採訪,那氣場,彷彿是自導自演,盡在掌握。

司馬南先生說這是一場遭遇戰,是突然的採訪,暫且相信如此,就認真聽完了音頻,反而產生了疑問,因為回答的太好了?太棒了!讓你不由不想遭遇戰能回答這麼純熟流利,恰切,簡直就是上帝!

稍有一點常識的人都知道,面對沒有準備的提問,說個三言兩語還是可能,連講40分鐘,應對幾個問題,不出差錯,有理有節,高屋建瓴,那就太神了,事出反常必有妖,戲過了就假了!何況司馬南先生說提問多麼刁鑽,設了多少彈坑,這麼高難度,自己懵懵懂懂,都回答的如此精彩,我咋覺得像是自編自演呢?!

所有好的採訪都是事先提交採訪提綱,反覆溝通後的交流,即便是外交部發言人也有專門的口徑處事先模擬各種提問,準備各種預案才能應對自如,司馬南的戲有點過了,所以就讓人懷疑。

所謂的記者咋感覺就是一託,一陪練,就是專為司馬先生做球的,讓司馬先生舒服的發表自己的宏論。而且以司馬先生的政治嗅覺,接受採訪不確認對方身份,不瞭解對方的名字,難道是胸有成竹?難道偏不想讓人知道這個採訪者是誰?難道是寂寞的時間太久,太想亮相了?

帶著這些疑問,我努力的去搜索《紐約時報》這幾天的報道,非常遺憾的沒有搜到最近與司馬先生有關的任何報道,從13號17號《紐約時報》的時效性太差了,採訪也不播發,難道是覺得自己採訪的很失敗,就不發啦!

只是由司馬先生自己說出來的接受《紐約時報》採訪,還佯裝問了記者名字沒問出來,然後自己發出的音頻說這是一個《紐約時報》沒有留名的記者臨時突襲採訪我的,這就有點詭異了,我不得不想司馬先生是不是自編自導自演。

也許有人更看重他說的話,覺得合情合理,有理有節,有高度,貌似這樣。其實司馬先生講中國的優點不吝言辭,說西方的優點一帶而過,幾乎沒有。聽起來客觀理性,實際是迎合聽眾,迎合國內聽眾的民族自豪感,也就是你愛聽啥他說啥,因為是他自己要宣傳自己,而不是對外宣傳中國,因為採訪本身就是子虛烏有,所謂的《紐約時報》不過是司馬先生閃亮登場虛擬的墊背,寂寞的時間久了,名聲臭了,就必須包裝一下,粉飾一下,讓自己變的更和藹可親,就需要一個舞臺,一個切入點,還需要裝的像一點,討人歡心。《紐約時報》不過是一個道具而已。

真心希望《紐約時報》能儘快報道這次採訪,我還真希望他來打臉!

司馬南《紐約時報》採訪自編自導自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