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著文明與“失敗者”:精英文化的時代短見與歷史的控訴

毫無疑問,儘管我們今天生活在一個全球化的世界,但是再次反思全球化、回望過去也是非常有意義的。從我們自身的歷史去審視,過去500年來很多地區都飽受歐洲殖民者的踐踏、削弱以及扭曲,因而我們從被殖民的土著視角談談這些所謂的土著真的是人類歷史上的“失敗者”嗎?

土著文明與“失敗者”:精英文化的時代短見與歷史的控訴

土著

與歐洲中心主義、以統治階層為導向的歷史學家們的看法不同,我不認為只有人類在創造歷史。除人類外,地球還擁有更多的生命一森林、樹木、河流、山嶽、冰蓋、草原、沙漠,以及大量多樣的地形地貌,這一切養育了四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昆蟲、海洋生物與人類肉眼幾乎看不見的無數微生物,它們都是生命萬花筒與歷史的組成部分。

哈佛大學已退休的生物學教授威爾遜提醒我們,每克沙子包含150萬個單位的組織,我們對地球內部的大多數知之甚少。正是由於此,威爾遜教授致力於保存我們快速消失的生態系統,通過研究蟻群,以期獲得如何生存並構建和諧社會的啟示火山、地震、颶風、海嘯與隕石都對地球的歷史做出了貢獻,不管上面是否有人類存在。


土著文明與“失敗者”:精英文化的時代短見與歷史的控訴

土著

人類自身的歷史已經被徹底扭曲、損毀了。女性常常被排除在人類歷史的年鑑中。這是歐洲殖民主義的歷史遺產,反映出前殖民時期封建貴族的性別偏見和對以男性為基礎的文化的控制。例如,婦女被視為殖民者與貴族男性的附庸。所以歐洲“歷史”實質上指男人的故事,這裡的男人是封建的、殖民主義的統治精英,正是他們抹殺了窮人與多數女性的歷史。

與女性被統治階級的歷史敘事所壓制類似,土著也被系統性地排除在殖民者的歷史、世界觀與文化經驗的界定之外,土著被迫接受殖民主義意識形態,這是從殖民者的角度出發對全球土著歷史的描述。這種畸形的歷史敘述之所以延續到現在,在於殖民主義體系演化成全球資本主義體系後,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帝國主義與歐洲男性的霸權意識形態,仍然將土著看成世界歷史的“失敗者”。

已故的CBS主持人魯尼在電視節目《60分鐘》上的輕率評論中暗示,印第安土著是“失敗者”。他說:“真正的問題是,我們從印第安人那裡奪走了家園,他們想要回,而我們不打算給他們。我們有負罪感,願意在理性限度內為他們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是他們不可以要回家園。”魯尼此處暗指印第安人輸掉了戰爭,他們是一群不願意接受輸給在美國生活的歐洲殖民者這一結局的牢騷者。


土著文明與“失敗者”:精英文化的時代短見與歷史的控訴

印第安土著

由於地球上物種的多樣性和宇宙的壯麗,我們生活的世界是美好的。然而,這種美好已經因人類對權力的渴望和對地球的控制而受到無法修復的破壞,地球的所有子民都受到根植於“西方”的殖民體系的帝國主義和全球體系的傷害。“西方”之所以要加引號,是因為獨特的、最高級的、最重要的“西方”文明觀念是一種神話與意識形態的構建。事實上,沒有“西方”與“東方”文明,正如也沒有“中東”文明一樣,世界上所有的文化都是特定歷史條件的產物,並且是互相依賴的。

“西方”自身從“東方”的科學、經濟和政治中學到了很多,深深地依賴亞非和中美洲的傳統、文化和習俗。舉例來說,中國發明瞭火藥,西方帝國主義列強用之發展出大炮和其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印度人在5世紀時最早將零作為一個整數使用。幾何學源自埃及對尼羅河氾濫的測量。許多教育學科的文本,如藥物、獸醫、天文、動物學、社會學、哲學和神學,最初是用阿拉伯語寫成的,後來才用拉丁語和其他歐洲語言刻成。我們今天知曉的許多藥物治療方法來自古代東印度、阿拉伯和中國。這要歸功於9世紀的敘利亞學者塞拉皮翁與另一位同時期的阿拉伯學者迪納瓦里。


土著文明與“失敗者”:精英文化的時代短見與歷史的控訴

剛果土著

歐洲殖民者關於白種人至上與“西方文明”優越性的意識形態織物,對於人類社會產生了根深蒂固的曲解。這是一個歷史事實,也是真正令人遺憾之處。歐洲貴族文化和將基督教視為人類至上信仰的文化聯合在一起,導致西半球、非洲和亞洲無數土著文化的毀滅。與此同時,諸如加勒比島的阿拉瓦克人和泰諾人、遠離澳洲海岸的塔斯瑪尼亞土著、南部非洲納米比亞的赫雷羅人,在過去被歐洲殖民與佔領的5個世紀中面臨種族滅絕的命運。在5個世紀的殖民和侵略中,西半球累計有1億土著失去了性命。16世紀初,西半球人口起碼有西歐人口的10倍之多,但到20世紀中期,種族滅絕的系統性策。略消滅了大多數土著。20世紀初,比利時殖民者佔領剛果後開始瘋狂攫取橡膠,導致2000萬剛果人在暴力事件中被殺害。同樣地,南非、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土著也遭到種族滅絕。

導致這種系統性暴力和種族滅絕的原因是歐洲殖民者醉心於物質和工業的進步,將地球、人類和自然界看成被其統治的對象,其後果便是我們今天生活在全球化、貧瘠化和生態惡化的世界。單一文化的歐洲帝國主義者的前景困境,有助於我們提出如何能理解人類生命目的這樣的問題。對於壟斷資本家和所有工業社會的受益者而言,生命的目的便是運用各種技術和其他可能的手段開發自然資源,以期推動物質進步。


土著文明與“失敗者”:精英文化的時代短見與歷史的控訴

印第安人

然而,對於美洲土著而言,自古以來人類在宇宙中的作用便是清晰的,且是人類文化的核心:人類應當與地球和宇宙中的自然世界和諧相處,向地球和宇宙表達敬意。納瓦霍人認為,我們生活在與宇宙的平衡之中。土著長者教導說,畢竟我們在這裡的生命時間有限,我們的生命如宇宙一般循環,我們源自同樣的精神宇宙,肉體消失後我們將回歸她的懷抱。宇宙學家也認為,地球是循環的,時間同樣如此。既然人類是地球的孩子,是僅僅持續循環的地球的造物,人類就永遠不能取得進步。進步的觀念是幻覺和意識形態的設計,少數意欲奴役世界的精英企圖以此控制地球和自然世界,以獲得物質利益,發揮政治、經濟和社會影響力。


土著文明與“失敗者”:精英文化的時代短見與歷史的控訴

印第安人

由於“我們確實是宇宙的精神存在與地球母親之子”,並離之越來越遠,土著認為,我們人類是衰落了而非進化了。土著文化認為,將自然界的其他排除在外,人類文明就不會建立。我們正在失去我們的存在本質和理性。正是由於不考慮身在何處,我們才會經歷今日生活中的困惑與暴力。我們創造了錯誤、幻覺與等級制的男性偏見世界,認為人優於其他各類生命形態,因而摧毀了如此多的生命—在過去全球化的10年中做得比此前6500萬年更甚。今天物種的滅絕速度是歐洲前工業時代的1000—10000倍,每天約有50—200種昆蟲、植物、四足動物、鳥類和其他物種滅絕。

在土著文化看來,宇宙中不存在根本性的等級或二元性—如男性優於女性,某種文化比其他文化更文明,一些文化比其他文化更具道德,一些文化應統治其他文化,一些宗教比其他宗教優越—歸根到底,存在勝利者或失敗者。雖然我們的文化、個性、形式與表達千差萬別,但我們都是精神的存在,本質上是一致的。我們都是宇宙織錦的一部分。


土著文明與“失敗者”:精英文化的時代短見與歷史的控訴

印第安人

在這個失衡的全球化世界中,我們需要認真思考土著的宇宙觀和文化。道理很簡單,在我們生活的世界中,已經不可能在池塘、小溪與河流中找到潔淨的飲用水了,到處都受到了工業化工與有毒物質的汙染。多數城市,如紐約、洛杉磯、墨西哥、聖保羅、北京、約翰內斯堡、倫敦、莫斯科、巴黎和波恩的空氣已經被汙染。當城市上空的塵霧加重時,人們常常會生病。全球工業設施每年會釋放出320億噸二氧化碳、一氧化氮和其他溫室氣體,而地球只能在循環系統中處理掉一半,這就不可避免地導致溫室效應,引發冰川和冰蓋的融化。由此而來的海平面升高正在威脅著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島國。儘管人類可以開發出最複雜的技術,但人類一直生活在孤立的、個人的和原子的社會中,資源共享越來越少。

大多數人每天接觸最多的是手機、電腦和電視。世界上400個頂級的富豪佔有的財富比世界3/4的人口占有的財富還要多。後者多數是窮人,他們生活在不發達國家,處於赤貧或近似赤貧的狀態。雖然先進的科學技術已經將人類送上月球,圍繞火星的研究在過去十年中也已得到提升,但由於對土地的過度開墾、洪水、農業用地肥力的下降、乾旱帶來的水資源的缺乏,我們依然不能使多數人獲得溫飽,溫室效應和氣候變化已經成為威脅地球生命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土著文明與“失敗者”:精英文化的時代短見與歷史的控訴

印第安人

20世紀70年代以來,人類使用化石燃料所導致的溫室效應和氣候變化的加劇,促使科學家們提出警告,正在臨近的地質和氣候災難會導致人類滅絕。在一個擁有最多金錢的人被看作最成功的人的世界中,工業巨頭們從全球股票市場獲取了鉅額利潤,他們被看成今日墮落世界的勝利者。另外,世界上大多數大城市的湖泊、河流中充斥著汙泥和垃圾。多數河水如日本福島周圍的河水一樣有毒,孩子們不再能如同他們的父輩般在水中玩耍。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雖然生命技術和藥物工業已經有了各種對付工業化世界疾病的藥物,每年仍有1300萬人患上各種癌症,其中一半是美國人。世界上每年有800萬人死於癌症,癌症已經是最致命的流行病。無論在勝利者的世界還是失敗者的世界,種植和食用沒有轉基因的,或者沒有被生長激素、放射性化學品和殺蟲劑汙染的有機食物已經日漸困難。美國80%的玉米、大豆和小麥都是轉基因產品,絕大多數作物使用過無數的殺蟲劑,以對付已經對轉基因作物產生抵抗力的害蟲。連孟山都公司也在幾年前宣佈,轉基因作物是必要的,因為作物可以抵抗強力害蟲。轉基因種子在印度引起了災難:過去五年中,每年有125萬農民因此喪生。


土著文明與“失敗者”:精英文化的時代短見與歷史的控訴

印第安人

今日縈繞在全球化與工業化“進步”世界之上、仍然有待解決的問題是:誰才是人類歷史的真正勝利者或失敗者?當地球母親每天都在失去孩子,而最終這種命運將降臨到人類頭上時,人類能聲稱自己是“勝利者”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