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電人的故事及其啟示

面對這260萬字的《中國列電》叢書及列電畫冊,我感慨良多。

回憶

初聽“列電”這個名稱,我還感到陌生。列車電站是為適應戰爭需要而發展起來的。由於列車電站機動性強靈活度高,又有電力先鋒隊、突擊隊與電力輕騎兵之稱。新中國建立初期,正處於國民經濟恢復階段,又處於嚴重缺電的狀況,為解決緊急用電的需要,列車電站應運而生。1956年電力部列車電業局成立,列車電站進入快速發展時期。隨著電力工業的快速發展,列車電站的歷史使命已經完成,1983年“電力工業部列車電業局”正式撤消,列車電站與人員被分別安置到全國各地。

列電人的故事及其啟示

列電人的故事及其啟示

發電中的列車電站。

列車電站被撤消33年後,列電人又要重新打開那已經翻過去的一頁,2006年,他們開始組織編寫列車電站志與回憶錄等。因為我參與編寫中國工業史電力卷,大體瞭解他們的進展。當我先後收到《中國列電》畫冊與《中國列電》叢書(《列電略志》《列電名錄》《列電歲月》)時,我也為他們鬆一口氣,這畢竟是一項工作量浩大的工程。

列電人的故事及其啟示

我先翻開的是列電畫冊,隨意打開一看,突然令我一振,第一感覺特別大氣,且裝幀精美,頓生好感。那些黑白照片一下子將我了拉回到上個世紀的六七十年代。男士一式的解放服中山裝、背心汗衫,好多光著脊樑挽著褲腿;女職工一式的大翻領,還留著上大瓣子;他們不是依偎在那些龐大的鋼鐵設備旁邊,就在荒涼的工地上抬大筐、拉電纜,在工地露天裡吃飯;“電力工業部列車電業局”大牌子上面還掛著“中蘇兩國永恆的友誼萬歲”大標語。還有很多他們立功受獎集體合影照片。

列電人的故事及其啟示

我再打開的《列電名錄》,裡邊是按單位分別列出的一個個的名單,有的已經去世多年了,在這本書裡又獲得了重生。為了方便查閱,書末還加了一個人物索引,可見編輯者用心之良苦了。《列電志略》裡對每個電站的機組概況、組織機構、重大事件,調遷發電的歷史及歸宿逐一進行了介紹,內容非常詳盡。再看《列電歲月》,這是他們對過去工作與生活的回憶錄,只要翻看其中的幾篇,就會發現這段塵封歷史裡有黃鐘大呂,一種崇高的感情就會油然而生。在當下他們這個年齡段,自然不需要講什麼違心的話了,他們留下的“那些忘不了的人與事,就是你的真生命”。此時我忽然明白了,這些列電人為什麼對那段生活這樣念念不忘呢?為什麼要在33年後,執意要編纂出版這樣一套書籍?也明白了年過七旬的主編趙文圖,為什麼不畏艱辛、殫精竭慮主持完成這部鉅著?

列電人的故事及其啟示

列電人是一個“特殊的群體”

他們在中國的國防科技、三線建設、重點工程、搶險救災中發揮的重大作用是無可替代的,他們建立的豐功偉績至今仍然少為人知。在那個時代大背景下,中國又有哪家企業足跡遍佈全國除西藏、臺灣以外的各省(市、區)?又有哪個單位深入參與國防科技、軍工企業建設生產?有哪個企業參與石油、水電、媒炭、鐵路、鋼鐵、化工、紡織等這麼多行業建設?

列電人的故事及其啟示

列電人的故事及其啟示

列電人的故事及其啟示

列電人的故事及其啟示

列電人的故事及其啟示


1952年

他們在安東參加了支援戰爭發電,面臨著敵機的轟炸,那是要有犧牲準備的。他們出色地完成任務,每個人獎勵的一冊筆記本,至今還珍藏著,並有合影留念。

1954年

他們參加了武漢抗洪,那也要面臨生死考驗的,他們也是順利完成任務,那立功獎狀還珍藏著。先後有6臺電站為“兩彈一星”研發試驗提供電力保障。

1958年10月

老5站即調往許家洞為鈾礦開發單機供電。

1962年後

又有幾臺電站奉命調往西北,為核工業基地發電。

列電人的故事及其啟示

高文純

在《為研製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發供電》中回憶,1962年5月奉命調往甘肅酒泉低窩鋪執行“神秘使命”。他們在核基地雖然享受“特供”待遇,可是生活單調且又森嚴。那一望無際的戈壁沙灘,人跡罕見且變幻無常氣候,令他們水土不服了,多人肝臟患病。他們自豪的是,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後,列車電站作為製造核武器的功臣受到了表彰,全體職工每人得到10元現金和10斤植物油的獎勵。列電代表應邀參加慶功宴會,宴會結束後還得了兩瓶茅臺酒。1966年4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國務院副總理李富春、李先念曾到404廠視察。這一切他們都清楚地記的。

列電人的故事及其啟示

高吉泉

在《為我國第一顆衛星發射工程發電》一文中,回憶了一個特殊的春節。1968年1月29日大年除夕,他們經過幾晝夜連續奮戰,準備併網發電。由於電站自備柴油發電機已損壞,電站啟動需要外部電源。但是外部電源電壓很低,大家輪流用手工操作維持鍋爐升壓。突然電站一片漆黑,原來電網停止了給電站供電。他們都明白在這零下40多攝氏度的極端嚴寒天氣下停電,會造成整個電站報廢的嚴重後果。汽機工程師幾乎帶著哭泣的聲調,給電網調度打電話,請求立即恢復供電。當廠用電恢復的一刻,全站上下一片歡騰……1月30日大年初一,基地在東風禮堂舉行參建人員慶功大會,138工程小組長、副司令員張貽祥將軍對列電並人基地電網給予了表彰和肯定。高吉泉說,每當回憶起用這個春節的經歷,都會感到振奮。

列電人遠離故土與親友,數十年來頻繁地流動在全國邊遠、荒僻的地區。當年他們工作環境與生活條件的艱苦程度,現代人是無法想象的,若沒有強大而獨立的精神世界是很難堅持下來的。他們中的一些人原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生活,當年的高校與中專學校畢業生,義無反顧地聽從祖國的召喚。

列電人的故事及其啟示

陳孟權

1953年畢業於廈門大學電機工程系發電與輸配電專業,同年被分配到燃料工業部華北電管局修建工程局工程科,他卻離開北京奔赴生產一線。他在《我在列電30年》裡回憶,1953年10月份調到第一工程隊(老2站),到陝西咸陽執行任務。1954年3月隨電站調到山西榆次,6月底接到太原電網中調命令,要求機組馬上解列停機,以最快速度調往武漢支援防汛發電。1954年10月19日,武漢市正式宣佈抗洪工作結束,他隨電站又返回山西榆次。1958年3月後隨13站到河南新鄉、鶴壁市發電。1959年5月下旬,他隨4站調到湖南衡陽發電……這種頻繁的流動已經成為列電人的常態。

列電人的故事及其啟示

戴行彧

在《憶青春年華》裡回憶,他終生難忘的是1956年蚌埠防汛供電,當他們值班工操作送上電後,蚌埠市亮起來了,工廠的機器轉起來了,市區傳來歡呼聲。他忘不了,在南京浦口,他們的宿營地12號倉庫右邊是電站發電區,左邊是列車輪渡碼頭。為了適應那裡的“噪聲”與“煙囪冒出來的飛灰”,他們睡前要往兩個耳朵內塞上棉花球,眼睛戴上風鏡,嘴和鼻子蒙上口罩。回憶文章最後說“我們就是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為南京浦口地區安全發供電9000個小時。”至今他還為之感到自豪。

列電人的故事及其啟示

閆英

是1960年隨丈夫崔恆調到牡丹江第10列車站的。1961年初,閆英夫妻調到新疆哈密35站。她在《從新疆戈壁到青海草原》一文回憶道:“叫去就去,哪裡需要哪裡去,哪裡艱苦哪安家。”當她顛簸7天7夜、抵達新疆哈密時,面對茫茫的沙灘戈壁,驚訝得她“啊”地叫了起來。在新疆發電3年,她就外出玩過一次看過一場電影《紅葉》。1964年他們返回保定基地,誰知又將她們派往青海海晏核工業基地,至今她不記的怎麼進入那片大草原的,卻記的“知道的不說,不知道的不問”的保密規定。當地醫療條件有限,1964年11月患病大出血,差點將命撂在那裡。她回憶說:“什麼難都不算啥,什麼苦也都不覺得。我也以身為列電人而驕傲。”

列電人的故事及其啟示

鐵人王進喜紀念館裡的列車電站。

列電人生活在那個時代大背景下,

有時面臨著生死考驗,

還堅守崗位、堅持生產,

這種大局意識和擔當精神,

是當下的人們特別需要的。

列電人的故事及其啟示

從《武裝衝擊下的29站》一文中得知,“文化大革命”中,29站在河南的平頂山為煤礦供電。1968年元月,29站因為不“借”給“打砸搶”組織車輛與宣傳喇叭,而被列為襲擊目標,那是真槍實彈的打啊。一天晚上,電站職工被突然響起的槍炮聲驚醒。他們聽到槍炮聲後,沒有退縮與躲避,而是準備反擊。電站五人受傷,嚴重的腹部被子彈打穿。在那個動亂的時代、在那樣的環境裡,他們沒有離開電站,很快恢復發電生產。

山東魯南化肥廠曾是全國最大化肥廠之ー。王敏桂在回憶中說,1976年7月的一天,突然化工廠內的氨罐發生大爆炸,隨風飄來濃濃的白色煙霧。有人呼喊“趕快逆風朝沒有氨氣的地方跑”。列電廠區正處在下風口,煙霧已經籠罩了列電廠區,濃濃的氨氣味道令人窒息。電站領導和檢修人員紛紛跑向被氨氣籠罩的運行車上。在崗職工用溼毛巾捂住口鼻,儘量阻止氨氣的吸入,雙眼被刺激得淚流不止,輪換監盤,沒有一個人脫崗。在近半個小時的煎熬中,確保了機組的安全運行,為魯南化肥廠事故處理提供了“生命電”。方圓一公里的範圍內,樹葉草木均枯黃凋零,電站當班運行人員和部分檢修人員的眼睛、呼吸道等都有不同程度的灼傷。他們就是以這樣的態度來對待工作,為用戶服務。

列電人的故事及其啟示

最令我震驚的是52列車電站。1976年在那場震驚中外的唐山大地震中,為唐山華新紡織廠發供電52站,因地震造成路基塌陷,鐵軌斷裂,列車嚴重傾斜,職工宿舍全部倒塌,有104名職工和家屬遇難,死亡人數佔職工及家屬總數的68%,是唐山市地震中傷亡最多的單位之一。倖存下來的電站職工不顧失去親人的悲痛和傷痛,徒手在廢墟下奮力救出35人。當時唐山市內電網和供水系統全部癱瘓。時值酷暑,災民最大的難題是沒有乾淨的飲用水。52站職工會同前來救災的解放軍,連續奮戰36小時,修復廠用柴油發電機和深井泵,8月1日為十餘萬災民送上“救命水”。震後,52站職工代表受到由總理華國鋒率領的中央慰問團的接見。唐山市人民政府授予52站“震不垮的列車電站”榮譽稱號。

列電人的故事及其啟示

《列電歲月》還記錄了一些尋常的生活,

同樣表現出列電人可貴的品格。

列電人的故事及其啟示

程潔敏

是北京人,1956年就進了列電局。1960年底,上級下來通知,要在山西晉城的36站職工改去大慶油田薩爾圖。那時候,她的小孩子才幾個月大,她完全可以不去。她在回憶時說:“我心想,我在電站也算老職工了,不能掉隊。”於是,她先抱著孩子回北京愣將孩子塞給母親,直奔黑龍江薩爾圖。“一到了那裡就傻了,東北正是冰天雪地、寒風凜冽的時候,來之前光知道著急忙慌地走,也沒有帶上厚衣服”。她回憶說艱難的時候,吃不飽飯,晚上值班上運行,有人偷偷從車站搞來大豆餅,回來擱汽輪機烤著吃,結果肚子漲得難受。她們還結伴坐兩站地火車,去摘黃花菜回來煮著吃。她在文章最後說:“這麼些年過去了,有過在大慶發電的經歷,什麼難都不算啥,什麼苦也都不覺得。”

列電人的故事及其啟示

劉振伶

是1961年保定電校畢業,分配到山西晉城44站,擔任副值班員,55年後的回憶,講述的是上班第一個月就遇上一次事故,以及其後經歷的幾次運行事故。他最後總結經驗道,“電站工人運行經驗不足,電氣值班員在未查明事故原因的情況下盲目拉閘,從而造成全廠停電的嚴重事故。對我自己來說,也同樣缺乏經驗,不乏盲從行為,實應吸取教訓。”

列電人的故事及其啟示

周西安

是1958年進入列電的,他刻苦鑽研技術,曾經自己掏包買零配件,堅持進行技術革新。列電局撤銷,他最大的遺憾是他研製的幾套自動裝置,沒有在全部電站得到使用。周西安回顧說,我問心對蒼天,可以無愧地說,我為列電事業貢獻了自己的青春年華和聰明才智,實現了自身的價值!

《中國列電》叢書記述了中國列車電站從生成到完結的歷史,是對中國列電人崇高精神的凝視與仰望。與其說它像一座豐碑,刻鑄了列電人的光輝業績,不如說它為我們探明瞭一座蘊藏量極大的寶藏,等待世人繼續去開發、去研究、去提煉。“列電人”的這種“以天下為己任”,四海為家、臨難不屈、前仆後繼、艱苦奮鬥的精神,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作出了最好的註釋,為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提供了一個彌足珍貴的範例。尤其是在現在崇尚自我主義的潮流裡、在物質主義橫行的今天,列電人的精神更有著特別的價值與意義。

列電人的故事及其啟示

在一些老年微信群裡時常看到這樣一句話:“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不是自己的,唯有身體才是你自己的。”當我看完了《中國列電》叢書,突然感悟到,這世人不只是身體屬於你自己,還有一樣東西也屬於你自己,也屬於這個世界,那就是你一生創造的文化精神財富。“列電人”創造了寶貴的物質財富,也創造了精神財富,列電人的人生由此得到昇華。這就是《中國列電》叢書給我的寶貴啟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