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欺負,家長除了焦慮,還需自我成長!

伊坂幸太郎說過一句話:“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

為人父母是一項孤獨又艱辛的工作,沒有一個人能夠提前做好充分準備。父母養育孩子,不僅要確保他們衣食無憂,還要保障他們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在人際關係方面。

《朋友還是敵人:兒童社交的愛與痛》,這本書由三位作者合著而成。邁克爾·湯普森博士,以兒童心理學家、學校顧問、家長的三重身份,聯合凱瑟琳·奧尼爾·格蕾絲和勞倫斯·科恩博士,三人用在實踐基礎上解決兒童社交問題時積累的經驗,合著成這本書。

孩子被欺負,家長會很焦慮。對於這個問題,家長需要學習及成長。家長得了解兒童及青少年成長過程中遇到的社交問題有哪些,清楚自己痛苦的原因,進而學習掌握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社交關係的方法。


孩子被欺負,家長除了焦慮,還需自我成長!


一、兒童及青少年社交過程存在的三大問題

兒童及青少年社交出現問題的階段,大多是在上學以後,他們脫離父母,有了更多與集體接觸的機會,會產生各種的難題。

1、孩子會面對朋友間的衝突、背叛與和解。

每個孩子在生活中都渴望得到三種不同的東西:關係、認同感和力量感。正是因為生命中缺乏這三種至關重要的東西,我們才不可避免地陷入自我矛盾以及與朋友的衝突中。

比如,兩個女孩子薇和曉君,她們的友誼相對穩定,然後加入一個女孩春曉。子薇和春曉走得近,共享曉君不知道的秘密。這時曉君就會覺得自己被她們背叛了,三人的衝突隨之發生。最後,如果春曉退出了這友誼圈,子薇和曉君有可能又慢慢重修於好。

2、孩子會因為早戀而影響學業、生活甚至身體健康

戀愛是一件過於強烈的事,需要投入太多的感情,太容易讓人困惑。孩子壓根應付不了一系列的問題,於是學習、生活被影響了,甚至危及自身健康和生命安全。

薛凱琪和房祖名曾主演電影《早熟》,講的就是青年男女因早戀,女方不小心懷孕了,二人被迫離開父母,私自組成家庭。二人過早地步入社會,他們嚐盡了生活的艱辛,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3、孩子要面對團體可能存在的孤立與排斥

在群體生活中,孩子常常會遇到多種痛苦的情形:嘲笑和辱罵,被排斥、孤立或成為替罪羊,欺凌,捉弄新人。這些令人痛苦的行為通常會交錯發生。其中被排擠的孩子,社交風險是最高的。

曾轟動一時的大學生馬加爵殺死四名同學的新聞,讓人不寒而慄。馬加爵因為家境貧困穿著打扮和一般同學不同,同時性格又敏感孤僻,他在同學群體裡屬於被排擠的人。最後他因和同學玩牌被嘲笑打牌和做人不正派,結果大開殺戒。


孩子被欺負,家長除了焦慮,還需自我成長!


二、家長對孩子社交過於焦慮的深層原因

每當孩子社交關係出現問題,家長們都會十分著急,想盡一切辦法幫助孩子解決難題,但有時候不僅沒有解決問題,反而越幫越忙。

曾有新聞報道,一個小男生在學校和同學發生了矛盾,在回家的路上兩人打了一架。小男生回家後把這件事和他的父親說了。這父親得知後,心痛自己的孩子被打,怒不可歇,於是他在放學路上攔下這和自己孩子打架的同學,當場扇了這同學幾個耳光。這同學哭著跑回家告訴他的爺爺,這同學的爺爺便上門和那小男生的父親理論。這小男生的父親暴脾氣啊,爭執不下的,然後居然把那老爺爺抱起給扔進路邊的魚塘裡面了……事情的最後,兩家大人鬧到了警察叔叔那了!

孩子被欺負,家長為什麼會如此焦慮與失控?

對於社交本身,家長和孩子在認識上就經常會有分歧。

而更深一層的原因可能是家長他們自己的童年曾遭遇了類似的創傷。

佛洛依德就認為,很多早該被遺忘的痛苦遭遇依舊儲存在我們的潛意識裡,或者如創傷師認為的那樣,儲存在我們的肌肉裡。無論儲存在哪裡,當你的孩子被攻擊或被排擠時,你就會突然感受到強烈的悲傷。在那個瞬間,你面對的難題是既要持續為孩子提供幫助,又要處理多年前曾影響過你的往事。於是他們不能放下對孩子的過度擔心,不相信孩子能應付大部分的問題,並且不相信孩子天生擁有像傷口自愈那樣的自我修復能力。

家長清楚這一點以後,對發展孩子社交能力有益,也能在精神上給予自己支持,讓作為家長的自己自我療愈和自我完善更好。再遇到孩子被欺負的問題時,家長起碼能理智淡定面對問題,再尋求合適方法解決,而不是腦子一熱,衝動處理,導致嚴重後果!


孩子被欺負,家長除了焦慮,還需自我成長!


三、家長應該如何引導孩子展開正常的社交活動

第⼀點:不要過度擔心。

孩子不是大人,是很難有超出他們年齡的行為表現的。我們不能要求孩子用我們大人擁有成熟的處事方式去處理問題。同時,很多時候,孩子之間的打鬧,是很快就會翻篇的。


第⼆點:認識到友誼和受歡迎之間的重要差異,友誼更加重要。

相對受歡迎,大多數孩子更希望擁有一個忠誠可靠的朋友。孩子上學脫離父母,有自己的朋友圈,是人生必經的一個階段。


第三點:支持孩子的友誼。

家長能為孩子的友誼提供很多鼓勵、指導、示範和支持。很多成人回憶,讀書時的朋友,在自己最孤獨、脆弱的時候,其實對自己幫助最大。畢竟小孩子長大了,有些事他們會覺得不適合和父母說,反而朋友是最適合的聽眾。


第四點:讓你孩子的朋友來到你家時,有賓至如歸之感。

當孩子的朋友來自己家時,家長要嘗試和他們打招呼,與他們建立關係;在他們玩耍的過程中,找機會直接告訴他們自己很喜歡他們到來;在他們父母來接他們時,在他們父母面前表揚他們。


第五點:不僅做友誼的榜樣,也要做友誼的老師。

孩子會觀察你和你的朋友,模仿你形成自己的交友模式。同時孩子能讀懂其他孩子的暗示,他們會模仿大一些的孩子,家長就需要及時就友誼問題給孩子指點迷津。


第六點:為孩子提供廣泛的交友機會和參加團體活動的機會。

讓你的孩子練習與不同年齡的人交談,有跨文化或種族的社交,他們會從中受益。


第七點:與你孩子的朋友(或敵人)的父母交朋友。

孩子們之間難免爭吵,社會地位也發生著各種變化,但如果孩子們的父母們始終保持友好,就可以為孩子提供一個安全、不帶偏見的港灣。


第八點:同情孩子的社交痛苦,但也要保持理智的判斷。

兒童的情緒變化很快,他們能從讓成人十分氣惱的社交情境中迅速恢復。家長要關注理解孩子,但儘量不要將自己曾經社交痛苦代入孩子社交生活的波折中。


第九點:瞭解你的孩子在群體中所處的位置。

如果孩子在社交方面有困難,要伸出援手。如果孩子屬於受歡迎或者被接納的類型,幫助他(她)成為一個積極的道德領袖。


第十點:要從長遠看問題。

這不僅要家長從一個更廣闊的的視角看待孩子的社交生活,同時還要對孩子放手,讓孩子在社交中學會成長。


當我們的孩子被欺負,作為家長的我們會焦慮。事實方法總比問題多,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也需要跟著學習成長,很多問題就能被妥善解決的!


臻愛雨令令,中學教師,寶媽,愛運動養生,愛做美食,愛看書,走在重拾碼字愛好的路上。偶爾參加徵文比賽獲獎,偶在雜誌上發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