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太醫的兩重含義:玩火自焚者充軍發配,醫術精進者官至尚書

明朝太醫的兩重含義:玩火自焚者充軍發配,醫術精進者官至尚書

歷史迷猴神通:文章不寫一字空

引:太醫的兩重含義

如果你是明朝最高級的醫生,你可能就會遇上天下最難面對的患者。

在明朝,太醫的一個涵義是太牛的醫生,而太醫的另一個涵義則是:太麻煩的醫生

太牛,會讓一個人榮華富貴,而太麻煩,則又會讓他充軍發配。

明朝的太醫,即使是擠上了醫學的金字塔尖,但站在金字塔尖依舊是高處不勝寒!

事實上,他們是在刀尖上行走,從前看備受尊榮,從後看,伴君如伴虎……

明朝太醫的兩重含義:玩火自焚者充軍發配,醫術精進者官至尚書

明朝的太醫有兩重含義

二、明朝最嚴重的醫患事件

弘治十八年,明孝宗朱祐樘走完了短暫而有為的一生,跟隨明孝宗而去的還有他創立的“弘治中興”。

一朝明君把大明王朝推向正軌的一切努力,最後都因為一場“感冒”而功虧一簣。

01.把“感冒”治成絕症的太醫

在治療這一場皇帝的“感冒”中,太醫院看似國家最高的醫療機構,但似乎並沒有顯示出該有的作為。御醫劉文泰等人的“疑似誤診”,受到了廣泛的譴責。

一代名臣吏部尚書馬文升,是最先對太醫進行彈劾的人,他的《追究庸醫用藥非宜明正其罪事》遞到太子朱厚照手中時,弘治皇帝已經逝世了五天。

馬文升認為,把皇帝的“偶感風寒”治成絕症的太醫,讓人覺得不可思議,應該被“拿送法司”。

三天後,太醫院管事太監張瑜、太醫院院判劉文泰、太醫高廷和終於吃上了牢飯。

調查顯示,弘治皇帝感冒,太監張瑜為了收穫“奇效”,勇敢地採納了太醫劉文泰搞出的新創意,而這創意直接讓皇帝重病不起。

明朝太醫的兩重含義:玩火自焚者充軍發配,醫術精進者官至尚書

02.“創意”太醫的下場

“創意”惹來了大麻煩,《明實錄》裡記載都察院對張瑜、劉文泰的宣判是:“瑜,文泰,廷和依律論死”。

但最終的結果卻是,因為張瑜、劉文泰的爭辯不已,治死了皇帝的他們竟然逃過了斬刑,只被發配戍邊。

而太醫院另外一干並沒參與這次診療的醫生,卻因為“坐視用藥非宜,隱忍不舉”而受到相應的處罰。

事實上,真實歷史常常超出人們想象。從記載來看,御醫劉文泰特長並不在行醫,而在於人際關係。

而與此同時,身為太醫院管事太監的張瑜,在為皇帝推薦醫師時,更看重和自己關係密切的劉文泰,卻並不真正清楚劉文泰醫術高低。

明朝太醫的兩重含義:玩火自焚者充軍發配,醫術精進者官至尚書

北京:弘治帝泰陵外景

03.“庸醫”的幸運之處

事實上,張瑜一直在捉死,而劉文泰則始終在挖坑。《萬曆野獲編》裡記載了他們的關聯:

文泰因此益與瑜相表裡,於是援引專侍禁中,遇上及中宮有疾,無論內外科,具令文泰直入矣。乙丑之夏,上本以患熱得疾,文泰誤投大熱之劑,煩躁不堪,以至上賓

老於世故,善於鑽營,搭上了管事太監,幾乎成為了皇帝信任的私人醫生,劉文泰看到了作為當紅太醫的利益,卻忘記了他庸醫的本質。

事實上,如果醫術平庸,給皇帝治病未必是一件聰明的事情。事實上,如果張瑜、劉文泰遇上的是朱元璋,他們的下場可能會很慘。

《明史》記載,朱元璋外甥李文忠因醫治無效逝世後,“諸醫並妻子皆斬”。換句話說,在洪武朝,庸醫劉文泰的下場將會是:全家問斬……

明朝太醫的兩重含義:玩火自焚者充軍發配,醫術精進者官至尚書

南京:朱元璋雕像

三、大明太醫的另一面

即使劉文泰被髮配到了廣西,即使有人因為給皇家誤診搭上性命,但進入太醫院依舊是很多行醫者的夢想。

事實上,真正國家水平的醫師,曾經抓住為皇帝治病的機會,走向了人生的巔峰

01.太醫的至高榮譽

明朝太醫中,有人能把皇帝醫死,也有人能把皇帝治活,許紳就是幸運的一位。

嘉靖二十一年,朱厚熜遭遇宮變,面對著已經氣絕的皇帝,許紳顯示出了他的手段。《明史》記載當時的情形:

氣已絕,紳急調峻藥下之,辰時下藥,未時忽作聲,去紫血數升,遂能言,又數劑而愈。帝德紳,加“太子太保”、“禮部尚書”,賜齎甚厚。

許紳用猛藥救活了皇帝,也因此收穫了明朝太醫裡絕無僅有的榮譽:他擁有了從一品頭銜“太子太保”,正二品實職“禮部尚書”!

明朝太醫的兩重含義:玩火自焚者充軍發配,醫術精進者官至尚書

歷史迷猴神通:誠邀關注

事實上,在明朝的太醫院裡,靠給皇帝治病做到“高官”,甚至成為了一個現象。

除許紳之外,成化年間的蔣宗武也靠著醫術做到了禮部左侍郎。雖然六部侍郎只是正三品,但從官階來看,已經高出了太醫院主官很多。

明史•職官志》記載了太醫院的編制情況:

太醫院:院使一人(正五品),院判二人(正六品)。其屬,御醫四人(正八品,後增至十八人,隆慶五年定設十人),生藥庫、惠民藥局,各大使一人,副使一人。

從史料上看,當時院使是太醫院正官,正五品。院判兩名,是副官,正六品。換句話說,許紳和蔣宗武基本上實現了超越醫學的身份逆襲。

而在太醫院裡,更多的人是通過行醫掛上正四品官階,其中以左右通政、太常、太僕少卿、順天府丞

等閒散職務為主。

雖然這些職務都有位高權輕的特點,但實際上,即使是這些虛銜,依舊是多少進士們終生難達的高度。

明朝太醫的兩重含義:玩火自焚者充軍發配,醫術精進者官至尚書

太醫的多少前程,都在一味藥裡

03.來自文官體系的打壓

憑真本事吃飯的太醫們,得到破格提拔其實合情合理。但他們體系外的升遷,卻往往遭受到大明朝文官們的非議。

對太醫的大幅度破格提拔開始於成化皇帝,於是在成化二十三年朱見深駕崩以後,禮科給事中韓重等立即上奏新登基的弘治帝,以求打壓之前被升遷的諸多太醫。

在韓重口中,任義、仲蘭等人“俱以庸醫濫叨重用,或因進藥小效而冒受金帛,或以子弟假通醫術而擅開軍役。”但事實上,任義、仲蘭等人都是有口皆碑的一代良醫。

弘治朝的明臣王恕,也是反太醫晉升的一貫力量。弘治五年,名醫王玉上奏請求升為院判時,就遭到了他的彈劾。

王恕甚至認為,王玉“不安職分,希求升授,於理不可,論法難容”,應該被拿送司法追究。

事實上,王恕等人打壓太醫的背後,隱藏著傳統社會一貫的重文輕術,維護儒學正統的態度。

明朝太醫的兩重含義:玩火自焚者充軍發配,醫術精進者官至尚書

扁鵲畫像

四、懸壺濟世的大明“儒醫”

事實上,在堅持儒學正統的文官們打壓太醫的同時,很多太醫卻是兼通儒學的飽學之士,他們甚至獲得了朝野兩方面的聲望。

01.一世儒醫的人性光輝

成化年間,太醫周庚醫術精進而又文業兼通,於是受到了一朝的尊崇。

周庚調任南京太醫院時,首輔李東陽、名臣王鏊為他送詩,狀元吳寬為他作序。吳寬在《家藏集》中記載周庚其人:

性喜為詩,與知己者酒間賦詠,終夕不倦。其摘抉古事,敘述人情,平實深秀,語多絕俗,每為詞林諸公稱賞。

事實上,吳寬甚至認為周庚的賢德比醫術更加可貴。周庚故去後,李東陽和吳寬都為其作祭文,深切懷念這一位老友。

而名臣王鏊推崇的另一位太醫劉溥,“雖官為醫,而日惟以詠詩為事,風致甚高”,聽上去很像是一位被行醫耽誤了的詩人。

而劉溥同樣和士大夫交往廣泛,在他的家中“文武雅俗,各得其歡,廣座中,談辯風生,聽者傾耳”,簡直像是明朝版的“雅典學派”

明朝太醫的兩重含義:玩火自焚者充軍發配,醫術精進者官至尚書

同仁堂:李時珍像

02.心繫國家的良醫:盛寅

“醫者仁術”,古今中外的醫家中不乏道德高尚的醫學大師。永樂時期的太醫盛寅,甚至於為百姓在明成祖前進諫。《明史》記載一件事:

一日,雪霽,召見。帝語白溝河戰勝狀,氣以甚厲。寅曰:“是殆有天命耳。”帝不懌,起而視雪。寅復吟唐人詩“長安有貧者,宜瑞不宜多”句,聞者咋舌。

皇帝在吹噓的戰功,盛寅把功勞歸於天命;皇帝在看瑞雪,盛寅借唐詩提醒皇帝天下還有窮人。在這裡,一個心繫天下人的仁德太醫形象,躍然於紙面。

而事實上,一代英主朱棣甚至因此更加敬重這位正直的太醫。《明史》還記載了另一件事:

他日,與同官對弈御藥房。帝猝至,兩人斂枰伏地,謝死罪。帝命終之,且坐以觀,寅三勝。帝喜,命賦詩,立就。帝益喜,賜象牙棋枰並詞一闋。

盛寅和另一位太醫在御藥房弈棋時,遇上永樂帝突然造訪,皇帝沒有怪罪他們,讓他們繼續對弈。盛寅連勝三局讓皇帝十分高興,於是他得到象牙棋枰和一首詞的獎賞。

事實上,盛寅和皇帝交往多年,他曾經為成祖治好過風溼。在成祖最後一次出塞征戰時,正直的盛寅曾經進行勸,但皇帝執意北去,結果成祖最終病逝在了榆木川。

明朝太醫的兩重含義:玩火自焚者充軍發配,醫術精進者官至尚書

明成祖長陵

五、“不為儒,則為醫”

明朝的太醫,通過醫學造詣步入宮廷,在伴君如伴虎的職業環境中生存和發展。他們雖然能夠妙手回春,但世上並沒有長生的皇帝,所以他們稍有閃失也會墮入深淵。

當成功的太醫名利雙收時,失手的太醫則被流放發配,性命難保。

雖然在以儒為先的傳統社會中,太醫們依舊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但事實上,他們的技能比起很多空頭的科舉文章更經世致用。

而一部分德才兼備的太醫,於醫術精進的同時,在儒學造詣上並不太遜色於當朝的名臣。他們不僅懸壺濟世備受尊崇,甚至有時會心繫家國。

在明朝,太醫裡出過劉文泰,但也有過盛寅、李時珍!

明朝太醫的兩重含義:玩火自焚者充軍發配,醫術精進者官至尚書

《本草綱目》

參考文獻:

《明實錄》、張廷玉等《明史》、申時行《明會典》、皇甫錄《皇明紀略》、吳寬《家藏集》、沈德符《萬曆野獲編》、郭昌遠《明代太醫院研究》、程彩萍《明代中後期宮廷醫官生存狀態探微》、馬建民《明孝宗之死與劉文泰“妄進藥餌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