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三号,降落在广寒宫的后花园...

《十万个为什么之遨游宇宙》系列内容由

“科学维他命”独家原创,用语言、图片和视频的方式带你认识地球,了解星星,探索宇宙,每天几分钟有趣有料的知识,帮你成为科学小达人。


嫦娥三号发射6周年啦!

关键词1:“嫦娥三号”6周年

关键词2:同伴“玉兔号”


“嫦娥三号”是中国探月工程的落月探测器,它由着陆器探测器和月面巡视器组成。月面巡视器又称“玉兔号”月球车。6年前的今天,2013年12月2日,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嫦娥三号探测器被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送入太空。准确入轨,陆续开展了“巡天、观地、测月”科学探测,完成了我国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任务,实现了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的第二步战略目标。

嫦娥三号,降落在广寒宫的后花园...

“三、二、一,点火,起飞,1点30分长三乙增强型火箭搭载着嫦娥三号探测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起飞升空。助推器分离……2点18分嫦娥三号探测器太阳能翻板展开……”时任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主任张振中:“现在我宣布嫦娥三号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发射成功,对于搭载着玉兔号月球车的嫦娥三号而言,只是漫长的太空之旅的第一步。接下来,它还要接受软着陆,唤醒和巡视勘察等重重考验。其中,在月球上着陆的过程最为惊心动魄。“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探测器已经告别地球12天了。它即将在月球着陆。”

嫦娥三号,降落在广寒宫的后花园...

月面软着陆是人类探月历程上的一个大台阶,其中的关键技术是“太空刹车减速”,如果“刹车”减速过猛,探测器可能会一头撞到月球,变成硬着陆;如果“刹车”减速不足,探测器会与月球擦肩而过,进入环绕太阳飞行的轨道。软着陆技术是今后航天员登陆月球并返回地球必不可少的技术基础。

月球没有大气层,嫦娥三号不能使用降落伞减速,只能是一边降落,一边用变推力发动机把速度降下来。当它下降到距离月球100米,距离月球30米,缓速下降段发动机维持一定推力下降,距离月面4米附近时,发动机关闭,着陆器依靠自身重力在月球表面软着力。12月14日21点11分15秒,嫦娥三号安全着陆在月球雨海西北部的洪湾,成为中国第一个在月球软着陆的无人探测器。“嫦娥三号”肩负着月球表面形貌、地质构造调查,月球表面物质成分、可利用资源等调查等科学探测任务。


嫦娥三号,降落在广寒宫的后花园...

月球表面光照变化非常大,昼夜温差超过了300℃,白昼时温度高达150℃,黑夜时温度急剧下降到-180℃。月球的一个昼夜相当于地球的14个昼夜,“嫦娥三号”面临着月昼高温下的热排散问题和月夜高寒时如何保证“正常体温”的问题。为了应对如此恶劣的环境,“嫦娥三号”采用了全球首创的热控两相流体回路以及可变热导热管技术,攻克月面生存难题。

嫦娥三号,降落在广寒宫的后花园...

“玉兔号”

玉兔号”为箱形结构,箱体两侧各有一个太阳电池翼,可将太阳光能转为电能,还能叠起来扣在箱体上,箱体内设置有原子能电池提供热源,作为月夜休眠时的保温盖。箱体四周有导航相机、全景相机、定向天线、红外成像光谱仪、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测月雷达、避障相机、机械臂等。它脚踩六个“风火轮前进后退、转弯、爬坡样样都行,平路直线移动的最快速度约为 200米/小时,能够在着陆器85千米半径范围内活动。


嫦娥三号,降落在广寒宫的后花园...


“玉兔号”踏上月面后,开展了各项巡视试验,传回大量科学探测数据。2014年1月25日,已经顺利度过了第一个月球夜的“玉兔号”,正准备度过第二个月夜期时,它的太阳电池翼无法收拢,6个轮子随后也不能行走了。经专家分析,“王兔号”在恶劣的月面环境里确实“生病”了。但是它熬过了寒冷的月夜后又自动苏醒。尽管它的顽强,腿不能行走了,但是它的其他“器官”,如全景相机、测月雷达等都在正常工作。“玉兔号” 的设计寿命为3个月,它带病工作,已经超期服役了。2016年7月31日晚,"玉兔号是中国在月球上留下的第一个足迹,意义深远。它一共在月球上工作了972天。


嫦娥三号,降落在广寒宫的后花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