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壁2020:“窮縣”不揹債撬動30億規模新城,山東寧津“自革命”


破壁2020:“窮縣”不揹債撬動30億規模新城,山東寧津“自革命”

香港商報訊 記者 孫珂 周雪 報道 在這個時節,春風溫潤了整個大地;在這塊土地,熱情浸潤著每塊方寸。

佔地25平方公里的山東省寧津縣東部新城,雙向八車道鋪就四橫三縱的路網,繪出歷史的縱深站位;紛繁的管線地下交錯縱橫,拓展著澎湃的新產業維度。

誰能想象,這座30億投資規模的新城,會在年地方財政預算收入不足10億的寧津從藍圖變現實;誰又能想象,現下工程表建構的卻是“不揹債”的新城。

“以時間換空間、以空間融市場、以市場配要素”,寧津主政者們從時間、空間和內涵三個維度重新定義了城市運營;集聚資源“針尖”引爆的平臺思維、多規合一的頂層設計、一張藍圖幹到底的行動能力,寧津主政者們創新出規劃和資本“兩驅動”辯證統一、城市和產業“雙升級”相輔相成的城市運營新模式。

“重點工作攻堅年,只有敢於刀刃向內、自我革命才能殺出一條血路,闖出一條新路。”寧津縣委書記王剛在前不久的動員大會上,一語道出“四兩撥動千金”的寧津秘鑰。

資本和模式可以複製,“自革命”的血性和篤誠方是獨有。

破壁2020:“窮縣”不揹債撬動30億規模新城,山東寧津“自革命”


動能轉換年,“多規合一”建產融新城

于山東而言,2017年註定是被歷史多番回望的一年。

這一年,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正式部署啟動。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強調:“要抓住新舊動能轉換這個牛鼻子,把加快新舊動能轉換作為統領全省經濟發展的重大工程。”

這一年,位於魯北的寧津迎來了新一屆領導班子。“要在敢於擔當上帶好頭,在勇於任事上當表率,爭做支持改革的促進派、推動發展的實幹家。”寧津縣委書記王剛當年的話語音猶在耳。

彼時,寧津這處歷史上有名的“錮漏之鄉、小爐匠之鄉”,改革開放四十年,已形成了較為深厚的產業積累。健身器材、電梯製造、實木傢俱等產業在行業內佔據重要地位,逐步形成了中國最大的商用健身器材生產基地、江北最大的電梯整梯製造基地這樣的百億級優勢產業集群。

2016年寧津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五金機械產業實現銷售收入416.13億元,佔該縣規模以上工業總收入的“半壁江山”。不過,相較前幾年,產業增速明顯放緩。

同時,本報記者注意到,截至2016年,寧津縣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僅有43.1%,戶籍人口城鎮化率39.5%,這兩個數字遠低於山東同期數字。

動能轉換中,傳統產業該往何處去?城市發展中,進一步優化生產要素配置的載體哪裡尋?兩大課題,擺在了寧津縣新一屆主政者面前。

寧津縣副縣長齊強告訴記者,曾任職德州市規劃局局長的王剛書記,一直強調頂層設計對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性,對於城市化的過程,他更為看重各種要素資源的整合,而不僅僅是數字變化。

2017年伊始,寧津新一屆領導班子提出構建“一核一極一圈”的空間發展新格局。“一核”系寧津中心城區加快提質擴容,“一極”為經濟開發區提檔升級,“一圈”則是實現縣內全域交通半小時通達。

在勾勒藍圖的過程中,寧津縣委書記王剛,寧津縣委副書記、縣長沙淑紅商討後,意識到任何維度上的城市創新,都離不開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產業佈局規劃、公共交通體系和環境保護等多規劃的高水平配套,於是決定委託上海交通大學規劃設計研究院,進行“宜工、宜商、宜業、宜居”的產城融合新區規劃設計。

“如今來看,正是產城融合新區多規合一的規劃設計,而不是簡單再建一個開發區,才讓我們看到了今日的新區模樣。”齊強對本報記者說道。


平臺思維來破局,從0到1邁出第一步

4月16日,東部新區的中心區域,千名工人忙碌的身影不時閃現,寬闊的路面不見一處明線,足有一人高的地下管網將為城市建設進行新的細節定義。

寧津縣經濟開發區黨工委委員高龍告訴記者,東部新區規劃設計35000人的承載規模,9個村3000戶居民將實現“城內居住”,以期將來楔入新區的產業項目和商業項目。

不過,把新區拆解來看,僅一個安置A區就需要資金6.4億元、四橫三縱的路網要耗資8.8億元、能容納800多戶的人才公寓需要投資3.8億元……

“東部新區,30億的投資規模,錢從哪裡來?”這是社會和公眾關注的焦點。畢竟直到2019年度,當地GDP只有245億元,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剛剛突破8億元。

2018年2月,財政部下發通知,要求嚴格規範地方政府舉債行為,堵住“後門”,堅決遏制違法違規舉債,政府負債的PPP項目相繼被叫停。

齊強告訴本報記者:“當時,我們先後拜訪了20多家央企,尋找投資方,但地方財政收入有限,最終都未能成行。”

從無到有拓新區,一窮二白搞建設,寧津看似撞上了“南牆”。

在此時,位於寧津南部工業園區的十多家企業在新舊動能轉換中,也遇到了“天花板”。山東邁寶赫健身器材有限公司行政經理孫永青告訴記者,原有廠區只有200多畝土地,生產線面臨智能化改造,公司想“升級”周圍卻無地可用。

“多規合一”規劃的重要性在此時顯現,在上海交通大學規劃設計研究院的規劃中,南城區域規劃為金融科技區,這些企業與區域功能定位並不相符。

寧津主政者摸著石頭過河,不斷校正著前進的脈絡,開闊著自己的思維。王剛在前不久的寧津縣重點工作攻堅年動員大會上這樣談對平臺思維的認識,“平臺思維是一種互聯、互通、互動的互聯網思維,核心要義是開放包容、資源共享、合作共贏。 通過搭建平臺載體,可有效鏈接高端要素、創新產業資源。”

將東部新區當做一個平臺,把企業和人力、技術視為流動的要素,鏈接規劃驅動和資本資本“兩驅動”。寧津,在東部新區建設中破局城市運營新思路。

破壁2020:“窮縣”不揹債撬動30億規模新城,山東寧津“自革命”


以時間換空間,聚資源“針尖”引爆

2019年,寧津縣委、縣政府的主政者們,同時啟動了“三進行”:搬企業、遷村子、搞建設。

時間會記住每一秒都珍惜的人!已經不知談了多少家資方的齊強在中鐵十二局找到了首位戰略合作伙伴,“我記得當時說的一句話是,鉅額的投資規模不是小數,這意味著你首先對我們縣委、縣政府一班人的認可,意味著對地方經濟發展潛力的認可。”

以寧津當地健身器材產業為例,如今工商註冊的健身器材企業超過120家,規模以上企業19家,健身器材產品包括300餘個品種,全國市場佔有率達到70%;一半以上產品出口到國際市場。

齊強說:“寧津要做到的,是要以資方投入的時間為城市建設爭取新的空間,以利於把企業、人力、技術資源通過市場方式,集聚到東部新區進行引爆。”

最終,中鐵十二局這家國內著名建築業企業在2019年與寧津達成了合作協議,隨後亦有多家資方牽手寧津。

南部城區多家企業也將在這裡開啟“產業突圍”新計劃,企業職工和原地居民,將為這裡增添最重要的色彩因素:人。

這一步,使寧津在時間上跨越城市規劃、開發建設、物業銷售、持有運營等多個階段,直接邁進新城崛起;這一步,使寧津在空間上擁有了15000畝熟化土地、基礎設施相對完善、足以助推企業升級的新空間載體;這一步,使寧津在內涵上創新出居民生活與工作相融合,涵蓋多業態的產融結合城市運營新模式。

寧津縣委書記王剛說,東部新區平臺效應非常突出,不僅導入了戰略投資者、也吸引了大批優質項目落地、技術成果轉化,對人才的吸附力也將大大增加。

本報記者注意到,東部新區所建的人才公寓共有9棟高層,可容納800餘戶。“在這裡,不僅是為專家教授所建,更是為產業所急需的產業技術人才建設。在縣域裡,我們以產業所需來定義人才,而不是以學歷層次來限定人才。”齊強這樣說道。

這樣,寧津南部城區和東部新區土地的一二級市場聯動開發,將為各資方投入的成本提供“2+2”的四年充分回報期。“我們利用資方的投資,爭取到了足夠時間來架構城市空間,再將城市空間投入市場,採用市場方式進行多種產業和商業開發。”齊強這樣說道。


讓市場配要素,城市和產業“兩升級”

2020年4月初,《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公佈,要求深化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要素的市場化配置改革,促進要素自主、有序流動。

在寧津東部新區這一平臺,要素的流動趨向清晰可見。

一處處基建設施、一片片商業和工業用地……東部新區的空間載體,為寧津的國有投資平臺、註冊資本15億元的寧津城潤置業有限公司注入了大量優質資產。齊強說:“我們將來會將寧津城潤置業打造成面向債券市場、具備融資主體的企業平臺,可以有效融合各個方向上的資方資源,進一步運營東部新城乃至整個寧津,利用一二級聯動開發,當好城市運營商。”

該片區域內原有的村民、新流入的產業工人、區域輻射半徑內的城鄉居民、推動企業升級的企業家們……人的要素正在區域匯聚,最終在社會分工中找尋自我位置。

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浪潮下,技術和數據裹挾著每一家企業、每一位個體。寧津縣委副書記、縣長沙淑紅在今年山東省兩會召開時,提供的建議即是:用數字經濟改造傳統產業。

縱觀“紮根”東部新區的工業項目,能看到他們對於技術和數據的渴望。

在健身器材龍頭企業邁寶赫健身器材公司的600畝新廠區,智能+成為健身器材的代名詞,健身器材上都增加了微信掃描、NFC感應連接、遠程升級等功能,在疫情防控下,該公司甚至“試水”直播帶貨,短短一天銷售額達到280萬元;另外一家健身器材生產企業寶德龍公司,則在這裡投資10億元新上室內健身康復設備,轉向高端養老服務器械。

東部新城未來的創新創業中心,則將為這些企業提供新的全方位支持。

25平方公里的土地,在這裡,眾人看到的是城市功能的升級;在這裡,眾人看到的區域經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升級。

破壁2020:“窮縣”不揹債撬動30億規模新城,山東寧津“自革命”


對話:四兩撥千金,留下是城更是“誠”

日前,本報記者採訪了寧津縣委書記王剛,聽他講述自己對於“四兩撥動千金”的認知。

記者:在東部新區的建設過程中,充分體現了你們的城市運營能力和城市運營模式的創新,在此過程中您覺得收穫最大的是什麼?

王剛:城市的運營和模式創新,需要全局性、長遠性、前瞻性的規劃做引領,實現城鎮、產業的融合發展。我們要的,實際是城市資源的優化配合和正確的運營,最終實現城市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價值提升。

記者:這一模式可以複製麼?

王剛:資本和模式可以複製,但在一張藍圖幹到底的過程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需要雙方建立高度互信的開發、建設、運營合作關係。此外,刀刃向內、自革命的擔當和勇進,是關係城市運營質量的重要因素。

記者:在運營東部新城的過程中,留給了當地什麼寶貴經驗。

王剛:我想不僅是物質層面上的樓房廠區,還有一個區域的性格標籤:篤誠。篤實、誠信,這是寧津人與各方共同成長、前進的基石,更是寧津從一個個小作坊成長為智能裝備製造業基地的內在因素。這是寧津的城市精神,是我們的希望和未來。

記者:去年,寧津規模以上企業增加值列德州第三、財政增幅德州第二。在今年,寧津將怎樣做好重點工作攻關年的各項工作。

王剛:改革攻堅,啃的都是“硬骨頭”、趟的都是“地雷陣”,哪一項也不是喊出來、等出來的,而是幹出來、拼出來的,我們將涵養硬核作風、錘鍊硬核本領、啟動硬核督導、落實硬核獎懲,刀刃向內自革命,創出一條血路、一條新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