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錢荒現象特殊的原因:發達的商品經濟與賤金屬幣制之間的矛盾

發達的商品經濟,造就了兩宋貨幣文化的繁盛。宋朝幣制總體來說有兩大特點,一個是銅鐵錢並行,另一個則是錢荒現象。在一篇文章裡我講了銅鐵錢並行,本文講錢荒現象。

所謂錢荒,就是指在流通中銅錢不敷需求的現象,最早出現在唐朝。但是,錢荒現象最嚴重、最特殊的時期是在宋朝。

宋朝錢荒現象特殊的原因:發達的商品經濟與賤金屬幣制之間的矛盾

之所以說兩宋時期的錢荒現象很特殊,是因為其存在以下兩個反常現象:

  • 宋朝是我國古代鑄幣數量最多的時期,那為什麼還會發生如此嚴重的錢荒?
  • 當銅錢匱乏以後,其購買力必然會上升,但是南宋時期為什麼會出現“物與錢俱重”的反常現象?

為了解釋清楚兩宋的錢荒現象,本文將分為五個部分:

  • 北宋時期的錢荒概況
  • 南宋時期的錢荒概況
  • 宋人對錢荒現象的認知
  • 朝廷的應對措施
  • 站在今人的角度上,深層次分析宋朝錢荒的原因
宋朝錢荒現象特殊的原因:發達的商品經濟與賤金屬幣制之間的矛盾


北宋時期的錢荒概況

宋朝平定江南後,每年鑄造的銅錢數量就達到了七萬貫,此後一直在增加。沈括《夢溪筆談》中記載:

“宋朝國初平江南,歲鑄錢七萬貫,自後稍增廣。”

  • 太宗時期

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收回江南一帶的鐵錢,令行使銅錢,並將每年的鑄錢量增至三十萬貫,這已經達到了盛唐時期的水平。

但是由於五代時期,連年戰亂,使得礦坑廢棄,採銅量不足,所以民間儲蓄的銅錢數量非常少。所以看似鑄造量不少,但依然是不敷流通需要,於是就出現了錢荒現象。

太平興國八年(983),張齊賢給宋太宗上了一道奏章,裡面就反映了江南地區驟然改用銅錢後導致銅錢緊缺的情況:

“臣聞江南舊以鐵錢為幣,今改用銅錢,民間難得,而官責課,頗受鞭撻,此最不便”。

於是,至道年間,宋太宗將鑄錢量提升到了八十萬貫,但是銅錢還是不夠用。

  • 真宗時期

幾年後的真宗鹹平三年(1000),泰州知州田錫上奏說:“三月的時候,杭州米價每鬥需六十五文,因缺錢,很多人被餓死。”於是,真宗景德末期,將每年的鑄錢量增加到了一百八十三萬貫。(真宗景德末,一百八十三萬貫。)天禧年間,歲鑄額大概維持在一百五十萬貫左右。

宋朝錢荒現象特殊的原因:發達的商品經濟與賤金屬幣制之間的矛盾

  • 仁宗時期

仁宗即位後,鑄錢量依然是有增無減。《夢溪筆談》載:“天聖中歲鑄一百餘萬貫,慶曆間至三百萬貫”。但即使是將鑄錢量增加到了每年三百萬貫,銅錢還是緊缺。慶曆三年(1043)歐陽修首次提到錢荒:

“淮甸近歲號為錢荒。”

《諸臣奏議》記載餘靖也論及錢荒:

“當今天下錢貨至少,江淮之地名為錢荒。”

  • 神宗時期

王安石推行變法以來,依舊是大力鑄錢。”神宗熙寧以後,歲鑄銅錢宮六百餘萬貫。”達到了達到我國曆史上鑄錢的最高峰。

雖然神宗時期鑄錢最多,但是錢荒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這主要是因為王安石的新法對錢幣需求量大增。以北宋應天府為例:每年應納役錢75300餘貫,青苗錢83600餘貫,青苗息錢16600餘貫。

這一時期的名人都曾議論過錢荒,比如包拯、蘇轍等提到淮南、江淮、荊湖等東南諸郡“難得見錢”或“錢荒”。

而凡是議論錢荒的人,最終都將矛頭指向了王安石的新法,認為新法使錢聚於上,加重了錢荒。但是舊黨廢除新法後,卻也未能根除錢荒現象。

宋朝錢荒現象特殊的原因:發達的商品經濟與賤金屬幣制之間的矛盾

宋徽宗時期,由於濫發、濫鑄引起了通貨膨脹。這時候的貨幣問題由錢荒變成了貨幣貶值,而北宋也到了被滅亡的前夕了。


南宋時期的錢荒概況

公元1127年,靖康之變後,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南下,定都南京應天府,南宋的歷史開始了。

進入南宋以後,錢荒現象愈加嚴重,並貫穿在南宋一百五十餘年的國祚裡。

這與南渡以後採銅業的衰敗有關係,據《宋史·食貨志》載,紹興二年(1132)“歲鑄才八萬緡”,比起北宋神宗年間,縮小了近八十倍。

鑄造的錢少了,但是鑄錢的成本卻上升了,“每鑄錢一千,率用本錢二千四百文”。

終南宋一朝, 歲鑄額始終維持在10萬緡到15萬緡之間,比之北宋大幅下降。因鑄錢數量下降,導致幣值上升,物價下跌,遂又出現了錢荒現象。

宋朝錢荒現象特殊的原因:發達的商品經濟與賤金屬幣制之間的矛盾

但是和唐、北宋“錢重物輕”不同,南宋的錢荒是“物與錢俱重”,《宋史·食貨志》記載:

“夫錢貴則物宜賤,今(南宋)物與錢俱重,此一世之所共憂也”。

“物與錢俱重”,即感覺錢少的同時,物價卻高居不下。銅錢購買力低下與錢荒並存,是南宋特有的“悖論”現象。

出現這種反常現象的原因是紙幣的大量發行,《客亭類稿》和《水心別集》中就分別提到:

“錢日乏而楮日輕”、“楮日輕錢日重,楮日氾濫錢日匱乏”;

“凡今之所謂錢者,反聽命於楮,楮行而錢益少”。

“楮”就是紙幣,這兩句話大概就是說紙幣的泛濫導致了錢愈加匱乏。


宋人對錢荒的認知

當時的人對錢荒現象展開了廣泛的討論,試圖分析出錢荒的原因。北宋議及錢荒,多將原因歸咎於王安石的免役法。而南宋時說起錢荒時,多將錢荒現象同紙幣的發行相聯繫。

但是兩宋的錢荒現象也有其共同點,比如:錢幣的貯藏、銷燬、外流等,最主要的是銅錢外流。

北宋張方平曾這樣描述過銅錢外流:

“邊關重車而出、海舶飽載而歸。”

“邊關重車而出”,指的是銅錢向北流入遼、金以及西夏境內,其中最多的是流向遼國佔據的燕雲十六州這一漢人居住的農業區。

我在上篇文章曾提到,元祐四年(1089)蘇轍出使遼國時,發現遼國境內公私交易使用的都是宋朝錢幣,可想而知銅錢外流有多嚴重。

“海舶飽載而歸”,則是指銅錢通過海路運往日本及東南亞地區。北宋初期,就有人注意到了這個問題:“蠻夷之國,舟車所通,竊我泉貨,不可不察。”

宋朝錢荒現象特殊的原因:發達的商品經濟與賤金屬幣制之間的矛盾

南宋時海上對外貿易更加興盛,銅錢流入海外的情況比北宋更為嚴重。銅錢通過海路主要是流向日本,因為日本不鑄錢,全靠輸入宋錢。其次是朝鮮、越南以及東南亞的廣大地區。


朝廷對錢荒的應對措施

宋朝為了緩解錢荒壓力,採取的應對措施主要有:

  • 一是廣設錢監,大力鑄錢;
  • 二是嚴申銅禁、錢禁,壟斷銅材,杜絕銅錢外流;
  • 三是實行法定短陌制。

但是很顯然,這些措施並沒有起到多大的作用。而且宋朝錢荒現象與銅錢的貯藏、銷燬、外流並存,這不符合貨幣流通的規律。更讓人困惑的是錢荒非但沒有提高錢幣的購買力,反而使其明顯下降,表現為“銅貴錢賤”,即銷燬銅錢造銅器可獲得豐厚利潤。

這都雄辯地說明對宋代錢荒並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是因為錢幣缺乏,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站在今人的角度上,深層次分析宋朝錢荒的原因

錢荒現象早在唐朝中期就已出現,由於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社會上對銅錢的需求量加大,而鑄造量有限,遂使銅錢供需矛盾加劇而出現錢荒。

進入五代以後,長年持續的戰亂,使得坑冶廢棄,銅源斷絕,以及毀錢鑄器、貿易外流等原因,更加劇了銅錢供需的矛盾。入宋以後,錢荒問題更加突出。

但這只是表層原因。

如果我們將視線拉長,上溯至唐代,下及至元明。從唐代的錢帛兼行及飛錢的使用,唐末五代時的短陌制,到兩宋的銅鐵錢兼行、使用紙幣,再到元明時期白銀的貨幣化這一整體演變過程來看:兩宋正處於我國古代幣制由賤金屬向貴金屬衍變的過渡時期。

宋朝錢荒現象特殊的原因:發達的商品經濟與賤金屬幣制之間的矛盾

因此,宋朝錢荒現象的本質原因是:高度發展的商品經濟與相對滯後賤金屬貨幣幣制的矛盾。

可惜的是,時人並未能認識到這一點,沒有順應經濟發展的需求,及時確定以貴金屬為主幣的幣制,而是採取了增鑄銅錢、引發紙幣的方式來緩解錢荒。結果由於管理不善,引發了惡性通貨膨脹,加速了王朝的滅亡。

總結

兩宋時期的錢荒是歷朝最嚴重的,並且貫穿在整個宋朝三百餘年的國祚裡。北宋對其採取的措施是加大鑄幣量,南宋採取的措施是加大紙幣的流通。

雖然宋人對錢荒的認識頗有見解,但都將其歸因於銅錢外流、王安石新法、紙幣的濫發等表面原因。

站在今人的角度看,則會發現其本質原因是:兩宋時商品經濟高度發展,量小值輕的賤金屬貨幣已經難以滿足流通的需要。

《宋史·食貨志》

《夢溪筆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