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城姓氏探源】虞城的“崔”姓

【虞城姓氏探源】虞城的“崔”姓

崔姓出自西周時期的齊國,有將近3000年的歷史,曾長期是山東望族和全國著姓,在當今以人口多少為序的中國姓氏中名列第74位。

齊國是西周重要諸侯國之一,建都於臨淄(今山東臨淄市東北境內),開國國君是呂尚。呂尚本姓姜,其先祖被封於呂(今河南南陽西),從其封姓,故曰呂尚。呂尚的兒子丁公伋,是齊國第二代國君,其嫡子叫季子,本應繼承君位,卻讓位給弟弟叔乙,而自己則住在食采地崔邑(今山東章丘縣西北),後以邑為氏,即崔氏。

季子的後代一直是齊國卿大夫,其9世孫崔杼,為齊正卿。後,三個兒子鬧矛盾,遭左相慶封殺害,崔杼的小兒子崔明僥倖逃到魯國。此後分支繁衍,人丁興旺。崔氏自漢至宋,官宦不絕。魏晉至唐初,按士族門第排姓氏,有“崔、盧、王、謝”(或崔、盧、李、鄭)之說,均把崔氏列為第一大姓。

虞城崔氏

·張集大崔莊崔氏系清康熙年間從夏邑遷來的。夏邑崔氏祖籍山東濟陽,系清河三戟堂崔氏傳人。元朝末年一次兵變,始祖崔剛與胞兄崔寬逃難至夏邑縣城,定居書院。後,崔寬娶妻生子,長子崔震南下遷安徽潁州(今阜陽),次崔信無後。再後,崔剛遷縣城東南7裡定居,稱崔莊(今水閘崔莊)。崔剛娶宋氏,繼王氏,子五。長崔暹有二子無後,次崔浩有二子無後,三崔廣無後,五崔劍夭亡,四子崔鑑娶陳氏,繼付氏,有五個兒子。崔鑑治家有方,五個兒子苦讀成才,家業昌盛,子孫滿堂。長子崔鸞任省祭官,次子崔鳳任縣醫學訓科,三子崔鵬為監生,授浙江定海縣主薄,升甘州衛經,四子崔鷴為庠生,授儒官,五子崔鵷任縣醫學訓科。崔鑑9個孫子8個居官,14個曾孫8個居官,29個來孫15個居官,50個晜孫16個居官,57個仍孫,76個玄孫,114個耳孫,大多都成了國家棟梁人才。後裔達萬人以上,遍佈夏邑境內30多處村莊以及永城、虞城、安徽碭山等50多個鄉鎮。

散居村莊:長門:水閘崔莊、新橋西翟莊、東關大菜園、二里莊、郭莊、后王莊、丁樓、孟大橋崔莊;二門:歧河崔莊、楊秀莊;三門:響河涯崔樓、崔老鴰窩、崔寨、孫楊集東崔莊、張集大崔莊、劉集、劉集鄉銅灣以及永城多處。

輩字(自十七世始):金志翰雲福 秀錦才華廣、惠子興國祥 宏偉鑫鵬龍 冠宇耀春光

崔氏家訓:愛國守法,為官必廉。聚財萬千,濟貧更賢。遠惡近善,心有佛龕。祖宗雖遠,祭奠往返。五倫孝者,父母必然。兄弟和睦,親貧勿嫌。夫婦相敬,家道合然。一夫一妻,切勿淫亂。嫁女擇婿,勿慕權貴。娶妻求賢,豔生禍端。處事之身,義禮必先。精勤荒戲,謹記耳邊。讀書有益,修身志遠。教兒育女,賭毒勿沾。酒起禍源,切勿貪戀。商賈傳家,誠信必然。吃苦耐勞,靈活多變。光宗耀祖,代代相傳。(參照崔福存提供資料)

·李老家鄉崔老家一帶有崔氏。1992有資料顯示:洪武三年由山東單縣黃岡八叉口遷崔樓,至八世營彩公遷馬牧集東北10裡(即今崔老家村)。新族譜稱:始祖由山西洪洞崔溝首遷山東,後徙夏邑,定居綸城。又稱:明中葉,始祖(無考)偕五個兒子東遷。長子、次子、三子遷夏邑。四子、五子遷山東。次子之三子遷綸城。遷綸城這位始祖稱普文,新族譜載:普文,行三,自山西洪洞縣崔溝遷山東,復遷夏邑,繼遷綸城,遂家焉。由此推測,普文公或即營彩公。

輩字:(定普文公為遷虞一世,由6世起)為君恆威 增祿廣玉 洪永傳慶 承祥德志 仁慈長久 詩書延聖 禮忠孝義 先賢興旺

族眾散居村落:長門:李老家崔莊、城郊趙祠堂、稍崗李集、利民崔莊;二門:東崔莊、大崔莊、後崔莊、稍崗集、稍崗崔莊、丁廟、趙莊、申莊、城關鎮東街,三門:崔花莊、羅莊、義合莊、西菜園、安樓、大辛莊等。(崔玉欽、崔玉寬、崔反修供稿)

·田廟崔莊崔氏稱清咸豐年間由單縣遷來。《崔氏族譜》載:崔氏家族起於周、興於漢、盛於魏晉南北朝,至隋唐,達極盛。當時天下有“言貴姓者莫如崔盧李鄭王”的俗諺,崔姓被當作天下最著名的姓氏之一,公認為“天下第一高門,北方豪族之首”。家族世系傳承,從西漢至中唐近千年未斷。家族成員幾乎代代仕宦,政壇和文壇都有建樹。家族文化淵博深厚,以刑名傳家,又儒道兼修,輝煌傳世,輩出賢良,文韜武略,史不絕書。我單父崔氏,明中葉,澄公由山西洪洞縣播越冬來,初居山東定陶谷庵,後偕長子秀來到單縣,在城南八岔口之北定居。黃河泛區,荒灘野嶺,風殘露宿,墾荒造田,結草為廬,謂之崔樓。蓋因兵荒馬亂,多處遷徙,親人離散,史籍湮滅,澄公之前,未可考也……居單崔氏始祖澄公,二世祖秀公,三世祖應元公,四世祖米明玉公。明玉公育三子:興福公、興祿公、興鳳公,謂吾崔氏三門……自三門始,雍乾盛世,國運恆昌……七世士義公,仕官候選州同知(正五品),為官清正,政績卓越。乾隆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乾隆皇帝頒旨誥封,光耀門庭,乾隆年間,崔氏三門家族繁榮,人丁興旺,遂分徙四方創業定居。長門興福公生子昂,昂公生子五:長士義,次士禮,三士智,四士和,五與賀。後稱長門五房。長房士義公之長子世璋公、二房士禮公之孫九世金敷公、四房士和公攜家遷居單父城西十里,築莊建村,名曰崔莊……二門興祿公支系遷居崔劉莊,後一支居萊河崔口,興祿公之曾孫八世系彩公遷居河南虞城縣城東崔莊……三門興鳳公……長子昺公支系八世……言魁公、會魁公遷居河灘鄧窯……1957年修建孚崗水庫……興鳳公次子旭公支系遷居河南虞城崔莊,後十二世玉德公從崔莊遷居寓賢集。李老家陳店崔莊崔氏屬該支。

家訓:忠:忠為上,忠家國,愛民族,為國盡忠,效力中華,光耀門庭‘孝:孝為先,敬祖宗,孝父母,慈孝悌睦,長幼有序,宗族一心善:善為本,存善念,興善行,與人為善,獨善其身,兼愛天下

昭穆字輩:(十一世孫景昌志預啟昭穆16字)同宗思厚心端剛正勤以持家兆卜鴻慶(1934年修譜預啟昭穆16字)道德序守榮耀長逢耕讀傳世延樸尚中(1983年十三世孫文進預啟昭穆16字)仁義為本善友睦鄰前良承繼壽增福存昭穆字輩只在吾族使用,同姓非同族者不能使用,不入本譜者同字不同輩。(崔同學、滕運法供稿)

·芒種橋崔小寨、杜集崔油坊?

【虞城姓氏探源】虞城的“崔”姓

韓憲臣,男,虞城縣教育局退休幹部,國家語言文字專家。編輯《虞城教研》並致力於中小學作文教學,至今,其作文教學思想還在被許多朋友耳熟能詳。喜好咬文嚼字,被商丘市語委聘為社會用字監督員。多年痴迷於傳統文化,尤其對姓氏文化有著很大的興趣。2013年發起成立了商丘市姓氏文化研究會,目前正籌組虞城姓氏文化分會並負責編輯《厚重虞城》之《虞城姓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