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男人的職場轉型突破:不要去“演成”別人期望的樣子

一、原以為的轉型,是陷阱

“愉悅和滿足感會支撐一個人在一個地方持續的投入,然而有一種力量比愉悅的動力更大,或者說更強勁,那就是恐懼。”

兩年前,我因為擔心外企在國內的發展,加上自己的工作角色似乎離技術越來越遠,心裡越來越不踏實,擔心被裁員,擔心裁員就等於失業的恐懼在我的心頭開始蔓延,我決定在外面開始尋求新的發展機會。

我期望的新的理想工作是這樣的:頭部企業,上升行業,薪資待遇不能降,還能發揮我“能說”(多年的頭馬會員)的優勢。

沒想到,剛開始看機會,一個各方面都滿足的Dream Job就砸到了我頭上

國內互聯網巨頭,雲計算產品線,海外業務IT培訓講師,工資+績效獎金+股權激勵。拿到offer的那一刻,我覺得我的跳槽操作簡直就是教科書般的轉型成功案例:

我浸淫頭馬(Toastmasters)十多年,練就了我在陌生人面前侃侃而談的能力,做講師小菜一碟;在外企十多年,練就了我一口自認為還算流利的英語口語,用英語講課,so easy;在前公司伺候了多年的印度上司和平級,海外業務捨我其誰!

不過,有句俗話說的好:當你給自己挖坑的時候,通常你都是挺開心的。

新工作的頭三個月,我和新工作進入了蜜月期。

帶著對未來的憧憬,和對要學習的新工作內容的好奇,每天恨不得有三頭六臂去開展工作,一睜眼就恨不得時空轉移到公司。這種亢奮,一直持續了近半年,終於,磨合期開始了……

入職之前,自己對於互聯網公司和外企之間的文化及做事方式的差異已經早有耳聞。再加之那些“先走一步“的同事先驅,時常聲情並茂地分享他們在互聯網公司的種種經歷,我很早就對互聯網的文化和工作模式產生了非常多的敬畏之心。

所以,入職前我買來了諸如《How Google Works》《從0到1》等等介紹互聯網公司做事方式,創業文化,自組織型組織特點的書,一本本的讀過去,自覺為轉型做足了準備。

中年男人的職場轉型突破:不要去“演成”別人期望的樣子

然而,好景不長,小半年的蜜月期過後,衝突接踵而至。與其說半年之後衝突才出現,倒不如說我用了差不多半年的時間,才意識到自己在外企積累的那點老本,在新的角色上再也“演”不下去了。

為什麼用到“演“這個詞?還是要說說新公司完全不同的做事風格:

1、每個人都沒有固定的工作描述,你唯一知道的就是你在哪個大部門,但是具體應該乾點啥,怎麼幹,完全靠你自己琢磨和實施。

2、團隊內部和外部的合作沒有上層為你背書,需要自己去聯絡資源,澄清價值,換句話說,工作開展全靠“刷臉”。

3、自己KPI裡定義的事情,做不到,沒有人會支援你,因為大家都太忙了。

4、自己經手的事情,一定不要出錯,因為出錯就是鍋,在這裡沒有人會替你背鍋的。

這些“潛規則”讓一個在外企環境裡薰陶了很多年,適應了流程清晰,分工清楚,界限分明,不緊不慢節奏的我,越來越感覺到無力,每天被淹沒在接踵而至的各種指令和臨時任務裡,完全的亂了陣腳。

“去,把這個合作伙伴的合同搞定!”, “什麼?看合同需要幾天?”

“怎麼回事?這個流程怎麼又被財務拒絕了?”

“你這個課是怎麼講的?為什麼有客戶反饋講的不夠深入?你自己的問題你自己不清楚麼!”

......

大約到了進入新公司一年的時候,每天面對來自主管的各種質疑,已經有了生不如死的感覺。這時候,我開始感受到另外一種恐懼……

中年男人的職場轉型突破:不要去“演成”別人期望的樣子

二 、更焦慮:“我感覺我作死了自己的職業生涯”

“恐懼是認知的天敵,任何認知和恐懼交鋒都會失敗。所以優化認知前,要先學會面對恐懼,消除恐懼。”

我們總是開玩笑說:“每天上班的心情和上墳差不多”。然而,我的確有接近一年的時間都在“上墳”。那個墳頭,在我自己的眼裡,就是快要被埋葬的職業生涯。

在邁入“不惑”的人生階段,我徹底的“迷惑”了。那段時間產生了強烈的自我懷疑,深刻的體會到了什麼叫 “心理絕境”:自己以為自己最擅長的“講課”,變成了每次“講”之前,先要給自己來一段長長的心理建設。自己以為自己最擅長的“人際溝通”,變成了一個電話,一個Ding都會讓我心驚肉跳。自以為自己最擅長的“點子多,有創意”,變成了不務正業和沒有業務sense。

那一段時間裡,我的人生充滿了焦慮,看不到前路,回不到過去,感覺被“卡”在了那裡。

工作成了我最不願意面對的場景,“前途無望”,“轉型失敗”,成了我給自己天天貼在腦門子上的標籤。

我走錯路了麼?如果錯了,我還能回去麼?如果沒錯,為什麼每一步都走的那麼艱難?

焦慮源於我們對未來消極預期帶來的恐懼,恐懼的情緒又進一步強化我們對未來的消極預期,大腦像中了病毒一樣,抑鬱而不能自拔。此時,上半年的績效還被打了3.25, 進入了PIP(績效改進計劃)的考察期...

中年男人的職場轉型突破:不要去“演成”別人期望的樣子

三、直面真實的自己:“你在怕什麼?”

“你所恐懼的東西,很可能是一個幻覺,當你真正墜到谷底的時候,這個恐懼自然就消失了。”

幸好我這個人有個特點,我有很多好朋友好基友,良師益友。在那段日子,我選擇了向外尋求幫助:我跟已經在公司待了一段時間,很好的“活“下來的人取經;我報名了有意思教練的轉型課程,雖然已經是我“轉型“一年之後;我找自己的好朋友Lily 教練,完成了8次的教練約談……
作為一個從小到大,不敢說一直是“特等生”,但怎麼也算是“優等生”的我,在被人生第一次打上“差”的標記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是恥辱,但是恥辱的感覺在我和教練的一次約談之後,神奇般的消失了。因為教練問了我一個問題:你為什麼那麼在意別人對你的評價?

我當時愣在了那裡,是啊,別人給你扣了個“你很挫”的帽子,你就一定要戴著它麼?

一個這麼簡單的新的看待自己的角度,我居然用了一年的時間才真正領悟。領悟的那一刻,整個人突然變得放鬆起來,“做自己能做的,做好自己能做的,不要再去“演”別人期望的樣子。” 帶著這個覺悟,我對自己說,既然掉進了自己挖的大坑,在坑裡也躺了那麼許久還沒斷氣,是不是也該往上爬了?

我開始不再關注學員對我的課程評價,而是更加關注學員的行業背景和技術背景,用自己擅長的“說學逗唱”去提升課堂體驗,慢慢的反而課堂的反饋分數越來越高;

我努力去關注周邊團隊的業績目標,思考如何可以在提供價值的基礎上達成合作意向,慢慢的感覺兄弟團隊,法務,財務,也沒有那麼的“不合作”和“不可理喻”;

我努力寫情緒日記,記錄自己的情緒變化並探究情緒底層的固有認知,慢慢的負面情緒出現的頻率越來越低,每次持續的時間也越來越短,而且我驚喜的發現,我也敢去“懟”別人了,而且“懟“完也不會自責和內疚,就事論事麼,誰怕誰!

中年男人的職場轉型突破:不要去“演成”別人期望的樣子

四、從頭開始,學會面對另一種“恐懼”

“不確定性,讓人心生恐懼,但也是不確定性,讓生活有了冒險般的樂趣。”

四十不惑,活到現在我忽然看明白了,人生很長很長,你可能在職業初期根本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喜歡什麼,那都沒關係。你也可能在某個不適合的領域幹了十年、二十年,才發現自己更適合的東西,那也沒關係。你還可能在認為自己終於尋找到理想職業的時候水土不服,各種受挫,那也沒關係。


重要的是,在你漫長的職業生涯中,你能夠逐漸探索出自己的職業甜蜜點,直面轉型必然有的困難以及進入新行業,新角色必然帶給你的文化和認知的衝擊。這裡,我想跟正在考慮轉型或者已經在轉型中的同學們分享幾點我的不算那麼成功的轉型心得:

第一,一定要做好充足的準備,切忌斷崖式轉型。

要多去了解這個行業或者職能,跟業內的人士多聊一聊,到底人家內部是什麼樣的。很多東西看起來很光鮮,背後並不是那樣。

第二,要給自己一些時間。

《原則》那本書說轉型一般需要至少一年到一年半的時間,我到了兩年才剛剛有點眉目。所以不要太早下結論說這工作不適合我/我轉型失敗了。把自己歸零的時候一定是痛苦的。也許你年紀大了,不太能接受這種歸零的痛苦。但既然你把自己歸零了,那你就要有歸零的心態。

第三,尋找專業的幫助。

尋找職業定位,其實是一門社會科學,如果有人指點運用好的方法論,其實可以大大節省時間,避免走很多彎路。另外,在你特別迷茫、焦慮、沮喪的時候,教練的引導和陪伴,能夠幫你充分地瞭解真實的自己,真正找到事業第二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