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丨7分鐘讀懂成渝雙子星的前世今生

播放器加載失敗: 未檢測到Flash Player,請到安裝

视频丨7分钟读懂成渝双子星的前世今生
视频丨7分钟读懂成渝双子星的前世今生

四川盆地被四周的山脈包圍,但它的形態和我們想象的不一樣,更接近一個長方形,成都和重慶分列東西。

视频丨7分钟读懂成渝双子星的前世今生

公交化運行的成渝列車,拉近了兩座城市的距離。楊濤攝

成渝“好盆友”地質考

海盆時代

中生代三疊紀時期,揚子、羌塘地塊向北拼合,現今川陝等區域在乾旱氣候環境下,出現大規模的鹹化海——上揚子蒸發海,規模達到50萬平方公里,比現在四川省面積還要大。

湖盆時代

而後底殼的“印支運動”,四川盆地的邊緣逐步隆起成山,四川盆地地區整體抬升,盆沿圍了起來,被海水淹沒的地區逐步上升成陸,由海盆轉為了湖盆,稱為“巴蜀湖”。今天四川省的大部和重慶市的大部都處於湖中。

陸盆時代

後來隨著青藏高原的隆升,四川盆地隨之抬升,湖盆逐漸縮小,在盆地內沉積了厚達數千米的紅色岩石,形成如今的模樣。

公元724年,時值盛唐,24歲的李白第一次離開四川盆地。出川途中,船行半夜,“謫仙人”寫下了這首28字帶了川渝5個地名的千古絕句: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1300年前李白走出盆地的經歷,用詩歌形象描繪了成都、重慶兩大都會“山水相依”的天然聯繫。那麼問題來了,李白出川,為什麼不往北,偏偏往南然後往東走重慶?為什麼去重慶就能順流而下不費力?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從四川盆地的地質構造尋找答案。

4月初,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拜訪旅遊地質專家李忠東,他給我們從盆地地質演化、地質構造的角度,找到成渝“山水相依”科學層面的關聯。從科學層面講,遠不止古代,遙推到史前甚至億萬年前,成渝雙子星,就早已是密不可分的一對“好盆友”。

地質演化

成渝的友誼曾經“滄海”

打開中國地圖,西南地區有一個近乎完美的盆狀綠地,這就是著名的四川盆地——幾大山系共同拱衛形成了這個典型的紅層盆地。地理上的四川盆地,包括行政區劃上四川省東部和重慶市西部。

四川盆地氣候溼潤,植被豐茂,美麗富饒,人口密集,文化底蘊深厚。“盆子”裡成都重慶一西一東,各自被眾多小城簇擁,一條條高速、高鐵,一條條江河,在地圖上就像長臂手拉手……實際上,位於四川盆地兩側的成都和重慶,早在億萬年前就有了曾經滄海的友誼。

川渝人腳下的這塊土地,在億萬年前是名副其實的大水盆。四川盆地經歷了海洋-湖盆-陸地盆地三個發展階段。中生代三疊紀時期,揚子、羌塘地塊向北拼合,現今川陝等區域在乾旱氣候環境下,出現大規模的鹹化海——上揚子蒸發海,規模達到50萬平方公里,比現在四川省面積還要大。

而後地球發生了強烈地殼運動——“印支運動”,四川盆地的邊緣逐步隆起成山,四川盆地地區整體抬升,盆沿圍了起來,被海水淹沒的地區逐步上升成陸,由海盆轉為了湖盆,稱為“巴蜀湖”。今天四川省的大部和重慶市的大部都處於湖中,後來隨著青藏高原的隆升,四川盆地隨之抬升,湖盆逐漸縮小,在盆地內沉積了厚達數千米的紅色岩石,形成如今的模樣。

也因為如此,四川盆地被學術界稱為“紅色盆地”,厚厚疊加的紅層,構成了四川盆地的物質基礎。如今,從東部的重慶到西部的成都,不管是丘陵還是山區,隨處都可以見到這種紅色的岩石。

地質構造

“歪盆子”而西水東流

成都以平原自居,重慶以山城聞名。因此,人們常認為平原上的成都肯定比山城重慶“矮”。但實際上,盆地西部成都平壩的海拔卻要高一些,市中心一般有500米左右。東部的重慶卻低得多,重慶主城江面約157米,再往下游忠縣石寶鎮約133米,到了奉節的長江面則僅僅約73米。如此說來,從地質學角度就能很好的解釋,當年李白從成都一帶的川西壩子,選擇乘船從重慶而不是其他地方出川——成都船行重慶,正是利用了順流的自然優勢。

李忠東翻開四川盆地地形圖說,依靠專業測繪支撐,可以非常精準地一窺四川盆地的模樣。四川盆地被四周的山脈包圍,但它的形態和我們想象的不一樣。四川盆地更接近一個長方形,成都和重慶分列東西。

首先,它並不是像碗一樣圓的,實際上更接近於一個方形。四川盆地被周圍的山脈完美包圍,但北西的盆地界山——橫斷山、龍門山要高,南東的大婁山、七曜山相對要低得多。

盆地內也是傾斜的,實際上是個“歪盆子”——歪斜盆地。西高東低,作為外流盆地,盆地內在地質演化過程中,就形成了江河交錯的地貌。四川的江河太多太多,四川之名也因此而來,渝字也是帶水,都和這個有關。而且,因為地勢原因,四川盆地江河的流向驚人的一致,都由西北向東南流淌,無一例外。四川盆地的地質構造定義了盆地的江河水系,也從科學層面回答了當年李白為什麼選擇這樣的線路,這個線路是地質條件決定的,或者說是上天賜予的。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李逢春楊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