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億學前兒童伴隨屏幕成長,蘊藏著內容紅利?

0-6歲學齡前小朋友是“數字原住民”,Ta們平時愛用父母手機或iPad看動畫片,在幼兒園學習生活中也離不開電腦和手機的影子,這一群體足夠龐大,蘊藏著驚人的互聯網增長紅利。

根據QuestMobile發佈的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全面放開“二胎”政策之後,0-6歲兒童已經超過1億人,還有兩項數據反映了低幼兒經濟崛起的勢頭:

一是2018年國內0-6歲兒童市場消費規模已超1.5萬億元,並處於爆發之中;現在小朋友是物質生活上“被富養大”的一代,與之對應的是,母嬰、兒童玩具、童裝市場成為各大電商平臺主打品類;

二是低幼兒家長用戶增長已接近2.7億,一些面向少兒類互聯網內容產品或平臺上,家長有著比其他領域網民更強的線上活躍度和消費意願,因而一些頭部項目由於高流量粘性和變現表現受到資本市場追捧。

1億學前兒童伴隨屏幕成長,蘊藏著內容紅利?


1億學前兒童伴隨屏幕成長,蘊藏著內容紅利?


圖片來自QM2018年5月份報告

主打兒童內容的平臺相對較多,既有網絡視頻平臺開發的少兒版,也有專業細分的兒歌類(寶寶巴士、貝瓦兒歌)、啟蒙類(小小優趣)、故事類(凱叔講故事),還有主打少兒英語教育類的(VIPKID、DaDa)等等,它們各自模式和優勢不一,獲取用戶的場景各有不同

不過,兒童內容要求相當苛刻,而網絡上良莠不齊的狀態,使得“選擇給什麼樣內容平臺給孩子”這一個問題變得較為突出,而信息孤島效益又使得不是每一個家長都能夠獲取到優質的兒童內容,因而對兒童內容行業做一個相對客觀的全面評估就顯得很有必要。

為兒童專門製作Kid版App是趨勢

父母對孩子監控權很多程度上體現在對於互聯網信息的攔截和篩選上,一些少兒不宜、三觀不正的內容信息,以及引起不適的畫面都不應當讓孩子接觸到,但即使父母全天候把關,也難怪會掛萬漏一。

國外的邪典視頻直接催生YouTube kids的推出,而少兒版的YouTube 誕生不到三年以來每週有超過1100萬兒童打開這款應用,累計點擊播放量已經超過了700億次,可見專業細分兒童版的需求之旺盛。

而走家庭付費訂閱路線的Nextflix(奈飛)的1.5億會員之中有50%觀看過兒童以及家庭欄目,這催生奈飛專門製作兒童劇與百年老店迪士尼(Disney)競爭。

在國內的網絡視頻平臺,“兒童”頻道長期以來是僅次於電影、電視劇和綜藝的重要流量品類,國內三大網絡視頻平臺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均已開發了兒童版,分別是“奇巴布”、“小企鵝樂園”和“小小優酷”App,其中奇巴布屬於後發趕超。

1億學前兒童伴隨屏幕成長,蘊藏著內容紅利?


數據來自艾瑞App指數

其實,阿星家小朋友用“小企鵝樂園”(Pad版)較多一些,對於其相對於綜合網絡視頻平臺好處有所體會:

(1)騰訊視頻上充的VIP會員在小企鵝樂園上可以直接用,即使會員費忘記充的時候,小孩看動畫片也不會有廣告。而廣告模式會直接干擾沉浸式體驗,因而少兒版平臺的商業模式一般以會員付費為主。

(2)父母可以設置“寶寶休息時間”,以防止小孩沉迷;而現在的短視頻平臺的青少年設置應該是借鑑這些KID級App的設置。

除“看動畫片”以外,“聽故事”也是兒童娛樂生活的一大剛需。

比如“凱叔講故事”被一些家長用戶稱之為「哄睡神器」,不過我們家小朋友喜歡聽小姐姐的聲音講故事,所以我一直認為凱叔的IP有天然侷限,我女兒一般是在蜻蜓FM上聽故事。據我瞭解,喜馬拉雅通過自制兒童版智能音箱,蜻蜓FM則是開放兒童音頻內容給智能硬件廠商,兒童內容能持續高用戶粘性,可以幫助平臺延伸家庭陪伴式的場景。

儘管有如此豐富而多元的少兒版App內容產品出現,筆者發現相應不足與痛點依然存在:

(1)娛樂屬性與教育屬性的內容分野明顯。小朋友追求的是純粹娛樂,而大人則希望小孩在玩之中還能學到一些“知識”,甚至很多一二線4-6歲的孩子早早被報了興趣班,而VIPKID等少兒英語平臺就有很多學齡前小學員,而家長讓小朋友看英語類動畫片時,Ta們則抱怨聽不懂或者沒意思。

1億學前兒童伴隨屏幕成長,蘊藏著內容紅利?


少兒線上學習一般用電腦,圖片來自圖蟲網

(2)版權內容與非版權內容混雜。很多一些細分專業平臺比如寶寶巴士、貝瓦兒歌等會通過內容入駐綜合平臺方式獲取用戶,另外有些內容是以UGC形式由用戶上傳的“好資源”,由於版權內容一般製作更為精良,平臺上氾濫的拷貝資源一方面讓專業自制團隊缺乏內容獨佔性,使得他們的線上平臺用戶粘性大打折扣;而一些版權如果不規範發佈也會出現畫質、翻譯、時長設置等難把控問題。

(3)兒童內容產品的內容分層和分類做的還不夠精準和智能化。在興趣推薦成為短視頻App主流的今天,很多內容平臺並沒有根據家長小朋友年齡、性別以及興趣進行分類,而本身現在兒童內容平臺並不缺乏內容,家長和孩子在眾多兒童內容之中“挑花了眼”一般求助於站內搜索,而讓孩子點來點去則容易陷入到選擇恐懼症之中。

上述問題導致市面上供家長選擇優質內容並不多,很多國內Kid App內容同質化現象嚴重,如何突圍則需要兼顧孩子“我要玩”與家長“讓Ta學”之間的平衡;如何實現版權優質內容引進與精品內容運營體系化,構成了少兒內容平臺雙重矛盾。

甄選優質的動畫片IP是行業發展的關鍵

要緩解第一層矛盾並不容易,中國家長“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已經成為一種“集體無意識”。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曾說過,“應該明確,幼兒園基本教學模式應該是遊戲模式,不是教學模式”。而另一方面學前教育行業活躍用戶年增長5.%,今年達到6136萬,有六成的寶爸寶媽比較焦慮。

要化解第二層矛盾則關於內容產業,我國原創動畫片IP並不多,耳熟能詳的如《西遊記》、《哪吒傳奇》、《大頭兒子小頭爸爸》、《喜羊羊與灰太狼》等屈指可數,更多的動畫片大多來自日漫以及歐美經典動畫片。

實際上《小豬佩奇》系列動畫片在網絡爆紅多年給緩解上述兩種矛盾帶來了啟示:引進優秀動畫片本身就是突圍之道。

好的動畫片通過“寓教於樂”方式對於少兒的情商、審美、心理健康成長以及語言訓練意義重大,比如小孩讓父母買玩具,女生一般會要公主、娃娃、寵物之類的玩具,男生一般會買汽車、恐龍、玩具槍等,這樣的畫風差異與Ta們接觸的動畫片有很大關係。

甚至很多啟蒙類知識,也可以通過動畫片形式進行“寓樂於教”,比如英語語言啟蒙訓練在全球範圍內都是剛需,兒歌是為孩子創造可持續語言環境的最佳工具,Super Simple Songs系列在YouTube上累計播放達80億次,目前國內70%的雙語幼兒園沿用教材。

1億學前兒童伴隨屏幕成長,蘊藏著內容紅利?


Super Simple Songs在國內獨家版權授權給了運營小小優趣App的優揚傳媒公司,據瞭解,優揚傳媒是國內擁有最多國際動畫IP版權的傳媒公司,小小優趣作為優揚傳媒引進優秀國際兒童動畫片的獨家平臺,擁有多個全球優質動畫片&音頻IP。

從短期來看,優揚傳媒的線上IP授權方面業務會受到一些影響;而從長期來看能形成從獨家版權資源獲取到C端用戶交互和沉澱的閉環。

畢竟,整個互聯網內容平臺基本是“精品內容為王”,哪個平臺佔據了爆款IP,哪個平臺的(付費用戶)流量就像自來水!

少兒內容精品化深耕運營的三個方向

作為內容產業而言,好的內容IP是最關鍵的競爭因素,少兒用戶在一個動畫片或者兒歌系列在瀏覽完之後還能對平臺產生好感,就需要更多豐富的內容資源,因而獨特內容本身就是注意力競爭的最好壁壘。當然,用戶觸達到這些內容的流量入口以及相應留存策略亦並不可少。

不過須明白的是,主打娛樂和主打教育產品在商業模式以及運營模式上還是有本質區別,比如偏重少兒英語教育實際上是K12教育在學齡前階段小朋友的延伸(即所謂的“K13”),更偏重體系化知識教育,對偏重教育項目而言,師資力量才是核心壁壘,而動畫片、故事等內容只是學習的“糖衣”元素,是形式而非內容。

筆者認為,在0-6歲還是應當以玩為主,以學為輔;而相應內容平臺應該以滿足兒童身心健康快樂,而非是家長希望孩子成長的心願;兒童啟蒙教育本身更應該在動畫片、故事以及兒歌的內容之中潛移默化的完成;並且動畫片比兒歌、聽故事有更高的流量,在動畫片領域會出現一個比“凱叔講故事”有更廣泛用戶的明星項目。

(1)在不同兒童年齡階段以動畫片方式貫穿了STEAM育兒理念,除了英語啟蒙外,在兒童內容App還可以增加情商、藝術、自然科學、認知、方法等方面內容用於啟蒙薰陶。

(2)兒童啟蒙類App與線下幼兒園愈發普遍,尤其是在課程設計、IP周邊等方面深入到幼兒園教學活動之中,幫助幼師輸出更豐富的教學內容和形式的同時,也推動App在家長和小朋友那裡普及。

1億學前兒童伴隨屏幕成長,蘊藏著內容紅利?


幼兒園教學使用動畫片場景,圖片來自圖蟲網

(3)讓家長參與到兒童屏幕時間管理之中,更好的保護兒童的視力。

結語

對孩子而言,家長的愛和陪伴本身是最好的教育,而少兒類App只是輔助工具,並非是孩子成長完全的解決方案;對父母而言,在孩子開心看動畫片同時願意學到對未來成長有益的內容,善莫大焉。

移動互聯網深入滲透社會的今天,很少有家長能夠完全脫離網絡資源獨立完成對兒童的教育;而適合家長讓孩子放心點來點去的啟蒙App並非沒有,需要父母提前瞭解一遍之後才能得出判斷;即使是最合適的平臺,很多優秀的內容體驗也需要孩子與父母一起參與才會更有趣。

專業的兒童內容平臺是全社會家庭啟蒙的剛需,這個行業值得更多人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