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未離 Martin Margiela 如此之近


我們從未離 Martin Margiela 如此之近

「你是否在時裝界已訴盡你想說的事」「沒有」2019 年 11 月 8 日,紐約曼哈頓下城一年一度的紀錄片電影節上,名為《Martin Margiela: In His Own Words》的作品在此完成了首映,當 90 分鐘的內容進入到尾聲之際,導演 Reiner Holzemer 與設計師 Martin Margiela 進行了上述簡短的對話。在這之後,熒幕轉暗,紀錄片於此時戛然而止。而今,時間已逾半載,這部被業界上下翹首以盼的作品終於迎來了最新的消息,紀錄片發行方英國 Dogwoof 影視公司將在 4 月 10 日通過點播平臺對其進行正式發佈。2017 年曾執導過安特衛普六君子之一 Dries Van Noten 紀錄片的導演 Reiner Holzemer 再度披掛上陣,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直觀的呈現 Martin Margiela 的偉大生涯。

《Martin Margiela: In His Own Words》官方預告片 | Via YouTube @ Dogwoof

一部設計師本人親自參與創作,並以自述形式講解作品的 Margiela 紀錄片,足可稱得上前所未有。而當我們再一次的聊起他,聊起這位略帶神秘色彩,卻又在某種意義上被奉為神祇的比利時設計師,那些仍然歷歷在目的時代記憶,那些或已久遠的斑駁影像,再一次的襲上心頭,仿若裹挾著滔天巨浪的聲勢,衝擊著人們百轉千回的情緒。《Martin Margiela: In His Own Words》 紀錄片及其誕生始末,將引領我們進入到一個嶄新的世界,一個真實的,無他者的 Margiela 世界。


MARGIELA / GALLIERA,1989-2009

此次紀錄片的內容,可以看作是 2018 年 PALAIS GALLIERA 博物館《MARGIELA / GALLIERA,1989-2009》展覽的影視化延續,時間線從 1989 春夏系列品牌的首秀至 2009 春夏系列 Margiela 的告別。二十年跨度,四十一季秀場,上百件服飾,巴黎的這場展覽以堪稱恢弘的體量,近乎完整性的回顧了 Margiela 的創作生涯。在目前還無法看到紀錄片的全貌前,《MARGIELA / GALLIERA,1989-2009》可以成為其中牽引的線索,幫助我們勾連起那一段段令人神往的過去。

我們從未離 Martin Margiela 如此之近

《MARGIELA / GALLIERA,1989-2009》| Via Sortiraparis

時間轉回到 2016 年,時任博物館策展人的 Olivier Saillard 向即將接手的 Alexandre Samson 透露想舉辦一場有關當代設計師的展覽,後者不假思索的說出了 Martin Margiela 的名字。其實早在 Margiela 第二個系列後,這間巴黎時尚博物館即開始持續購入他的作品,到 2016 年時已擁有了 400 餘件。如此這般,兩人一拍即合,一場關於 Martin Margiela 的生涯回顧展覽被正式提上了日程。

我們從未離 Martin Margiela 如此之近

我們從未離 Martin Margiela 如此之近

我們從未離 Martin Margiela 如此之近

我們從未離 Martin Margiela 如此之近

我們從未離 Martin Margiela 如此之近

我們從未離 Martin Margiela 如此之近

我們從未離 Martin Margiela 如此之近

我們從未離 Martin Margiela 如此之近

Via Material Magazine


作為此次展覽策展人的 Alexandre Samson 在之後回憶道,他當時並不確定 Margiela 本人是否會同意加入。在發出的邀約中,Samson 較為詳細地闡述了展覽的主題意向,並邀請 Margiela 擔任藝術總監。用 Samson 自己的話說,Margiela 的回覆令他感到驚訝,「好的,我會做」,一如往常的少言寡語,卻意外給出了肯定的答案。


從 2016 年開始著手準備到 2018 年正式對外亮相,整整兩年的時間,博物館從海量的收藏入手,逐步深入到陳列方式、建築風格、裝置藝術等多個方面,而 Margiela 則向 Samson 親自解釋了他所有的系列、服飾及其靈感。「他花了不可思議的時間分享一切」,當我讀到 Samson 在 18 年一次採訪中說出的這句話時,突然覺得被無數光環加持的 Margiela 真是一個可愛的人。在二十年的設計生涯裡,所有圍繞他個人層面的事宜,神秘感自始至終都是一大標籤。而在宣佈引退後,這層神秘著實又加重了幾分。然而只要迴歸到設計層面,Margiela 仍然像是一位虔誠的新人,向來嚴肅和沉默的他會毫無倦怠地闡釋自己多年前的所思所想,一股專注感中流露出的可愛,在不苟言笑的 Margiela 身上卻體現得恰如其分。


我們從未離 Martin Margiela 如此之近

Via Even Magazine


我們從未離 Martin Margiela 如此之近

我們從未離 Martin Margiela 如此之近

Maison Martin Margiela 1999 秋冬羽絨被(左)/ 1992 春夏舊圍巾彩繪服 | Via Marina Faust for Spike Art


我們從未離 Martin Margiela 如此之近

我們從未離 Martin Margiela 如此之近

Maison Martin Margiela 2000 春夏 Oversize Collectin 1(左)/ 1989 秋冬陶瓷片與鐵絲制馬甲 | Via Marin


我們從未離 Martin Margiela 如此之近

我們從未離 Martin Margiela 如此之近

Maison Martin Margiela 1991 年 塗鴉 Tabi(左)/ 1989 秋冬毛衣 | Via Marina Faust for Spike Art Magaz


也正是在此次展覽的籌備期間,德國導演 Reiner Holzemer 萌生了拍攝 Margiela 紀錄片的想法。2017 年,他於比利時安特衛普參觀了《Margiela,les années Hermès》的展覽,這裡陳列著設計師 1997 至 2003 年之間擔任 Hermès 創意總監時的作品。而當 Reiner 讀到 Margiela 曾說過的那句「我想要大家看到設計會想起我的名字,而不是我的臉」時,他開始理解了品牌秀場上模特蒙臉的做法,並對進一步瞭解 Margiela 本尊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身邊的很多人卻在這時給導演潑了冷水,「做夢吧,因為你永遠沒有機會見到他或跟他說話」,可見 Margiela 的神秘人設有多麼的根深蒂固。


我們從未離 Martin Margiela 如此之近

我們從未離 Martin Margiela 如此之近

我們從未離 Martin Margiela 如此之近

我們從未離 Martin Margiela 如此之近

我們從未離 Martin Margiela 如此之近

我們從未離 Martin Margiela 如此之近

《Margiela,les années Hermès》2017 | Via Luc Boegly for Agnès Dahan Studio


但導演還是決定去試試運氣,他與合作伙伴 Aminata Sambe 聯繫到了幾位與 Margiela 頗有交集的人,他們首先找到了促成 2018 年巴黎展覽的 Olivier Saillad,他將導演的聯繫方式給到了設計師,但始終沒有得到任何的回應。其後,一位 Margiela 生涯早期的模特在看過 Dries Van Noten 紀錄片後,被其中散發的敏感與細膩所打動,於是她寫信給 Margiela 引薦了導演。而除卻這些因素外,Reiner 認為運氣在其中佔到了很大的比重。Margiela 在與 Reiner 見面前,一直認為導演是要拍一部有關巴黎展覽的電影,在離開品牌 10 年之後,他希望在現場陳列出的一百餘件作品也能夠以影像的方式留存,這是 Margiela 同意面談的最大原因。2018 年 1 月,Reiner 與設計師首次碰面,Margiela 詢問他是否拍過有關於展覽的電影,而導演則直截了當表明了意願,「我想做的更多是關於您個人的紀錄片」。


我們從未離 Martin Margiela 如此之近

Dries Van Noten 紀錄片《DRIES》| Via IMDb


我們從未離 Martin Margiela 如此之近

導演 Reiner Holzemer | Via The Face


就這樣,在還算順利的前提下,Margiela 同意加入,緊隨而來的問題是,如何在有限的條件下(不能拍攝臉部),體現出設計師本人在紀錄片中的參與感。在這部時長為 90 分鐘的作品裡,Margiela 全程以自述的方式講解著他手中一件件作品的誕生由來,而敲定這一形式卻著實有著不小的波折。


起初,Margiela 並不希望以自述的形式進行,在這樣的狀態下他甚至講不出任何東西,因為他不喜歡自己的聲音。導演組花了一些時間來說服他,Reiner 與 Margiela 商議,如果最終呈現的效果不是設計師想要的,他會找到另一種選擇。「我希望他感覺到舒適」,Reiner Holzemer 曾如此表露過。在他之前,有不少的導演想要完成一部關於 Martin Margiela 個人的紀錄片,但悉數無疾而終。去年 11 月,倫敦 The Face 雜誌在專訪中詢問 Reiner 是如何做到這件事的,導演回答道:「我們應該去問問 Martin 為什麼要做這件事。」


我們從未離 Martin Margiela 如此之近

我們從未離 Martin Margiela 如此之近

我們從未離 Martin Margiela 如此之近

Via The New York Times


不得不說,Reiner Holzemer 和 Martin Margiela 都是幸運的,二者就像在一個適宜的契機下恰巧遇到了彼此,併合力填補了當代時裝編年史中的一處巨大空白。Margiela 嘗試性地為公眾提供了一個瞭解他的入口,好似籠罩多時的層層迷霧下那射入的一縷光線,而這一切在 Reiner 絲絲入扣的細膩中變得愈發清晰明朗。1 月那次會面後的第四天,兩人進入到 PALAIS GALLIERA 博物館的地下一層開始拍攝,大多數的時間裡,這裡除了 Margiela 與 Reiner 兩人,只有設計師選中的服飾以及攝影器材。異常靜謐的環境,對 Margiela 來說至關重要,也正是在這片地下空間,世界得以跟隨著他的敘述,緩緩步入到 Martin Margiela 未曾表露過的內心世界。


2018 年 3 月 3 日,《MARGIELA / GALLIERA,1989-2009》展覽於巴黎十六區的 PALAIS GALLIERA 博物館揭開面紗,Margiela 從展出的 110 件作品(也有資料顯示 130 件)裡,親自挑選出 90 件,並最終將這一數字確定為 70,呈現於紀錄片的解讀中。1989 秋冬紅酒軟木塞做成的配飾,1994 秋冬芭比娃娃系列,1997 春夏/秋冬 Stockman 系列……直至 2009 春夏的最後一舞。


我們好像從未離他如此之近。


我們從未離 Martin Margiela 如此之近

Via Barbie and Ken for Pinterest


我們從未離 Martin Margiela 如此之近

我們從未離 Martin Margiela 如此之近

我們從未離 Martin Margiela 如此之近

我們從未離 Martin Margiela 如此之近

我們從未離 Martin Margiela 如此之近

我們從未離 Martin Margiela 如此之近

1994 秋冬芭比娃娃系列 | Via AG Nauta couture


我們從未離 Martin Margiela 如此之近

我們從未離 Martin Margiela 如此之近

1997 春夏系列 | Via Condé Nast Archive


我們從未離 Martin Margiela 如此之近

我們從未離 Martin Margiela 如此之近

1997 秋冬系列 | Via One of a Kind Archive


He won’t work as a fashion designer anymore in his life—probably


去年 11 月 8 日紀錄片的首映禮上,Margiela 與導演簡短的一問一答使業界重新燃起了一絲希望,在時裝層面仍未訴盡所想的 Margiela 真的有可能迴歸嗎?而這一答案在首映結束之後似乎就已破滅,導演在接受媒體訪問時透露,Margiela 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再從事時裝設計了。即使如此,人們在聽到那句否定的回答時仍然會淡然一笑,包裹著未知的欣喜與已知的遺憾。Martin Margiela 並沒有將他的思想傾囊相授以世界,但遺憾的是,我們可能再也無法見到了。


我們從未離 Martin Margiela 如此之近

Via The Face


這世上最叫人失望的歡喜,是空歡喜。然而十全十美本就不是人生的常態,完滿有時只存在於美好的臆想中,那些未曾填補的遺憾,也許正是人們不斷懷念、不斷提及他的理由吧。


遠離時裝設計的 Margiela 如今投身到了繪畫和雕塑的創作中,沒有季度性的壓力,沒有外界的紛擾。他會通過雜誌、書籍以及網絡瞭解些許行業的現狀,對設計師用來致敬他的所有作品感到生氣,而同時也對年輕一代的設計師有著樂觀的看法。在充斥著商業氣息的環境中,新一代的視角與選擇給予了 Margiela 積極的感覺。當然,他並沒有提及任何具體的名字。


2019 年 ANDAM 大獎三十週年之際,設計師接受了創始人 Nathalie Dufour 的邀請,成為了評委會的一員,而他則是 ANDAM 首屆的優勝設計師。總的來說,遠離時裝十餘年的 Margiela 並沒有完全銷聲匿跡,我們還是會時不時聽到他的消息,或是作為賽事的評委給予意見,或是作為紀錄片的主角娓娓道來。而在另一層面,他的思想與觀念藉助著後人之手於當代隱秘流轉,如同籠罩在 Margiela 周身的層層迷霧,時至今日仍未見消散,但我們已經不確定這究竟是喜是悲了。


我們從未離 Martin Margiela 如此之近

Via Mille World


我們從未離 Martin Margiela 如此之近


我們從未離 Martin Margiela 如此之近

Via Mask Magazine


在《Martin Margiela: In His Own Words》紀錄片 70 件作品的自述之外,Margiela 意外地分享了自己童年時期的往事,他與家人的聯繫,以及他選擇以神秘示人的理由。很多年以來,有不少的聲音認為這背後可能是一種獨特的營銷策略,而在紀錄片中,Margiela 會親自闡述其中真正的想法。這是一個意料之外的驚喜,90 分鐘的時間裡,或許你對 Martin Margiela 會有著全然不同的認識,在那之後,你也可以返回到這篇專題,和我們聊聊你的看法。


二十年的創作生涯,這位生著一張方臉,高額頭,寬下巴,神情肅穆的比利時設計師,猶如位列仙班一樣受到後人的頂禮膜拜,解構、先鋒等諸如此類的標籤在無數次的引用後顯得陳詞濫調。比起上述的定義,我更願意將 Margiela 稱為純粹的時裝設計師,不為打破什麼,不為創造什麼,更不為影響什麼,一切只關乎於設計二字;比起秀場的演繹,Margiela 更願意將服飾放置在假人模特上,靜靜地展示。那些用剪刀、膠帶、破布乃至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平凡之物打造的系列,使包括你我在內的普通人理解了究竟何為設計。


他不需要被定義,他也無法被定義。


我們從未離 Martin Margiela 如此之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