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重啟 未來可期

□本報記者 郝天韻

生活重启 未来可期
生活重启 未来可期
生活重启 未来可期

經過艱苦努力,我國的疫情防控形勢發生積極向好變化,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果。這時伴隨著如約而至的春暖花開,人們也不禁問,“當生活重啟,你最想做什麼?”這道出了人們期待疫情早點過去,想要重新擁抱生活的美好期盼。

或許可以說,這次疫情給普通民眾上了一堂深刻的“生命公開課”,它讓我們更加懂得敬畏自然、珍惜生命、感恩生活。閱讀讓我們收穫溫暖前行的力量,告訴我們:2020年依舊春花爛漫,美好的生活更加值得珍惜和擁抱。

由內而外 抒發生命熱忱

很多時候,人們很多複雜的情感都會被一個細小的情節所觸動,就像鄉愁偶然間在一碗簡單的細面中被拾起。《味蕾深處是故鄉》(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就是一次關於深度味覺記憶的嘗試。書中描繪的獨特味覺,雖然無形無色,但深深紮根在每位作者的記憶深處,這樣的味覺記憶輕易難以觸發,而一旦被激活,便會引發無盡的感嘆和對往日深深地眷戀。

“味覺是最深的記憶之一,無可描述卻又不斷湧現,這本書抓住了情感與記憶的核心。”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文學出版中心主任、《味蕾深處是故鄉》責編李黎告訴《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這本書可以讓讀者看到一份相對平凡和民間的美食清單,讓每個人都可以在不順心的日子裡想著吃好一點,讓讀者看到別人的成長故事和美食往事。“許多讀者都能在其中看到自己的過往生活,從而有著強烈共鳴。”

希望未來更加美好,這也是一種普遍真情實感。“這本書中文章的彙集,呈現出一種對物質相對匱乏時代的集體回憶,這種回憶充滿了溫情和細節,並且全都指向了未來更好的生活。很多讀者在看這本書時都會不自覺地開始回憶乃至書寫自己的美食往事,這也是真情實感的魅力所在。”李黎說。

《永遠的小春日和之人生無悔》(東方出版社)來自真實生活,同樣具有真情實感的魅力。該書講述了丈夫去世後,89歲的津端英子開始自己一個人生活,在與丈夫共同勞作的田地裡,積極調整心態,努力生活,用自己的力量開啟生活的新篇章。

曾經,這對日本老夫婦加起來180歲的豐盈人生,讓人們不再懼怕衰老與死亡。如今,老夫婦中的那位修一先生已經先走了,留下英子,她依然將人生之路獨行下去。面對即將到來的生命盡頭,心平氣和,英子小小身軀中蘊藏的生命能量,溫暖如春天的笑容,永遠激勵著人們。2018年,英子女士也走了,留下了這本《永遠的小春日和之人生無悔》,這是小春日和的最終篇章,其中記錄了英子女士生命最後的故事。

“因為艱難,所以希望艱難的現狀快些過去;因為相信以後會更好,所以人們會對眼前的事物和情感特別珍惜。”正如李黎所言,疫情期間,太多人感受到了生命強大又脆弱的雙重性,感受到了日常生活綿綿無期卻又可能被按下暫停鍵的兩面性,“相信每個人在這時都會感受到親情的可貴和一切安好的幸福感”。

向美向善 由衷敬畏自然

經歷一場疫情,人的心情和生活多少都會發生變化。四月芳菲,春暖花開的時節,我們再一次和大自然的花花草草相遇,心情也隨之慢慢好起來。我們在享受大自然恩賜的同時,也相信植物的治癒力量足夠強大。

《蒔花志:周瘦鵑花卉美文集》(浙江文藝出版社)一書,通過記錄周瘦鵑先生養花的心得經歷,抒發對花的讚美和對美的欣賞,以及對生命的感悟。相比於作家這個名頭,作者周瘦鵑先生更願意別人稱他為“種花人”。

“他之所以撰寫了那麼多篇關於花木和園藝的文章,一來是因為他有豐富的花木知識、多年的園藝經驗,以及深厚的學養;二來因為他是一名真正熱愛生活的長者,他想讓這份對於花木的熱情感染更多的讀者。”該書責編周海鳴談道,疫情期間,人們宅在家裡,其實除了看電視、玩電腦等娛樂活動外,也不妨種花、養草、讀書,“因為熱愛花草的人都是誠摯熱愛生活的人,對世間萬物多抱有一分希望,在疫情這樣的災難面前就多一分樂觀和堅強”。

在《逛動物園是件正經事》(商務印書館)中,我們同樣感受到的是對自然的親近與敬畏。對於作者花蝕來說,從小就很喜歡動物園的他,大學畢業開始工作後,就想把全中國的動物園逛一遍,看看各地的動物園有什麼特色。2018年,他成為一個自由工作者之後,便實現了這個夢想,隨後就有了《逛動物園是件正經事》這本書。

花蝕告訴記者,他想向讀者介紹逛動物園的方法,讓人們瞭解如何能在動物園當中獲得更多的信息,“我也希望我的行動和我的書,能夠喚起大家對動物園和自然的關注,集聚保護自然的力量。”花蝕說。

該書責編雒華告訴記者,《逛動物園是件正經事》不是一本走遍全中國的動物園旅遊指南,書中沒有具體的路線、購票、攻略,它像一個經驗豐富、耐心細緻的嚮導,手把手地分享他眼中的動物和動物園,為它們的健康生活保駕護航。比如,他在書中向讀者分享怎樣觀察動物的自然行為,有技巧更有思考。“在我看來,能夠吸引讀者的背後,最重要的原因是來自熱愛,當對動物和動物園的關注,對花蝕來說,不僅僅是興趣,而是全情投入的熱愛,因此,他便能克服許多我們在書本前看不到的困難,也能保持長久的熱情和關注的力量。”

懷揣希望 生活繼續前行

在這個不同尋常的春天,品味過往,懷揣希冀,加上些許勇氣,人們都需要重新擁抱美好生活。誠如作家林清玄所言,在歲月,我們走過了許多春夏秋冬;在人生,我們走過了許多冷暖炎涼。我總相信,在更深更廣處,我們一定要維持著美好的心、欣賞的心,就像是春天想到百合、秋天想到芒花,永遠保持著預約的希望。

《歲月的平仄》(天津古籍出版社)一書收錄了梁實秋、汪曾祺、朱光潛、朱自清、林徽因、蕭紅、徐志摩等知名作家的經典散文作品,讓讀者體味那些淹沒於時光中的故事,從他們的字裡行間閱世間百態,品百味人生,在歲月的平仄中,體味時光的冷暖與厚重。

同樣,《人間值得:十四位大先生的人生解答書》(東方出版中心)通過描摹那些逐漸逝去的文化名人,從細微處窺探品格,思索過往時代。百年前的他們和今天的年輕人是否有著同樣的迷茫,閱讀他們的人生是否會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這些都成本書出版的初衷。該書責編唐宇君說,他們對選擇的執著,對愛情、時間、金錢、名譽的理解,以及毫無保留地詮釋人的一生應當怎樣度過……這些人生態度和價值觀都可以成為如今年輕人的榜樣。

“這是一本可愛的小書並且裡面的先生都有少年感。”唐宇君告訴記者,無論是“一生與詩詞戀愛”的葉嘉瑩,“非議背後依然故我”的楊振寧,“有生之年,誓不掛筆”的來新夏,還是坦言“再過50年才能出一個我這樣水準的社會學家”的費孝通……他們不老的是可愛的靈魂,“14種不刻意的人生,總會在某個瞬間戳到人們內心深處”。然而編寫這本書,沒有預料到在這樣一個如此特殊的時期。“我們不斷和自己對話,時間也在撫平波瀾。”

尋找靈魂深處的平靜。淡定從容,心靜如水,這是人生的一種至高境界。特別是在疫情期間,很多人都不得不與自己獨處、對話時,周國平的《當你學會獨處》(浙江人民出版社)就被賦予了特別的意義——它是一部與自我和解的心靈之書,教年輕人學會面對獨處的時光,學會享受孤獨。周國平受訪時表示,獨處不是與世隔絕,而是為自己保留一個開闊的空間,一種內在的從容,在可支配的時間裡,不斷靠近理想中的自我。獨處是靈魂生長的必要空間,在獨處時,我們從他人和喧囂中抽身出來,回到了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