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鐘譭棄,瓦釜雷鳴-大鐘寺的鐘-靜休

黃鐘譭棄,瓦釜雷鳴-大鐘寺的鐘-靜休

《大鐘寺—鍾》靜休


黃鐘譭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吁嗟默默兮,誰知吾之廉貞!——屈原



上篇文章介紹了以鍾聞名的大鐘寺,“鐘王”永樂大鐘歷史悠久,只因國內外的名鍾非常多,文中卻也只是一帶而過,無法一一提及。但作為單獨的一家鍾博物館,有必要單獨用一篇文章放大和解讀鐘的歷史及文化。


歷史上,古鐘具有獨特的地位和作用,它的歷史甚至比文字的歷史更古老。隨著人們對音階與音律的認識漸趨完善,商周時期出現了青銅製作的編鐘、甬鍾、鐃等演奏樂器。“鐘鳴鼎食”,日益成為貴族統治者權勢地位的標誌。更有古鐘身體的紋案,鑄造藝術更是橫跨千古的文化。


黃鐘譭棄,瓦釜雷鳴-大鐘寺的鐘-靜休

《永樂“鍾”王》-靜休·楊耀強



一般從功能上來說,中國古鐘主要有四類:用於禮樂的樂鍾,如曾侯乙編鐘;為炫耀宮廷威嚴用的朝鐘,如乾隆鍾;用於報時的更鐘,如北京鐘樓大鐘;宗教用的佛事鍾,即佛教用的佛鐘和道教用的道鍾,如中國最大的佛鐘永樂大鐘。


黃鐘譭棄,瓦釜雷鳴-大鐘寺的鐘-靜休


黃鐘譭棄,瓦釜雷鳴-大鐘寺的鐘-靜休


黃鐘譭棄,瓦釜雷鳴-大鐘寺的鐘-靜休


黃鐘譭棄,瓦釜雷鳴-大鐘寺的鐘-靜休


黃鐘譭棄,瓦釜雷鳴-大鐘寺的鐘-靜休


黃鐘譭棄,瓦釜雷鳴-大鐘寺的鐘-靜休


通過大鐘寺的工作人員介紹,寺內的大鐘每一個都有著非常豐富的歷史,經常會有很多研究古鐘文化的人會到此進行研究。


在古代,制禮作樂是治國安邦的大事。懸掛編鐘,要嚴格按照禮樂制度規定的名位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和士都有嚴格區別。戰國詩人屈原的千古名句“黃鐘譭棄,瓦釜雷鳴,饞人高張,賢士無名”已經能夠說明古鐘成為人們心中崇高、公正、賢明的象徵。


黃鐘譭棄,瓦釜雷鳴-大鐘寺的鐘-靜休


黃鐘譭棄,瓦釜雷鳴-大鐘寺的鐘-靜休


黃鐘譭棄,瓦釜雷鳴-大鐘寺的鐘-靜休


黃鐘譭棄,瓦釜雷鳴-大鐘寺的鐘-靜休


黃鐘譭棄,瓦釜雷鳴-大鐘寺的鐘-靜休


黃鐘譭棄,瓦釜雷鳴-大鐘寺的鐘-靜休


黃鐘譭棄,瓦釜雷鳴-大鐘寺的鐘-靜休


黃鐘譭棄,瓦釜雷鳴-大鐘寺的鐘-靜休


到了秦朝,出現了象徵中央集權的巨型銅鐘——朝鐘。隨著印度佛教漸次傳入中國,中國的佛教僧人又創造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法器——佛鐘。


以後歷代都競相鑄造各種朝鐘、佛鐘、道鍾、樂鍾。如今我們在古寺古剎之中能常看到各種古鐘。而且現場我們也會看到很多,佛道相結合的古鐘,佛道印記非常明顯,而且佛道結合的現象也十分的普遍。


黃鐘譭棄,瓦釜雷鳴-大鐘寺的鐘-靜休


黃鐘譭棄,瓦釜雷鳴-大鐘寺的鐘-靜休


黃鐘譭棄,瓦釜雷鳴-大鐘寺的鐘-靜休


黃鐘譭棄,瓦釜雷鳴-大鐘寺的鐘-靜休


黃鐘譭棄,瓦釜雷鳴-大鐘寺的鐘-靜休


黃鐘譭棄,瓦釜雷鳴-大鐘寺的鐘-靜休


黃鐘譭棄,瓦釜雷鳴-大鐘寺的鐘-靜休


黃鐘譭棄,瓦釜雷鳴-大鐘寺的鐘-靜休


黃鐘譭棄,瓦釜雷鳴-大鐘寺的鐘-靜休


黃鐘譭棄,瓦釜雷鳴-大鐘寺的鐘-靜休


黃鐘譭棄,瓦釜雷鳴-大鐘寺的鐘-靜休


黃鐘譭棄,瓦釜雷鳴-大鐘寺的鐘-靜休


黃鐘譭棄,瓦釜雷鳴-大鐘寺的鐘-靜休


由於懸掛編鐘,要嚴格按照禮樂制度,更多時候的古鐘更牽涉皇權,高官,所以看了很多的古鐘後會發現,很多古鐘的表面的很多文字圖案等被磨平。據工作人員介紹,這是古時皇權更替,舊朝被新朝替代,所做出的改變,更有與歷史上的文字獄頗有相關~


黃鐘譭棄,瓦釜雷鳴-大鐘寺的鐘-靜休


黃鐘譭棄,瓦釜雷鳴-大鐘寺的鐘-靜休


黃鐘譭棄,瓦釜雷鳴-大鐘寺的鐘-靜休


黃鐘譭棄,瓦釜雷鳴-大鐘寺的鐘-靜休


黃鐘譭棄,瓦釜雷鳴-大鐘寺的鐘-靜休


黃鐘譭棄,瓦釜雷鳴-大鐘寺的鐘-靜休


黃鐘譭棄,瓦釜雷鳴-大鐘寺的鐘-靜休


黃鐘譭棄,瓦釜雷鳴-大鐘寺的鐘-靜休


黃鐘譭棄,瓦釜雷鳴-大鐘寺的鐘-靜休


黃鐘譭棄,瓦釜雷鳴-大鐘寺的鐘-靜休


黃鐘譭棄,瓦釜雷鳴-大鐘寺的鐘-靜休


黃鐘譭棄,瓦釜雷鳴-大鐘寺的鐘-靜休


黃鐘譭棄,瓦釜雷鳴-大鐘寺的鐘-靜休


黃鐘譭棄,瓦釜雷鳴-大鐘寺的鐘-靜休


黃鐘譭棄,瓦釜雷鳴-大鐘寺的鐘-靜休


黃鐘譭棄,瓦釜雷鳴-大鐘寺的鐘-靜休


黃鐘譭棄,瓦釜雷鳴-大鐘寺的鐘-靜休


大鐘寺


大鐘寺原名覺生寺。位於海淀區北三環路聯想橋北側,建於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大鐘寺本為皇家佛教寺廟,於1985年闢為古鐘博物館,館內展示中、外古代鍾鈴共400多件。大鐘寺在1996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正式成為受國家保護的古蹟。


覺生寺最初為皇家佛教寺廟,到乾隆八年(1743年),乾隆帝將位於萬壽寺的永樂大鐘移到覺生寺,故覺生寺又被俗稱為“大鐘寺”。乾隆帝在位期間,曾多次親赴覺生寺祈雨,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更下令闢覺生寺為祈雨場所之一,此後祈雨活動一至持續至清末。

※版權聲明,以上圖片著作權歸靜休人文視覺工作室所有,任何組織或個人要使用圖片請與靜休人文視覺工作室聯繫。未經授權,任何刊登、發佈、轉載、複製、翻拍、印刷等方式使用本推文作品均屬侵權行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