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諸神黃昏

金融科技,諸神黃昏

本文由微信公眾號蘇寧金融研究院(ID:SIF-2015)原創,作者為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孫揚、杜娟,首圖來自壹圖網。

誰的黃昏,誰的新世界?

2019年末,銀行業總資產達290萬億。2019年第三方支付交易額已經突破220萬億,移動支付行業憑藉強大的金融科技實力確立了自己的市場地位。與此同時,產業鏈巨頭全面佈局小貸、保理、融資租賃、財富管理等金融業態,成為掌控金融場景的新金融代表。

疫情改變了全球經濟的走向,也按下了金融市場格局重新平衡的加速鍵。金融科技落後的銀行,市場被對手降維打擊,資產質量加速惡化;金融科技優勢強大的銀行,強勢攻佔弱者的場景,擴大市場份額。

諸神黃昏中,舊神凋零,新神崛起。

金融科技能否拯救諸神的黃昏?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時代不等任何人,金融科技永久地改變了市場格局。根據清華大學數據,中國消費金融市場規模從2010年1月到2018年10月扶搖直上,從6498億元增長到84537億元,佔中國境內貸款比重提升了4倍。8年期間,數據風控金融科技迅猛發展,推動了百度有錢花、蘇寧金融任性貸、螞蟻借唄等全線上消費金融產品迅速崛起,攻城略地。而與此同時,銀行業也開始了消費貸款產品創新,比如招行閃電貸等,但是創新的速度還是比較慢的。

消費金融市場扶搖直上8萬億,近幾年銀行業增長卻明顯進入平臺期。從2010年到2017年,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從94萬億增長到252萬億。然而,從2017年到2019年,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只增長了23萬億。這一方面是因為銀行金融機構數量增加非常明顯,另一方面是銀行自身缺乏結構性轉型升級,缺乏對於金融科技的應用。

銀行APP線上生態面臨嚴峻挑戰。老百姓可以通過很多非銀行APP辦理支付、轉賬、充話費、購物、理財、炒股等業務。2020年Q1期間,幾大銀行機構的APP日活暴降60%。銀行業資產質量也亟需提升,某傳統大行的個人貸款部分99.5%都是住房貸款,手機銀行APP日活比例不足5%,這樣的業務結構一方面對於息差收入貢獻十分的低,另一方面讓零售金融缺乏活力。

圍繞產業鏈的場景金融巨頭崛起,讓銀行機構越來越沉淪。銀行自甘於淪為場景金融後端的資金方,離客戶和生態越來越遠,習慣做便宜生意、舒適生意。但是也有一些不甘沉淪的銀行,迫切希望通過金融科技的轉型,增強自身面向市場的活力,直接掌控場景,打破業績增長的瓶頸。

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各家銀行金融科技轉型的成效不一。在本次分析銀行中,金融科技投入佔比營收前兩名的是招商銀行和微眾銀行,這兩家銀行的零售利潤佔比分別排名第一、第二。微眾銀行不良貸款率最低、招商銀行其次。這是一個非常理想的財務結構。光大銀行金融科技和零售結合還有提升空間。光大在創下5年最大淨利潤增幅的情況下,零售利潤佔比為15.7%,零售對利潤貢獻度較低。光大銀行,金融科技投入佔比營收已經是較高的了,但是因為金融科技聚焦到零售業務上還不足,缺乏可以帶來利潤的零售產品,導致零售利潤佔比還有提升的空間。

金融科技,諸神黃昏

優等生微眾銀行通過“ABCD”金融科技戰略實現非常驚人的非息差收入佔比,高達44%。建設銀行、工商銀行all in 金融科技,為了打開新的生態。工商銀行的ECOS 1.0戰略對內推動科技和金融業務深層次融合,對外強攻公共事業服務、社保、醫保等互聯網+政務市場。建設銀行的TOP+戰略,基於科技打造開放銀行和17個社會化數字政務平臺。交通銀行還處於內部IT轉型和金融科技人才建設的初級階段。

金融科技轉型到底該如何做?招聘很多高端金融科技人才?還是投入很多前沿金融科技技術的研究?請看下文分析。

以金融科技之名,行零售轉型之實

銀行近幾年的金融科技攻略,都是為了實現金融業務和活躍場景的有效綁定、實現批量化獲客、提升零售利潤佔比。銀行利用金融科技打造匹配零售轉型的組織架構、IT體系和產品體系。

但是因為底子不同,不同銀行的金融科技戰略處於不同階段,有的打造產品,有的開始內部數字化,有的開始外部生態拓展。

1、重慶農商行成立金融科技中心,一年創新5個零售產品,以線上促線下。

重慶農商行在縣域的線下客戶生態十分強大,存款、個人貸款主要來自縣域,所以他們急需開發新的線上零售產品,開發線下客戶的新價值。

重慶農商行於2019年設立了金融科技中心,重點打造線上線下融合、面向場景的創新產品。另外,為了形成創新合力,中心設置產品部落、圍繞重點產品配置研發和產品資源。

金融科技中心的成立,對於重慶農商行產品創新效果特別明顯。2019年一年時間,重慶農商行就推出了“渝快貸”“票快貼”“房快貸”“保e貸”“拼拼存”等零售產品。渝快貸在2019年餘額增長890%,增長非常迅猛。2019年,重慶農商行零售業務營業利潤達52.96億元,同比增加3.14億元,在重慶農商行營業利潤中佔比43.34%。

另外,重慶農商行的金融科技中心人才建設方向是複合型的,中心員工既能外出談大平臺業務、又能玩數據、又懂科技開發,戰鬥力非常強。

金融科技,諸神黃昏

2、工行深化ECOS1.0金融科技戰略,G端重量級產品頻出。

工商銀行2019年金融科技投入163.74億元,佔營業收入的1.91%。工行全行金融科技人員數量達到3.48萬人,佔全行員工的7.8%。2019年,工行不良貸款率1.43%,比2018年的1.52%有所下降。工行在產品和組織架構方面都有大動作。

工行發佈了智慧銀行生態系統(ECOS1.0)戰略,促進科技與金融的深度融合,通過開放平臺API和金融生態雲,將1000多項金融服務開放給合作伙伴。

在C端產品方面,工行的“三融一活”APP ( 融 e 行、融 e 聯、融 e 購及工銀e生活 )月活突破1億。

在G端產品方面,工行有工銀e政務,是針對政府部門推出的數字政務平臺,可以用來辦理各類資金支付和收繳、公務卡還款、資金保值增值、賬戶和信息管控等業務。該平臺還支持單位內部日常管理中黨建、物業、食堂、停車等非金融服務需求。工銀科技還與雄安新區合作建設了雄安數字金融實驗室,開發了“雄安徵遷安置管理系統”、“權益登記區塊鏈平臺”等系統。

在組織架構方面,工行設立了工銀科技和金融科技研究院。工銀科技,對外提供系統研發、託管和運營支持服務,提供金融類業務系統、技術創新平臺等產品。數字政務是工行未來金融科技輸出的業務重點。工行金融科技研究院,重點做金融科技領域戰略規劃佈局和創新應用,下轄涵蓋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分佈式、5G、物聯網、信息安全8大金融科技創新實驗室。

金融科技,諸神黃昏

3、建設銀行TOP+戰略打造CCB Store,建信金科攪動金融科技市場風雲。

建行TOP+金融科技戰略也很有新意。T(Technology)代表科技驅動金融創新;O(Open)代表建行技術和數據能力向社會開放,打造建設銀行應用商店(CCB Store);P(Platform)代表平臺生態;“+”代表“鼓勵創新、包容創新”的機制和文化。

2019年末,建設銀行科技類人員數量為10178人,佔集團人數的2.75%;2019年,建設銀行金融科技投入為176.33億元,佔營業收入的2.50%。建行2019年加速推進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5G等金融科技基礎平臺建設。建行還在2018年成立了全資金融科技子公司-建信金科,建信金科80%資源服務於內部的金融科技創新,20%資源投入到對外金融科技輸出。

建行零售利潤佔比達45.5%。建行小微快貸是建行用金融科技打造的線上零售貸款明星產品,2年做到了200萬戶700億投放規模。小微快貸是場景化產品,已經和福特汽車、東風標緻汽車、一貓汽車網、“搶工長”裝修平臺、中國聯通“沃易購”平臺等多個外部機構合作構建快貸消費場景。

建信金科的金融科技外拓和建行協同得非常緊密。建設銀行各省分行行長、總行同業業務中心,都積極地為建信金科引薦客戶。建行的同業業務合作平臺有400多個簽約的金融機構,建行通過這個平臺將金融科技產品對外進行輸出,比如給國家開發銀行、國家進出口銀行整體輸出核心系統解決方案項目。

因為金科產品還不完善,建信金科同同盾、匯法、數美等合作伙伴共同開拓市場。雲南省數字政務項目是建信金科金融科技輸出的經典之戰,建信金科為雲南開發了“一部手機辦事通APP”,幫助建設銀行雲南省分行升級了全省的319個網點的STM以及觸達農村客戶的“裕農通”,讓STM和裕農通都具備了雲南數字政務服務功能。

在金融科技產品端,建信金科還打造了管理者駕駛艙、反欺詐預測分析平臺、人工智能(OCR和智能糾錯)審單、安心養老物聯網ERP平臺、財經事件分析等產品,在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裡面,產品化能力居於前列。

金融科技,諸神黃昏

4、聚焦IT和數據治理架構轉型,交行金融科技以數字化轉型為主,還未具備爆款場景產品。

交行在2019年報裡面首次提到了APP經營策略。2019年其個人手機銀行APP 和“買單吧”兩大APP月度活躍客戶近4800萬戶。同期交行信息科技投入增長了22.94%,信息科技投入50億元,佔營業收入比例為2.57%。但是,交行還未形成屬於自己的爆款產品以及明顯的差異化特色。

交通銀行在年報中已經明確,要將金融科技從支撐發展變為引領發展。IT架構轉型、IT管理架構優化、數據治理提升是交行金融科技戰略的三大重點。金融科技投入佔比營業支出要提升約10%,金融科技人才佔比也要從約5%提至10%以上。

2020年1月16日,交銀金科成立,主營業務包括信息科技、軟件等科技領域內的技術開發、諮詢、服務、轉讓,以及接受金融機構委託從事金融信息技術外包等。從目前的信息來看,交銀金科還是以支撐交行內部數字化、智慧化轉型、數字風控能力構建為主,同步探索外部金融科技輸出。

交通銀行在智能營銷、區塊鏈、風控預警方面有較多的積累,已經落地了不少場景。交行將信息科技部更名為金融科技部,體現了較大的金融科技推進的決心。交行還成立金融科技創新研究院,估計是依託交行戰略發展部金融科技室成立的更高規格的金融科技研究組織,將極大地推動金融科技在交行全行業務應用的創新工程。

金融科技,諸神黃昏

5、APP月登次數超11次,招行金融科技戰略大膽而保守,“力出一孔”融入主打產品。

“招商銀行”和“掌上生活”兩大APP月活用戶數達到1.02億戶,人均月登陸次數11.82次,用戶粘性接近頭部互聯網平臺。招商銀行APP的理財投資銷售金額7.87萬億元,同比增長25.72%,APP理財投資客戶數762.09萬戶,同比增長50.17%。招商銀行2019年零售貸款佔比51.175%,不良貸款率1.16%。招商銀行牢牢穩坐零售之王寶座,但是招行的金融科技戰略並不花哨。

招商銀行金融科技戰略方面,戰略方向聚焦,資源投入大膽。在中國所有銀行裡面,招行金融科技投入佔比營業收入比重最高,2019年招行金融科技投入達到93.61億,佔全部營業收入的3.72%。招行金融科技始終以融入主打產品為目標。

C端方面,招商銀行APP是第一家集齊了人臉、指紋、聲紋等生物識別技術的銀行APP,每個月使用人臉識別205萬次,指紋識別在手機APP上的應用達到了每月8323萬次。這些生物識別技術可以提升招商銀行APP的客戶體驗,從而提升客戶黏性。招行的摩羯智投,規模已經突破80億,但是相比招行一年7.87萬億的理財投資銷售額還微不足道,智能投顧在招商銀行APP的滲透率還十分有限,沒有起到支柱性的促活作用。

在B端產品方面,招行投入了較多金融科技,提升B端客戶的服務效率。在招行企業級主打產品U-Bank X中,區塊鏈用於全球現金管理服務,AI用於“小U”客服機器人,大數據用於B2B票據池和出口池融資產品。金融科技在B端的應用推動了招行企業APP的爆發式增長。2019年,招行企業客戶數100.08萬戶,較上年末增長87.45%,月活躍客戶數42.65萬戶,同口徑較上年末增長136.68%。

招行金融科技目前主要是對內。成立於2002年的招銀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為招商銀行開發“一卡通”、“一網通”、“金葵花理財”、“招商銀行信用卡”等產品和系統。招行信息技術部,面向業務條線設立研發中心,技術平臺中臺化,技術資源配置在業務裡,提升業務和科技的凝聚力,並且增強對於產品迭代的響應效率。招行總行金融科技辦公室更是全行金融科技協同創新的發動機和決策中心。

金融科技,諸神黃昏

6、中國銀行金科產品聚焦人工智能,數字金融專業經營開啟。

中國銀行以“數字化”為主軸,搭建兩大架構,打造三大平臺,聚焦四大領域,重點推進28項戰略工程。2019年,中行信息科技投入116.54億元,同比增長15.15%,佔營業收入比重為2.12%。中國銀行規劃,在3-5年內,科技背景人員佔比將達到10%,在正常的IT投入之外,每年投入科技創新研發的資金不少於當年營業收入的1%。

為了匹配數字化戰略,中國銀行大刀闊斧進行金融科技組織架構改革。2019年,中國銀行將中國銀行軟件中心(上海)轉製成為中銀科技有限公司,共600餘人。

中銀科技公司先後開發了智能投顧、智能風控、智能操控、智能反洗錢、智能數創平臺等產品。中銀科技的定位不僅僅是開發,也是促進中國銀行對外合作的橋樑。中國銀行還成立了個人數字金融部和消費金融部。

中國銀行也打造了中銀E貸、中銀慧投等線上數字化金融產品。中國銀行手機銀行月活已經達2400萬。中國銀行開始通過中銀開放平臺,對接東方財富網、騰訊微信平臺、途牛、去哪兒網等多個外部合作項目,進一步拓展獲客渠道。

金融科技,諸神黃昏

7、微眾銀行ABCD金融科技戰略助力銀行業最大規模客群下沉。

微眾銀行2018年研發投入佔同年營業收入的9.8%,同業裡最高。微眾銀行54%的員工都是科技員工。

微眾銀行的金融產品非常少,只有微粒貸、微業貸,但是微眾銀行從2015年開始,只用了三年時間,就實現了2018年撥備前營業利潤破50億的目標。

微眾銀行金融科技資源都是圍繞微粒貸和微業貸進行投入。微眾銀行一開始就實現了這兩個產品的全流程線上化,並圍繞這兩個產品構建分佈式核心、區塊鏈、AI和風控等技術能力,提升貸款產品處理性能和適應下沉客戶的風控能力。

敢不敢做下沉客戶是檢驗金融科技水平的唯一標準。“微粒貸”的預授信用戶已經過億,累計發放金額上萬億元,借款用戶中超820萬人無徵信記錄。“微業貸”已經下沉至80餘萬(截至2019年11月末)小微個體戶。其中66%的客戶為企業貸首貸戶,27%客戶為企業+個人“雙白戶”。

微眾銀行微粒貸、微業貸產品是自帶流量利器,上百家銀行機構排隊尋求合作。

微眾銀行金融科技組織架構設置像互聯網公司風格。很多部門都以“XX科技產品部”命名。這說明微眾銀行是一家將金融科技作為產品來做的銀行。微眾銀行直接以銀行作為主體對外進行金融科技輸出,已打造了微核心、場景金融平臺、創新技術三大金融科技產品線。

金融科技,諸神黃昏

8、坐擁雲繳費爆款產品,光大銀行通過數字光大戰略再造一個“線上光大”。

光大銀行金融科技戰略一個很重要的思想是,金融科技要能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業務成果。

光大雲繳費是光大銀行的明星金融科技產品,也是完全由銀行機構打造的爆款金融科技產品。2018年雲繳費的繳費金額達2063億元,接入項目總量達4041項,繳費用戶達2.53億戶,手續費收入達到了1.59億元。2019年末,光大雲繳費、陽光惠生活、手機銀行的月活用戶達2155萬戶,這個月活規模在大行序列的規模不算大。

光大雲繳費不僅僅是個繳費的通道,也是光大銀行與政府機構、大中型國企與事業單位、互聯網平臺建立合作的重要突破口。截至2018年末,收費單位在光大銀行開立結算賬戶3308戶,沉澱日均存款202.57億元,同比增幅430%。如今光大雲繳費已經實現平臺化,整合金融、生活和服務,形成一個生態圈。雲繳費平臺是光大銀行“線上光大”戰略的重要基礎和殺手鐧。

光大銀行2019年的科技投入是34.04億,佔比營業收入是2.56%。光大銀行2019年的零售利潤佔比才有15%,說明光大銀行的零售業務需要提升高貢獻產品如消費金融、小微金融的佔比。光大銀行專門建立了智能風控中心,支撐零售業務發展。該中心和業務部門一起見客戶、談客戶,應用最新算法技術開發面向消費金融、小微金融、供應鏈金融的風險模型。成立智能風控中心是光大銀行通過金融科技提升資產質量的重要舉措。

光大銀行新成立的數字金融部不僅是外部場景連接器,也是特色產品創新中心。最近光大銀行的七彩陽光理財、隨心貸、陽光惠生活都是很有特色的。

金融科技,諸神黃昏

銀行金融科技戰略該向何處去?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金融科技和業務、組織架構的深度融合已成必然,優秀的戰略家已經看到了這個趨勢。各家銀行都有各自的優勢,但是銀行的金融科技戰略要能夠幫助銀行跳出這個優勢,跳出舒適空間,開闢新藍海,銀行才有新的機會,新的不確定性。金融科技不實現產品化,金融科技能力就無法沉澱。需要圍繞產品設立扁平化組織,這樣能實現專業化發展。

區塊鏈、風控、AI都只是技術,具備這些技術並不難,採購或自主培養都比較容易。真正困難的是,把所有金融科技要素,圍繞小微金融、消費金融等全流程,真正的組合起來,發揮業務可感知的實際效果,提升通過率、降低逾期率,提升利潤率,敢於做下沉客戶,敢於做別人不敢做的場景,這才是大師。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金融行業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新金融巨頭們攜金融科技的“雷神之錘”,深刻重塑了整個市場格局。金融生態的演進在金融科技的催化下越來越快,代表未來的力量能生存下來,落後的一定會被淘汰。銀行要有充分的危機意識,真正應用好金融科技,打造創新的產品,洗筋伐髓,實現重生,才能有機會穿越諸神的黃昏,屹立於新世界。

特別提示:近日,蘇寧金融研究院發佈了《2020互金一季報》,讀者可在“蘇寧金融研究院”公眾號後臺分別回覆“2020互金一季報”,一鍵獲取網盤鏈接和提取碼。

金融科技,諸神黃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