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視角看餌料——配方如何更有效?甄別“單品”的性狀是捷徑

資深一些的釣魚人,才會知道用餌要針對魚情水情,有針對性地進行餌料搭配,但,這話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不容易。也正是如此,有一大部分釣友對魚餌的認知,特別是餌料配方,還僅是通過媒體或者其他釣友口中得知的,直接照方抓藥,導致——很多配方拿過來反而效果不佳,想進行再次調整、自行搭配時又無從下手……

其實,根源在於忽略了一個根本,那就是缺乏對單品餌料的瞭解。用餌和搭配其實和做飯、做衣服等等的本質一樣,只有把最基礎用料的性狀瞭解清楚,才能更好地去調整和搭配。

  • 釣魚人應該如何甄別一款餌料的“性狀”?
  • 瞭解之後,又該如何充分認識餌料的作用?
  • 為什麼說魚餌產品,唯獨不應該看的就是包裝上的說明?

本文就結合大家常用、市面上繁多的商品餌料,來給大家說明一包商品餌料,我們應該如何認識、如何分類和定性。其實,這些基礎有了,也等於我們有了調整配方的基礎和針對魚情的變化方向~

換個視角看餌料——配方如何更有效?甄別“單品”的性狀是捷徑

拿到餌料看產品標註,但不要相信說明

市售的所謂正規商品魚餌(漁具店“亂配”的散裝餌除外),根據規定均需要標註商品名稱、產品成分、生產廠家、含量、保質期、狀態、生產日期等要素,還會標註一些簡單的使用方法如關鍵的餌水比,但可以發現,越是關鍵的部分,往往越是泛泛而談。甚至主流的商品餌,在關鍵的成分、作用上邊均是“套話”——一律都寫什麼動物植物性蛋白、進口原材料、對魚有致命的誘惑力、廣譜有效……有木有?反而對真正的成分、工藝、組成、針對性避而不談~

換個視角看餌料——配方如何更有效?甄別“單品”的性狀是捷徑

因此我們拿到一款魚餌,需要看三個指標:

  1. 看標註的“味型”——腥香?純香?本味?……這些可以通過包裝首先了解,因為這是香精和腥味劑的“標識”,即使看到腥餌、大量南極蝦、濃腥等字樣,也無需鑽套以為是動物蛋白,那反而依舊是另一種香精,腥味香精;而純香、本味的餌料,是不加腥味劑的。
  2. 看標註“餌水比”——這是如今商品餌料中,相對最準確的、最應該看的標註了。即單用此款餌料開製出常規狀態的搓餌或拉餌所需要的加水量,一般都是體積比,“餌水比”是認識餌料的一個重要指標,相關問題咱們下邊段落會繼續說。
  3. 看標註的“搓、拉”——這個標註直接體現的是谷朊粉,即釣界說的“拉絲粉”的含量,進而也體現出餌料的基本狀態。比如,一款號稱可搓可拉的餌料,其谷朊粉的含量就會在25%左右,而且國產商品餌都是簡單混合的品類,所以
    此類餌料使用之前,更建議我們先“搖均後”再用,這也是許多釣魚人感覺此類餌料狀態不穩定、甚至拉不出來的主要原因
換個視角看餌料——配方如何更有效?甄別“單品”的性狀是捷徑

打開包裝看成分、加工、類型

  1. 首先不要糾結顏色:千萬不要信什麼黃色代表穀物成分、紅色代表腥味成分、綠色代表藻類成分、黑色或者褐色代表動物蛋白……這些無一例外,僅是色素
    。實際的加工體現,同一批次的膨化顆粒,通過篩分,而後給不同粒徑的物料上不同的顏色,這反而是最常見的“餌料製作”,尤其一些國產餌料。
  2. 其次聞氣味:國產的化學類別餌料為例,一開包裝,明顯的“味道”就會撲面而來了,承接上文,這些氣味無論標註寫得多麼高級和天然,但依舊無例外來自低質香精。甚至一些廠家使用烘焙香精,這類香精會出現明顯的乾粉氣味大而且純正,加水後就明顯不同了。
  3. 最後看狀態:幹餌狀態也很好區分,是膨化顆粒、粉碎的養殖顆粒、酒米(碎)、玉米碎、薯粉(雪花粉)、小麥胚芽、油粕類……還是上述簡單混合的餌料——其實都能一目瞭然。這是“幹看”瞭解餌料十分重要的一點,對後期使用有明顯的決定性作用。最簡單的例子:一些過於粗大的粒徑,如果結合一些問題魚、小型魚,我們就能做出是否需要粉碎一下的判斷~
換個視角看餌料——配方如何更有效?甄別“單品”的性狀是捷徑

“溼看”餌料的具體方面

有了上述的兩大“幹看”前提,其實咱們就已經把餌料定性了,這是一款什麼類型和狀態、味型的餌料,基本就能瞭解了。之後就需要我們在實際使用中,或加水的測試中,檢驗這款餌料是不是能滿足您的需要了,由於使用層面相關太多前提和條件,所以咱們下邊用“加水”的舉例說明:

  • 顆粒類型餌料測試——比如一款膨化顆粒類餌料,通過加水試開,就能輕易的獲悉此款餌料的吸水速度、膨脹程度、粒徑、顆粒保持度、粘度等硬性指標,甚至能進一步的推斷其沉水、散落、密度等。
  • 拉絲餌料測試——例如一款“可搓可拉”的餌料,通過加水試開,就能輕易測試出拉絲粉含量、粗細程度、拉出的餌團是否飽滿、甚至魚餌在水中的膨脹和霧化狀態,以及魚餌的附鉤性和最後的殘留程度等。
  • 搓餌的測試——通過建議的餌水比測試餌料的粘度、附鉤性、
    尤其不同水比的散落、“霧化”程度等。因為此類餌料具有更廣泛的配合性使用程度,尤其一些搓餌中,也是加有谷朊粉的,簡單的加水測試也能叫我們心中有數。
  • “反水”的測試——許多朋友以為餌料“反水”現象僅侷限於拉餌,其實不然,就連膨化顆粒類餌料也可能出現反水現象,這不僅和工藝有關,還和材質在溫度、手法等方面關聯。但一般通過簡單的靜止開好的餌料幾小時,我們就能充分地掌握這方面的性質了。
換個視角看餌料——配方如何更有效?甄別“單品”的性狀是捷徑

最後總結

通過以上簡單的“幹、溼”兩看餌料,我們就能從基本上認識和了解一款餌料了,這是我們進行餌料搭配的基礎“數據”,而且是很重要的部分。因為針對魚情和水情,我們通過餌料搭配要做到什麼樣的組成、密度、狀態、霧化程度、“味型”等,都直接關係是否合理用餌,和如何針對魚情、水情進一步的調整……所以,先甄別好單品餌料,就是我們釣魚和魚餌配方關鍵的一個點,從而,也為我們後期進行有效的應變、使餌料更具有針對性打下堅實的基礎,有效實現最佳的漁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