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常有這5種表現,暗示家長“過度溺愛”,家長是時候放手了

在希臘神話中,俄狄浦斯是一個典型的命運悲劇人物。在神話中,忒拜的國王拉伊俄斯和王后約卡斯塔的兒子俄狄浦斯,在無意間殺害了自己的父親,並且娶了自己的母親為妻。後來著名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通過研究,將孩子對母親的依戀稱為“俄狄浦斯情結”,也就是大家常說的戀母情結。

孩子常有這5種表現,暗示家長“過度溺愛”,家長是時候放手了

每一位家長第一次做父母,總希望能夠給孩子最好的,但這往往導致對孩子過度溺愛,無法真正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主生活能力,讓他很難在社會上立足。很多家長都看過某高材生生活無法自理的新聞,這就是過度溺愛的後果。過度溺愛導致過度依賴,對孩子的成長沒有任何好處。

孩子常有這5種表現,暗示家長“過度溺愛”,家長是時候放手了

如果你的孩子有以下5種表現,或許正暗示你該放手了。

1. 粘人

粘人是孩子表達自己想要獲得父母關注的表現,當孩子無論做什麼事都想要和父母待在一起時,這種粘人就是缺乏獨立性,對父母過度依賴的表現。

孩子常有這5種表現,暗示家長“過度溺愛”,家長是時候放手了

尤其在獨生子女的家庭中,當父母在廚房忙碌時,孩子也想要走進廚房,看著父母做飯。而當父母陪在孩子身邊時,孩子反而不那麼纏人了。

這就需要父母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引導他學會獨處。只有自主能力強的孩子,將來才會更有出息。

2. 怕黑

父母是孩子的避風港,但絕不是任何時候,父母都要為孩子遮風擋雨。3歲左右的孩子,如果沒有進行正確的引導,很容易出現怕黑、恐懼黑暗環境的情況。這是因為孩子產生了“泛靈心理”,認為世上所有的事物都有靈魂。

孩子常有這5種表現,暗示家長“過度溺愛”,家長是時候放手了

黑暗和未知,讓孩子感到非常恐懼,而他又難以面對,只想依賴自己的父母。家長可以在這時候對症下藥,給他讀一些相關的故事、繪本,提高孩子對黑暗的認知能力,接受一個人的夜晚而不是恐懼它。

3. 害羞

內向的孩子並不少見。當父母在家會客時,孩子總是躲在房間裡不出來,父母將他喊出來之後,孩子也會猶猶豫豫不敢和陌生人搭話。到別人家做客時,這種情況會更加明顯,孩子整個人會變得很僵硬,只希望別人不要關注到他。

孩子常有這5種表現,暗示家長“過度溺愛”,家長是時候放手了

害羞是孩子的正常表現,一些孩子天生就會有害羞、內向的性格。而對父母的過度依賴,也會讓孩子無法排解對陌生人害羞的情緒,遇到陌生人只想躲在父母身後。

孩子常有這5種表現,暗示家長“過度溺愛”,家長是時候放手了

此時適當的放手,不是要求父母將孩子從身後拉到身前,而是“順其自然”,讓孩子慢慢認識更多的陌生人,當他明白人和人之間並沒有那麼明顯的鴻溝之後,自然就不會害羞了。父母也不必對內向的孩子進行打罵,這樣反而會讓他變得越發膽小。

4. 重複

孩子年幼的時候,對事物的認知能力還比較弱,一些孩子喜歡把一件東西重複很多次,將它原原本本地記在心裡,這樣會給孩子帶來極大的成就感。比如看一部動畫片、一本故事書,總要重複觀看很多次。

孩子常有這5種表現,暗示家長“過度溺愛”,家長是時候放手了

這樣雖然能夠讓孩子對書裡或者是電視中的情節印象很深,看起來像是有著很強的記憶能力,但其實這只是孩子對這件事的依賴,這會讓孩子難以接受新鮮事物。

不論是對父母的依賴,還是對一件事物的依賴,都是不夠健康的。有意識地引導孩子接觸新鮮事物、接觸不同的人群,對於孩子的成長會有很大的幫助。

5. 孤僻

當孩子開始上學之後,不少小孩都有了一起玩耍的好朋友,唯獨你的孩子看起來非常孤單,總是自己一個人。這並不是孩子被孤立了,而可能是孩子自己不合群。

孩子常有這5種表現,暗示家長“過度溺愛”,家長是時候放手了

父母的溺愛可能導致孩子成為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人,而這樣的人在社交中,總是不被他人所接受的。小孩子之間的交流雖然比較單純,但也是一個互相提升好感的過程。如果孩子只把關注點放在自己身上,那麼其他的小朋友自然不會喜歡。

孩子常有這5種表現,暗示家長“過度溺愛”,家長是時候放手了

以上的這5種表現,正是暗示了父母對孩子的“過度溺愛”,對父母的依賴導致孩子怕黑、內向、粘人,而父母的有求必應讓孩子以自我為中心,在社交中無法融入其他人。遇到這種情況,父母真的應該放手了,讓孩子學會自己成長,別讓溺愛害了娃。

給家長推薦這套《正面管教》正版教育叢書,手把手教你培養出完美小孩。全套共4冊,從真實的生活案例出發,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緊跟時代觀念,幫助你和孩子正確溝通。是家長必備的高情商育兒寶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