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永遠賺不到超出你認知範圍外的錢

怎麼實現個人財富的增值保值?這可能是絕大多數人想探究,但終其一生卻不得入其門道的問題。

這個問題可能沒有標準答案,更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得清楚的。有的人說要勤勞(增加收入)節儉(減少支出),有人說要開源節流,有人說要量入為出。

這些說法也許都對,但我認為都沒有說到點子上,沒有說到根子上。

那麼根子上是什麼呢?我認為要實現個人財富的增值保值,首先要提高你的認知。

1 關於財富與認知的關係。我想引用這一段網絡文章,它已經給出了非常清晰的答案。

你永遠賺不到

超出你認知範圍外的錢

除非你靠運氣

但是靠運氣賺到的錢

最後往往又會靠實力虧掉

這是一種必然


你所賺的每一分錢

都是你對這個世界認知的變現

你所虧的每一分錢

都是因為你對這個世界認知有缺陷


這個世界最大的公平在於:

當一個人的財富大於自己認知的時候

這個社會有100種方法收割你

直到你的認知和財富相匹配為止


再做一個畫蛇添足的比喻:認知像米缸,財富像大米,你別指望用一個容量10升的米缸去裝一噸的大米。

2 既然認知很重要,那麼什麼是認知呢?

個人認為,認知大致分為兩個部分:內化的、看不見的部分,就是你對自己、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理解、看法,外化的、看得見的部分

,就是基於對內部外部的認識而在行動上所做出的選擇及其效果,也就是說涉及到知與行兩個層面。

以上說的認知是什麼,為了進一步解釋這個問題,我們再分析一下認知不是什麼。

大家知道,反詐騙是我們的專業。保守估計,每年國內詐騙“市場”的份額在一萬億左右,一般認為,這是中國老百姓額外交的昂貴的智商稅,我認為準確地說,是認知稅,認知不等同於智商。比如2016年8月29日,清華大學一教授報警稱被冒充公檢法詐騙1760萬元。

你永遠賺不到超出你認知範圍外的錢


能當上清華大學教授,智商至少中等偏上,所以問題不是出在智商,而是認知出了問題。而且,這不是個案,在詐騙受害者中,高學歷佔了相當大的比例。

關於認知,下面再從兩個方面闡述:

第一,關於認知的侷限問題。每一個人都有認知的侷限,比如我們笑話某人數學不好就說他的數學是體育老師教的,這實際上默認了體育老師在數學方面有認知的侷限。同樣,一個組織也會有認知的侷限,比如一般認為清華強項在理科、弱項在文科,而北大正好相反。如果一個清華學生數學不好,我們可以調侃他的數學是北大老師教的,同樣,北大學生語文不好我們也可以調侃是清華老師教的。

每個人、每個組織都有認知的侷限,即使你學富五車也是這樣。這是常識,不是問題,那什麼時候成了問題呢?問題就是當我們不承認這條常識或者看不清自己認知侷限的邊界時。

所謂的不作死就不會死,作死就是做超出自己認知邊界的事,比如廣場舞大媽去炒比特幣,打太極的大爺去炒原油期貨。所以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承認認知侷限,看清自己認知的邊界,這是我們提升認知能力的第一步。

第二,關於認知提升的問題。就像電腦需要定期升級版本、需要定期殺病毒一樣。一個人甚至一個組織的認知的提升,也是一個持續的永無止境的過程,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

我們羨慕巴菲特的財富,但財富只是巴菲特的結果,真正的原因是因為巴菲特對投資的認知遠超一般人,財富只是他認知的變現。

所以,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當你在某個領域的認知達到頂峰時,你也可以體驗“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的酸爽,你也可以把世界踩在腳下。

3 上面說了這麼多,實際上都是聚焦一個問題,也是最根本的、 價值觀層面問題:

要增加你的財富,首先必須提高你的認知。

那麼就引出第二個問題:如何提高你的認知?也就是方法論層面的問題。

實踐中,這個問題其實更難,甚至難過解決數學中的“哥德巴赫猜想”問題。

因為數學是自然科學,對同一個問題的結論一定是一致的,就像所有的人都不會懷疑1+1=2一樣。就是數學和其他自然科學一樣,有不正自明的公理,對這些公理,大家是沒有爭議的,也不允許有爭議。

但關於如何提高認知?如何學會投資?這其實是屬於社會科學的範疇。而在社會科學範疇,關於同一個問題往往有不同的見解,有些見解呢,甚至完全相反。

比如關於發展中國家如何追趕發達國家的問題,在我國就有以林毅夫為代表的後發優勢和以楊小凱為代表的後發劣勢之爭,這兩人都是知名的經濟學家,吃瓜群眾看他們巔峰辯論,可能聽得雲裡霧裡,無所適從。

也正是因為這樣,國內有關成功學、投資學的書籍、文章汗牛充棟,各種成功學、投資學大師多如牛毛,誰都標榜自己沒有最牛,只有更牛,這是一個專家與大師齊飛,唾沫與口水共舞的年代。

但絕大多數的專家其實是“磚家”,絕大多數的大師其實是騙子。他們存在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收割一茬又一茬綠油油的韭菜。

而悲催的是絕大多數韭菜在被收割之前,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還自以為自己找到了通往認知之巔、財富之門的引路人,直到被引到坑裡去,割了精光才追悔莫及。

隨便看看新聞、看看身邊的案例,這些年來被磚家和大師收割韭菜,可以說留下了一地雞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