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意義、活著的意義、生命的認識

在這裡表述一下這是一個生活類的思考文章並不是醫學類。

《黃帝內經》中的上古天真論中說到:“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兒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是假借黃帝的一生,建立了一個人生模板,其實經典相當於一面鏡子,當人生有了標準以後,就知道該怎麼活了,以這個標準衡量一生,就知道自己是活著還是“死了”,是活好了,還是活明白了,還是活的很有意義。

有的人一輩子都在糾纏折騰著怎麼不生病。但是不生病的充其量也只不過是算活好了,不算是活明白的,其實這樣的生命是有殘缺的。是人生價值觀的殘缺,生命的本質應該就生生不息。當一個人不知道病好了以後要幹什麼,那麼他的病就不會好的或者還會有病。為什麼要提出這麼一個重要的觀念呢?因為當前的醫療系統,關心的只是病好不好,從來沒有人關心過病好了以後該怎麼樣,這不是一個醫療技術的問題。而是一個對生命認識的問題。因為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一定是健康以後的事情,而不是僅僅健康而已。

比如我們說現代醫學認為癌症就是絕症,有很多人也都是這麼認為的,得了癌症就覺得完了,天都都塌了。但沒人發現這句話本身就是一句糊塗話,中國文化的表達是天無絕人之路,癌症怎麼會是絕症呢?癌症只佔身體不到千分之一,甚至是萬分之一。你覺得它可以決定你整個人生的走向嗎?所以中國文化只有一種病叫絕症,就是愚昧,大醫家孫思邈說,“萌萌魅魅蠢若遊魂”。所以真正的治病不是治療身體病,重要是要治療智慧的病,中醫治病的最高標準,叫做治未病,意思就是提前去處理未來還沒有發生,但有可能要發生的疾病,這叫做治未病。

現在有很多的醫生在治病方面看起來都是高手,對於各種疑難雜症,能藥到病除,如果細細想一想,哪一個不是在解決以前的疾病和正在處理已經發生的疾病。真正高明的醫生,一定是幫助你解決以後的問題或將要發生的疾病,這個道理很明確,因為解決好以後的問題,明天一定會更好,如果你就是把以前的問題解決的再好,你明天好不好,那可是不知道的,是模糊的,隨時都有事情發生的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