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駙馬英雄,臨危不懼”譙國公柴紹——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駙馬英雄,臨危不懼”譙國公柴紹——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柴紹(588-638年),字嗣昌,晉州臨汾(今山西省臨汾市)人。隋唐時期名將,鉅鹿郡公柴慎之子。貞觀十七年(643年)二月二十八日,唐太宗命畫二十四功臣圖於凌煙閣,皆真人大小,柴紹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十四名。

柴紹出身於將門,自幼便“矯捷有勇力,以抑強扶弱”而聞名。於少年時,便當了隋朝元德太子(隋煬帝長子)的千牛備身(陪伴)。唐國公李淵將三女兒(即後來的平陽昭公主)嫁給了柴紹。

隋末農民起義烽火已燃遍全國各地,全國陷入四分五裂的狀態。一些隋貴族和地方官吏見隋朝大勢已去,也乘機而起,佔據郡縣,建立割據政權,稱王稱帝,隋王朝的統治已是日薄西山、奄奄一息。在這種形勢下,太原留守李淵父子也開始做起兵的準備。

大業十三年(617年)四月,李淵在晉陽起兵,並秘密派人召當時還在長安的柴紹夫婦。二人接信後,商議決定讓柴紹立即自長安啟程趕往晉陽,李夫人留下自尋出路。柴紹路遇自河東出發的李建成、李元吉二人,說服李建成打消落草的念頭,三人加緊趕路前往太原。行至雀鼠谷時,聽說李淵已於五月十五日晨宣告起兵,三人相互慶賀,李建成兄弟均稱讚柴紹的主意。

李淵太原起兵後,於六月建大將軍府,授柴紹右領軍大都督府長史之職。七月初五,李淵統甲士三萬於晉陽誓師出發,柴紹兼領馬軍總管。李淵軍將至霍邑時,柴紹先到城下偵察了隋守將宋老生的佈防,回來後對眾將領說:“老生有匹夫之勇,我師若到,必來出戰,戰則成擒矣。”八月初三,李淵計誘宋老生出城,兩路夾擊,大敗隋軍。李淵軍攻取霍邑後,沿汾水南下,一路攻城掠地,攻下臨汾,平定絳郡,柴紹每戰都當先登城破陣,因功又授右光祿大夫。

十五日李淵軍進至龍門。九月初,隋將屈突通派桑顯和率數千名士卒乘夜襲擊王長諧等軍,王長諧等初戰不利。孫華率精兵渡河援助王長諧,柴紹與史大奈率輕騎兵從側後襲擊桑顯和軍,桑顯和大敗,敗回河東。十一月初九,李淵率柴紹及諸將攻克長安,擁代王楊侑即位。柴紹進右光祿大夫,封臨汾縣公。

“駙馬英雄,臨危不懼”譙國公柴紹——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武德元年(618年)五月,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柴紹拜左翊衛大將軍。不久柴紹隨秦王李世民參加統一戰爭。平薛舉父子(淺水原之戰),破宋金剛,敗王世充,擒獲竇建德,洛陽、虎牢之戰,屢立戰功,因此封為霍國公,賜食邑一千二百戶,並轉為右驍衛大將軍。

武德六年(623年)四月,吐谷渾侵擾芳州(治常芳,今甘肅迭部東南),唐芳州刺史房當樹逃奔松州(治嘉誠,今四川松潘)。二十一日,吐谷渾軍進擾洮(治美相,今甘肅臨潭)、岷(治溢樂,今甘肅岷縣)二州。五月初五柴紹奉命率兵前去救援。十五日,吐谷渾及党項侵犯河州(治臨夏,今甘肅臨夏),唐河州刺史盧士良將其擊敗。六月,柴紹軍進至岷州。二十九日,柴紹與吐谷渾作戰,被圍困在一山谷中。吐谷渾軍據高臨下射擊柴紹軍,箭如雨下,形勢危急,唐軍將士皆失色。柴紹則臨危不懼,安然而坐,讓人彈奏琵琶,使二美貌女子翩翩對舞。吐谷渾士卒非常奇怪,都放下弓矢相聚觀瞧。柴紹見吐谷渾軍陣容不整,乘其無備,暗遣精騎繞到吐谷渾軍背後,突然襲擊,大敗吐谷渾軍,斬首五百餘級。八月,吐谷渾歸附唐朝。此役,柴紹在被圍情況下,臨危不亂,用美人計迷惑吐谷渾軍,然後乘其不備派精騎迂迴到其背後,突然襲擊,終獲勝利。

同年,柴紹的妻子平陽昭公主去世。

自武德七年(624年)三月起,突厥軍不斷入侵唐邊。八月十二日,秦王李世民率軍在五隴坂(今陝西鳳翔西)擊退突厥軍。為配合李世民軍,柴紹於二十三日率軍在杜陽穀(今陝西麟遊西北)擊敗了突厥軍。

武德八年(625年),突厥軍又多次南下攻擾唐邊,十月十七日,突厥軍侵擾鄯州(治西都,今青海樂都),柴紹奉命前去救援。

武德九年(626年)五月,柴紹(時為平道將軍)率軍攻打胡人。六月,秦王李世民率部發動玄武門之變(玄武門為長安太極宮北面正門),伏殺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奪取了皇位繼承權。初七,李淵冊立李世民為皇太子。柴紹拜右衛大將軍。

同年,突厥軍隊仍然多次騷擾唐邊。四月二十五日,突厥侵擾西會州(治會寧鎮,今甘肅靖遠),五月十一日,侵擾秦州(治上邽,今甘肅天水),同月侵擾蘭州,六月,突厥侵擾隴州(治汧源,今陝西隴縣)。十五日,突厥侵擾渭州(治襄武,今甘肅隴西東南)。面對突厥的不斷入侵,柴紹又奉命率軍出擊,七月初三柴紹在秦州打敗突厥,斬殺突厥特勒(官名)一名及將士一千餘級,凱旋而歸。八月初八,玄武門事變後,唐高祖李淵退位。初九,李世民即皇帝位,是為唐太宗。十月,唐太宗大封功臣,柴紹實封一千二百戶。

大業十三年二月起,朔方鷹揚郎將梁師都據朔方郡(今陝西靖邊東北白城子),起兵反隋,後稱帝,國號梁。唐朝建立後,梁師都依附突厥,經常引突厥軍南下侵擾。唐軍雖多次擊敗梁師都軍,但因其受突厥保護,一直未將其殲滅。

“駙馬英雄,臨危不懼”譙國公柴紹——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二年(628年),突厥內部爭鬥,政局混亂,無力繼續庇護梁師都。唐太宗李世民乘機用書信勸其歸降,梁師都不從。太宗命夏州都督長史劉旻、司馬劉蘭成伺機出擊。劉旻等數次遣輕騎踐其禾稼,又使反間計,離間其君臣,梁師都國勢漸衰,降唐者接踵而至。梁師都名將李正寶等企圖抓獲梁師都投唐,事情敗露後,降唐。從此,梁國上下更加互相猜忌,劉旻等見時機成熟,上表請求出兵。

唐太宗即命柴紹與殿中少監薛萬均率軍攻打梁師都,同時又派遣劉旻等進屯朔方東城進逼。梁師都引突厥兵至城下,唐將劉蘭成偃旗息鼓,按兵不動,待梁師都夜間退兵時,出兵追擊,大敗其軍。突厥發兵救援梁師都,柴紹軍在離朔方數十里處與其遭遇,柴紹率軍奮勇出擊,大破突厥軍,乘勝包圍朔方城。突厥不敢救援,城中食盡。四月二十六日,梁師都堂弟梁洛仁殺梁師都,舉城投降。唐以其地置夏州。唐軍擊滅梁師都,佔領朔方重鎮,為反擊突厥準備了前進基地。柴紹轉左衛大將軍,又為華州刺史。

貞觀三年(629年)十一月,突厥軍進擾河西,唐太宗詔命各路軍馬反擊突厥(唐滅東突厥之戰)。幷州都督李勣為通漢道行軍總管,兵部尚書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任城王李道宗為大同道行軍總管,檢校幽州都督衛孝傑為恆安道行軍總管,靈州大都督薛萬徹為暢武道行軍總管,柴紹則為金河道行軍總管,與上述五路共同出擊。唐軍共計十餘萬,皆受李靖節度,於貞觀四年正月出徵,最終滅了掉東突厥。

貞觀七年(633年),柴紹加鎮軍大將軍,行右驍衛大將軍,改封譙國公。

貞觀十二年(638年),柴紹病重,唐太宗親自前去探望。不久,柴紹去世,贈荊州大都督,諡號襄。

歐陽修評價為:帝王之將興,其威靈氣焰有以動物悟人者,故士有一概,皆填然躍而附之,若榱椽梁柱以成大室,又負偃植,各安所施而無遺材,諸將之謂邪。然皆能禮法自完,賢矣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