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業越來越難,上軍校還是“鐵飯碗”嗎?

隨著退役計劃逐年遞減,轉業越來越難,已經成為了一個現實。

轉業的難,主要難在兩個方面;


一是退役計劃囊括範圍擴大:轉改文職、復員、逐月領取退役金以及其他方式的退役形式均納入退役計劃。這樣一來,計劃安置被其他退役方式擠佔的概率加大。

二是軍官實行職業化之後,少校以上的職業軍官鼓勵逐月領取退役金,中校以上的職業軍官鼓勵退休。這兩個鼓勵,毫無疑問直接規避了計劃安置。而非職業軍官則鼓勵市場化就業,使得軍官擺脫計劃安置的束縛,放年輕而不願意在部隊服役的軍官“一條生路”,讓他們回到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建功立業。

另外,地方政府部門實行專業化改革之後,編制法定,軍轉安置暫行辦法事實上已經同新的公務員法以及編制辦法發生衝突。大規模的實行計劃安置的歷史條件已經不再存續。

我們看到,這兩年退役口徑對復員以及轉改文職而言均相對寬鬆。復員不再成為禁忌,幹部可以光明正大的提出復員,並且組織不再以其他理由阻攔其復員。而轉改文職的年齡條件則更為寬鬆,剛畢業的碩士博士,有條件的可以轉改文職,本科畢業滿兩年可以轉改文職。

轉業越來越難,上軍校還是“鐵飯碗”嗎?

這些人,都要佔用退役計劃。

所以,轉業越來越難,這個趨勢事實上已經開始。

那麼,這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


對於軍隊建設、國家行政系統、以及想退役的年輕軍官來說,轉業越來越難,這是一件大好事。

隨著轉業難度的提高,好好幹才能轉業,表現優秀者才能直接選調安置。這樣做可以緩解基層“鬧轉業”的情況。軍官如果不好好工作,仗著資歷一心想轉業,組織可以理直氣壯的拒絕其轉業申請,轉而把退役名額安排給表現好的、想復員或者想轉改文職的年輕幹部。從這個層面來說,轉業難度提高,有利於扭轉風氣,激勵老同志,帶動新同志,一盤棋便這樣被激活了。

對於地方行政系統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喜大普奔的事情了。多年以來,軍轉幹部問題一直為地方政府所詬病,尤其是在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由於當地的公務員收入水平較高,很多軍隊幹部於是想方設法通過結婚等方式到這些地區安置。長此以往,嚴重影響了這些地區行政系統人才更新的質量和速度。三亞市、北京市、南京市等地的部分領導均對此表達過一些意見。

對於想要退役的年輕軍官來說,過去如果想走,只能通過“鬧”的辦法要挾組織來爭搶退役名額,最後人揹著處分走了,單位建設也受到了影響。這種做法,搞得兩敗俱傷,一些年輕幹部退役之後也會對軍校非常不滿,散播負面消息,嚴重影響軍隊形象。

那麼,既然這些年輕幹部鐵了心要走,為什麼不出臺相應的法規,在其服役期滿之後允許其退役呢?

這些年輕幹部,大多受過良好的教育,只是由於家庭等各種原因誤打誤撞來到了軍隊。他們受過教育,學習能力強,退役之後多半能夠在市場競爭中存活下來。因此,如果按時放其退役,其他想退役的年輕幹部也會好好幹,惡性循環一下子就能扭轉過來。

轉業越來越難,上軍校還是“鐵飯碗”嗎?

對於立志轉業、想通過軍隊走捷徑、缺乏學習能力、思想懶惰的幹部來說,這是一件大壞事。

在以前,上了軍校,就是鐵飯碗。無論表現有多壞,只要不想走,起碼都能保個事業編,一輩子吃喝不用愁。

這也恰恰是軍校最大的吸引力之一。

然而,這種吸引力對於軍隊來說,恐怕不是一件好事。如果軍隊吸引的都是一群想來“混飯”的,整個軍隊的思想境界就會非常低。

軍校學員學習動力不足、不願意動腦子等原因都和“包分配”、“鐵飯碗”相關,甚至一些學員在大一時就認為自己是“準公務員”身份,因此而自鳴得意、不思進取。

轉業越來越難之後,只有能者才能轉業,只有術業專攻者才能轉業,對於不思進取只想混吃等死的人來說,一旦滿最高年限就必須退役。此時如果地方不願意選調直通,本人未達到職業軍官的基準線,再加上平時表現不好,這樣的軍官,想必不會有很好的安置,其後半生待遇也難以得到保證。

對於這部分人來說,轉業越來越難簡直是一種“噩耗”。

某集團軍政委曾經講過:現在基層出現了一些鬧轉業的現象,我們要防止這種情緒在基層蔓延,今後我們要樹立考核優秀才能轉業,如果你天天混日子,考核過不了,任務完成的不好,想走沒那麼容易。今後凡有轉業意願的,如果立過功,我們優先考慮,轉業是對軍人的獎勵,要在基層樹立優秀軍官才能轉業的風清氣正的氛圍。

而優秀的軍官轉業之後,必定能夠繼續為地方政府做出貢獻,對於軍地雙方來說,這是一種“雙贏”。


轉業難度越來越大,這是歷史發展的趨勢,不可動搖。從以上分析我們看出,加大計劃安置的難度,有利於激勵軍官主動作為、主動學習、主動充實自己的人生。事實上,軍官只要能完成本職工作,通過各項考核和檢查,各級也是一直鼓勵軍官利用課餘時間加強學習的。可以這麼說,建立科學合理的職業軍官隊伍,破局的關鍵就在“轉業”,這個問題如果能處理好,軍隊的面貌必然會煥然一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