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城的這家“石頭粿”,讓同行嫉妒,歙縣人就得意這一口

歙縣,屬於古徽州。聽說過那句話吧,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徽州之美,等著你去解密。

徽州古城的這家“石頭粿”,讓同行嫉妒,歙縣人就得意這一口

分享一下我的皖南之行,一路經黟縣、休寧、績溪,然後去了與徽州淵源很深的婺源,最後一站到了歙縣。出行前我的同學給我建議,在皖南看到不認識的地名,別瞎念,容易尷尬。徽州古城又名歙縣古城,始建於秦朝,自唐代以來,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徽州古城分內城、外廓,有東西南北4個門,徽州古城是保存完好的中國四大古城之一。

徽州古城的這家“石頭粿”,讓同行嫉妒,歙縣人就得意這一口

住在了古城西街一號大院裡的青旅。這是院門的照片,有沒有一種穿越感,這裡曾是徽州大姓汪氏的私家大宅院,後來成了當地風光無比的縣委大院,經改造後,這裡成了古城新的網紅打卡地,據說這裡還是馮小剛電影《芳華》的取景地。

徽州古城的這家“石頭粿”,讓同行嫉妒,歙縣人就得意這一口

西街一號大院的轉角處就有一家老虎灶小吃,我訂青旅時,注意到了網友對這家小吃的好評,果斷地定了下來。小店位於歙縣打箍井街31-1號,前身是歙縣供水站,專門提供冷熱水的供水站統稱“老虎灶”。“老虎灶小吃”店名由此而來。在徽州古城的幾天裡,這裡成了我的“食堂”。

徽州古城的這家“石頭粿”,讓同行嫉妒,歙縣人就得意這一口

小吃入口處,有幾張大幅宣傳照片。沒想到,歙縣古城小巷子裡的這家小吃名聲在外,央視走遍中國和文明解密都有播出。

徽州古城的這家“石頭粿”,讓同行嫉妒,歙縣人就得意這一口

這幅央視《走遍中國》攝製組拍攝節目的畫面,就是老虎灶小吃製作“石頭粿”的畫面。

徽州古城的這家“石頭粿”,讓同行嫉妒,歙縣人就得意這一口

店內還有“石頭粿”的文字介紹。“石頭粿”是小店的特色,也是徽州傳統美食。石頭粿遠在清代就負有盛名,主要原料為黃豆和肥肉,先把黃豆炒熟加工成粉,然後加上肥肉丁製成粿,放入鍋中,壓上石頭,裡面的肥肉便化了,油流到粉皮上,整張粿就裡酥外脆,香味撲鼻。

徽州古城的這家“石頭粿”,讓同行嫉妒,歙縣人就得意這一口

我特意找出了一段介紹的老虎灶小吃的視頻,老太太還特意介紹了製作石頭粿時的石頭,是用做硯臺的石頭做的。

徽州古城的這家“石頭粿”,讓同行嫉妒,歙縣人就得意這一口

看看案子上正在忙碌的老太太,就是視頻中的老闆,幾年過去了,似乎沒有什麼變化,依然精力充沛,手腳麻利,虎虎生風。

徽州古城的這家“石頭粿”,讓同行嫉妒,歙縣人就得意這一口

仔細看來,壓餅的石頭上有的還裝著把兒,像不像一方古代蓋章的印鑑,原來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據說乾隆第五次下江南時,走到歙縣漁梁壩,見到路邊涼亭中有個賣“粿”的小攤,買了一個品嚐,連讚美味,便贈賣粿老翁一枚“福”字小印,告訴他遇到難事,可以憑印找官府幫助。老翁把印章蓋在粿上,生意火了,便招來惡人搗亂,還鬧到了官府。老翁急中生智拿出了福字小印,知府接過刻著“乾隆御製”四字,馬上喝令退堂,向攤主賠禮道歉。從此,老翁的粿攤名揚四方,學藝的人慕名蜂擁而來,以石頭代替小印,“石頭粿”一時傳遍了整個歙縣。

徽州古城的這家“石頭粿”,讓同行嫉妒,歙縣人就得意這一口

現在的石頭粿已經有茄子、青菜、南瓜等十幾種餡料,口感更豐富有層次。早上來一碗清粥再加上一個石頭粿,就是徽州人百吃不厭的早餐。說個有意思的是,一日我騎行回來,老虎灶小吃早已打烊,就到打箍井街的另一個小吃店吃了“石頭粿”,和老闆聊起來,老闆顯然對老虎灶“忿忿不平”,說我這比她便宜一塊錢,味道都差不多。

徽州古城的這家“石頭粿”,讓同行嫉妒,歙縣人就得意這一口

老虎灶小吃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張至今,已有近30年的歷史,小吃做得很有特色,品種豐富,早點就有十多個品種,價格實惠。我要是說,我在徽州古城的4天裡,把這裡的所有小吃吃了個遍,把老闆都驚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