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語言,佛系一點,還是必須“咬文嚼字”?

學習語言,佛系一點,還是必須“咬文嚼字”?

學習語言,佛系一點,還是必須“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創辦人郝銘鑑

4月2日,著名語言學家、出版人郝銘鑑先生在上海病逝。由他創辦於1995年的刊物《咬文嚼字》,是中國出版界第一份糾正社會語言運用的刊物,以專門“咬”文字差錯而聞名,素有“語林啄木鳥”之稱,深刻影響了國人的語文生活。

“咬文嚼字代表的是大家寫文章時字斟句酌、嚴謹治學的態度。”郝銘鑑先生曾這樣解釋刊名的由來。今天,在我們悼念和緬懷這位一生捍衛語言純潔的出版人之時,更要牢記他的諄諄箴言,多些“咬文嚼字”的謹嚴精神。

語言文字是我們日常生活工作中須臾不可離的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無規矩不成方圓,規範、準確、生動地使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對於我們交流溝通情感、表達思想認識和傳承文化記憶,都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儘管如此,社會上卻一直存在一些聲音,認為寫幾個錯別字是細枝末節,無關緊要;規範標點符號是小題大做,沒事找事;詞不達意、文理不通是個性時尚;甚至“無錯不成書,無錯不成刊,無錯不成報”幾成常態。

以《咬文嚼字》2019年發佈的“十大語文差錯”為例,“主旋律”誤為“主弦律”,“令人不齒”誤為“令人不恥”,“不以為意”誤為“不以為然”……一字之差,謬以千里。殊不知正是這種“差不多先生”的表現,破壞了漢語言文字的純潔和健康,亦體現了一些人凡事浮皮潦草、敷衍糊弄的作風。

学习语言,佛系一点,还是必须“咬文嚼字”?

《字雨詞風》,郝銘鑑 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早在1951年,主流媒體就曾討論過漢語的規範使用問題,提出“每一個人都有責任糾正這種現象,以建立正確地運用語言的嚴肅的文風。”今天來看,我們每一個人仍需要多些再多些“咬文嚼字”的謹嚴精神。一字不肯放鬆,一詞不肯含糊。這是對母語的敬畏,對文字的敬畏,更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人類智慧的敬畏。

遵守語言文字規範是謹嚴的基礎。人的成長是不斷社會化的過程,也就是接受社會文化和規範,逐步適應社會生活的過程。語言文字規範作為社會規範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幫助人們確立基本的表達習慣、言語技巧和思維體系,維護語言的完整性和統一性。遵守這些標準和規範,有助於我們社會交際的順暢、思維邏輯的縝密以及記憶認知的進步。

學好語言文字知識是謹嚴的保障。“語言這東西,不是隨便可以學好的,非下苦功不可。”標點、語音、字詞、語法、修辭、邏輯、書寫,每一處細節都容不得馬虎大意,需要耐心細緻的揣摩辨析、持之以恆的學習研究,更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加以修正、完善和提高。

高階版的“咬文嚼字”,是追求思想情感和語言文字的完美契合。古今中外,許多文豪巨匠都在一處處最細小、最基礎的遣詞造句中,字斟句酌、反覆推敲,留下多少“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煉字佳話。“文學藉文字表現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顯得思想還沒有透徹,情感還沒有凝練。”朱光潛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情感。”

作為文化的基礎要素和鮮明標誌,語言文字是文化傳承、發展、繁榮的重要載體。多些“咬文嚼字”的謹嚴精神,語言文字才能在規範化的道路上行穩致遠,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來源 |《光明日報》2020年4月8日第3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