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北海團城秋遊:皇家多少事,零落隨風去

本想到北海公園看看秋天的景色,到了北海公園南門的西南側,注意到有一座較小的圍城,叫團城,便先進去一看。團城已有800多年的歷史,遼代只是水中小島,金代在島上建設成為大寧宮的一部分。北海與中海原稱為太液池,元初在此修建了儀天殿,稱“瀛洲”象徵神話中的仙島。明朝成為皇家御苑。

團城四周砌形城牆,城牆周長不到300米。沿梯而上,一株高大的白皮松樹就在路邊。清朝乾隆皇帝曾封此樹為白袍將軍,此樹種植於金代,距今約850年。

北京北海團城秋遊:皇家多少事,零落隨風去

向四周望去,團城上多為常綠樹種松柏,少了一些入秋的跡象。白袍將軍的西邊就是玉甕亭和玉甕,周邊的松柏蒼勁挺拔。

北京北海團城秋遊:皇家多少事,零落隨風去

玉甕又稱“瀆山大玉海”,製作於至元二年(1265年)。口呈橢圓形,通高70公分,周長493公分,重約3500公斤,周身浮雕海龍、海馬、海豬、海犀等出沒于波濤之中,栩栩如生。元世祖忽必烈曾將玉甕放置瓊華島廣寒殿中,傳說曾用以盛酒大宴群臣。明代廣寒殿倒塌,玉甕失落民間。清乾隆十年(1745年)發現後,乾隆皇帝“令以千金易之,置承光殿中”,乾隆十四年(1749年)建玉甕亭,將玉甕陳設於亭中配以漢白玉雕花石座,命翰林四十人,各賦詩一首,刻於亭柱之上。玉甕厚重古樸,氣勢雄渾。為元代難得的玉雕精品。

承光殿是團城的主要建築,元代稱儀天殿。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重建,稱承光殿。大殿呈方形重簷歇山頂,四面各推出單簷捲棚式抱廈一間,對稱佈局,建築結構別緻精巧。

北京北海團城秋遊:皇家多少事,零落隨風去

承光殿東側有一株油松名叫遮蔭侯。遮蔭侯的傳說也與乾隆皇帝有關。乾隆帝25歲登基,在位六十年。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與此同一時期,西方已經開始了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國正處於近代的前夜。

北京北海團城秋遊:皇家多少事,零落隨風去

此樹為二針一束的油松,相傳為金代所植,至今已有八百多年,樹高20餘米,枝葉蒼翠繁茂,蒼勁挺拔,頂圓如蓋。相傳,一年盛夏清乾隆皇帝來遊團城,宮人擺案於樹下,清風徐來,頓覺暑汗全消,乾隆皇帝十分高興,當即封此樹為“遮陰候”。

繞到承光殿的後方,看到了一顆叫不上名的樹已滿是黃葉,這裡讓人感受到了秋天的氣息。

北京北海團城秋遊:皇家多少事,零落隨風去

出了團城,從北海南門進入北海公園,西側就是團城的圍牆。圍牆上週邊樹木的樹葉已經染上了黃色。

北京北海團城秋遊:皇家多少事,零落隨風去

爬山虎佈滿城牆,在這裡往團城上看就可以看到更多秋天的景緻。

北京北海團城秋遊:皇家多少事,零落隨風去

從西側的圍牆下方看團城。城高約4到5米,圍牆修築於明朝時期。

北京北海團城秋遊:皇家多少事,零落隨風去

連接團城和瓊華島的橋叫永安橋,是用漢白玉石砌成。團城的地理位置很獨特,明成祖定都北京後,開挖南海,挖出的土方堆成萬歲山即現在的景山,把北海、中海、南海統稱太液池,並將團城東南填為平地,團城即位於北海的南側,北面是瓊華島和白塔,東邊是景山,東南就是故宮的西北角樓。站在永安橋上,回頭看團城。橋兩端各立牌坊一座,北為“堆雲”,南為“積翠”,可以看到橋南頭的“積翠”牌坊,牌坊的後面就是團城。

北京北海團城秋遊:皇家多少事,零落隨風去

在團城裡面時,看到的多是深綠色的古老松柏。站在北海公園看團城,看到的是滿滿的秋色。

北京北海團城秋遊:皇家多少事,零落隨風去

PS:團城在北海公園景區外,單獨收取門票,門票1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