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其實是一種新體裁

中國人是詩的民族,但是唐詩絕不是最早出現的詩,而是形式與內容最為成熟完整的詩。若從詩的起源追溯,在北方大地上出現最早的詩應該是《詩經》,從西周初年到春秋時代,約莫500多年之間的作品。

唐詩其實是一種新體裁


這些詩的作者並沒有記載,連題目也沒有,而是以詩開頭的句子為題目,像是〈關雎〉篇,前面四句是這樣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它的意思就是成雙成對的雎鳩鳥,發出了關關這樣的叫聲,它們在河邊的沙洲上相偎相依,使詩人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終身大事,很希望能找到一位儀態與品德都很美好的女孩兒,成為自己的人生伴侶。

距今三千多年前的詩,已經有押韻了,這正是中文漢字的巧妙之處。那時的詩,大部分是四字句,有時候也會有三個字、五個字或六個字、七個字的,形式並沒有很固定。

唐詩其實是一種新體裁


漢代出現了五言詩,像是〈涉江採芙蓉〉,同樣也是以第一句當作詩的名字,同樣的不知道作者到底是誰。我們來看看前面四句吧:「涉江採芙蓉,蘭澤多芳草。採之慾遺誰?所思在遠道。」說的是一個走在路上的遊子,涉過江水去採一朵芙蓉花,也就是荷花。那時,水邊長滿了各式各樣的香花香草,而他獨獨採下一朵芙蓉花,當然是因為心中掛念著一個人,這個人最愛芙蓉花。等到遊子把花采下來了才想到,這朵花要送給誰呢?我深深想念的那個人,已經在很遠很遠的地方了啊。

漢代的詩,許多都是五言的,只是每一首的句數都不同,有八句的、十句的、十二句,甚至有二十句的。

到了唐朝,許多優秀的詩人想要創造出屬於這個時代的新體裁,他們努力制定了新的形式,書寫新的內容,將詩的體裁分為兩種:四句的稱為絕句;八句的稱為律詩。還有五言,也就是每句五個字;七言,就是每句七個字,在押韻以及平聲仄聲的規則下,確立了唐詩的新體裁。為了區別與前代詩的不同,就把這種新的形式叫做近體詩,唐朝以前的就稱為古體詩或古詩了。

唐詩其實是一種新體裁


先來說說律詩吧。律詩有八句,每兩句就是一聯,而且每一聯都有名字,第一、二句是「首聯」;三、四句是「頷聯」,頷,就是下巴的意思;五、六句是「頸聯」;七、八句則是「尾聯」。其中,第三、第四句是要彼此對仗的,第五、第六句也必須對仗,就像春聯那樣對仗。「歲歲皆如意,年年盡平安」,歲歲對的是年年,就是名詞對名詞,皆,對的是盡,如意對的是平安。王維的《山居秋暝》,三、四句頷聯是“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就是以自然景色來對仗,五、六句「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是以勞動中的人們的動作和聲音來對仗,顯得生動活潑。

詩詞的有趣地方還有很多,靜下心來好好品讀詩詞,就有不一樣的驚喜。記得,曾經有小朋友要求我把有著首聯、頷聯、頸聯、尾聯的律詩分畫下來,結果,畫出來的是有頭有下巴有頸項和尾巴的一隻爬蟲類。仔細瞧瞧,律詩是不是很像爬蟲類?

孩子的天性就是對不熟悉的東西充滿好奇心,如果一味的讓孩子枯燥的去背誦學習古詩詞,會讓他們失去興趣。所以,我提倡依照孩子的年齡,給他們安排了思想家、文學家與詩人的經典作品,用說故事的方式,將時代背景、作者的思想情感,講給孩子們聽,引起他們的興趣之後,再讓他們去感受作品中想要傳達的意境。

唐詩其實是一種新體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