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的盲點與掙扎


為人父的盲點與掙扎



可能是因為從事海外工作長達10多年經驗,碰過上百位國際名校的畢業生同事,這群朋友後來的發展有些極端。(極端的好、極端的自私與隨波逐流的平庸。)

為了避免子女走上極端路線,2014年心情隨筆寫了一篇文章《兒子,你不能考第一名》還被臺灣三立新聞臺轉載。

當時的想法很簡單:我寧可讓兒子人格正常下的長大,不要為了追求好成績被迫做些不喜歡的事情,然後扼殺了他們未來真正需要學習時的興趣與動能。

當年我本來只規劃讓兒子讀讀附近的公立學校,沒想到當時兒子主動跟我商量是否能讀私立學校,既然兒子說出來了,我當然是尊重他的決定。

在大學時期我曾經連續拿了幾年的獎學金,以全系前幾名的成績去申請一家國立財經所,後來故事有點長,反正最後沒有錄取,反而當年一起考試求教於我的國立同學都上榜了,我沒有上榜,我個人是覺得怪怪的,然後我就完全不相信菁英教育體系。這也是我遲遲不想去讀碩士與博士的扭曲人格後遺症。

幾經波折,後來不小心成為職業的國際B2B銷售講師,有一次被一家上市公司海外高學歷的業務問:老師你才大學畢業,怎麼能教我們?

我淡淡的回答:因為你搞不定的事,我都搞得定。你是school smart,我是street smart。

因為氣氛有點僵,還有6小時才下課,不能這樣下去...於是我請HR下一堂課以前,弄一支國際電話到訓練教室。

電話搞定後,我當著全班優秀的海外業務面前,問了那位高材生:請給我三個電話,三個你一直約不到會議的重要客戶,我現場示範一次。

結果3個當場就約到兩個,這就是我個人有限的真實經驗,因為這些,是10多年點滴經驗的影響。

我不太相信沒有社會經驗的學校教育,更不能不負責任的把子女教育問題都推給學校。(人生中如果遇到一個好老師,那真的是上輩子燒了好香。)

於是我們從自己的家庭教育著手,努力打造自己理想的子女教育。

這些年來,我們花了大把的時間帶著兒女,體驗各種有趣的生活體驗(露營、潛水、朔溪、三鐵、單車環島、高空活動、爬山、騎馬、射箭、游泳、做網拍、影像製作、網絡行銷、專業表達課程...)為的是幫他們做好各項「心智」準備,為日後能快速加入真實的社會環境。




為人父的盲點與掙扎



學歷從來不是我們很在乎的事情,而且我和老婆是說到做到。

如果兒女都說考試準備好了,我和老婆會說:“這麼棒啊,真是太好了。”然後在考前就帶他們出去住宿出去玩,有時甚至故意考前到國外度假。結果他們常常考試就出狀況,然後回來抱怨我們為什麼帶他們出去玩。

我們只是淡淡地回答:因為你們告訴我們都準備好了,帶你們出去玩是為了獎勵你們啊!你們要學習為自己的言行舉止負責啊。

所以很重視小朋友學校考試成績的朋友都把我們當怪咖,會主動疏遠我們,因為害怕我們教壞他們的孩子。

不過我們見怪也不怪,已經非常習慣屬於我們自己的家庭教育模式。

菁英教育:最早源自於羅馬時代,後來被英國拿去運用,接著在大英日不落帝國時代廣泛流傳到世界各國...這就是名校的由來。

名校為什麼這麼值錢?因為同班同學的人脈與背後家長的資源網絡,當然,這是我個人的粗淺認知。

然後因為各個專業人士為了鞏固自己的社會地位,18世紀以前,當一位醫師其實不需要任何文憑、各個醫師也不需要,當時的大家都是透過師徒制的經驗傳承以及個人的領悟才變成當代的醫師,才開始推廣文憑系統,然後經過200年大家才會這麼相信文憑。

隨著年紀漸長讀了點書才發現:宇宙有138億年、地球40多億歲、和太陽一樣的恆心大約有10的22次方個、和地球一樣的類地行星有數百萬顆、人類在地球才五六萬年,從Luca到DNA...用宇宙的尺度來看生命,人類應該是屬於胚胎時期,所以我希望他們能夠好好活用自己的85年...

道理每個人都懂,真的面對的時候又是一段掙扎。

面對活潑聰明、習慣臨時抱佛腳的兒女時,我真的好掙扎。

1. 要逼他們好好讀書

2. 還是持續引導他們、相信他們會好好的規劃自己的時間。

我們都是當爸爸的時候才開始學做爸爸。

兒女教育都是在做中學習,希望他們好好發展自己,又不想讓他們盲目跟從國際名校的菁英教育,真的是好掙扎。


為人父的盲點與掙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