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啟真·李澤厚

李澤厚講的“以美啟真”,即自由直觀。它包含知性而大於知性,它是大於知性概念的想像力活動。禪宗說可解而不可解,Kant《判斷力批判》說“無目的的目的性”。

本文共計1051個字,閱讀時間為2分鐘

所謂“以美啟真”也即是認知對偶然性的開放。李澤厚不斷提示,“實用理性”可以與後現代某些合理部分相銜接來重建理性。

後現代的反理性造反的一個主要對象是理性決定論。與決定論相對立的就是自由。何謂“自由”?自由對理性主義者如Hegel言,是對必然的認識。沿此線索,對馬克主義是對必然的認識而實踐,都是以知(認識)的自由為行(精神的行或物質的行)的自由的前提。在這裡,自由雖可以屬於物質實踐的行,但畢竟以理性的“知”為前提條件。它突出的是知行問題的必然性。

以美啟真·李澤厚

遵循Hegel和Marx,將“自由”規定為認識必然或認識必然行動,顯然過於機械、理性,容易走入決定論。將“自由”規定為不可預計的“嘗試—錯誤”則太盲目,太隨意,實際乃自發論(hegel本來就強調“自發秩序”)。但後者重視偶然性與前者重視必然性,在“實用理性”裡,剛好可以相互補充。

這個相互補足的具體論點,就是李澤厚講的“以美啟真”,即自由直觀。它包含知性而大於知性,它是大於知性概念的想像力活動。禪宗說可解而不可解,Kant《判斷力批判》說“無目的的目的性”。前者由於是宗教,更傾向於不可解的神秘;後者因為是哲學,更傾向於可解的理性。前者更就個人體驗說,後者更就人類成果說。其實二者都相當接近於李澤厚所講的“以美啟真”的自由直觀,它是思維的原創性契機或源泉。

以美啟真·李澤厚

Darwin 指出,自然界的競爭,並無必然法則可尋,關鍵正在個體偶發,是個體的自發變異開放著進化的必然。個體為適應環境所作的奮鬥、努力,可以造成種類的革新和延續。在人類,亦然。個體所具有的意識(包括無意識)的這種偶然性和自發性,正是包含情感、想像在內的合理性,而與審美相通。它可以表現為靈感、頓悟種種形態,而與以概念、範疇為形態的理性認知相區別。“以美啟真”正是這種領悟、感受、體驗和把握,而非普遍、抽象的認識和理解。“以美啟真”可以成為對個體獨特性的開發,亦即對人的自發性、偶然性的開放,這即是自由。儘管個體是歷史的兒女,心理是文化積澱的產物,但由於個體由先天、後天的不同從而所積澱的文化成果有巨大差異,這種由個體承擔的偶然性,便極具個別性、差異性、獨特性、具體性和多元性,成為實踐操作活動中和認識思維領域中創造性的真正源泉和動力。個體存在的價值在這個認識論中也鮮明地凸顯出來。比如,此在時間的主體性是這偶然的創發性。關鍵在“此”,這個獨一無二的此時此刻與世界、與自然、與他人相聯的存在。這個存在既是客觀的歷史成果;卻又是主觀孤獨的處境,更是向前原創的基地。只有它,能超越那普遍必然的客觀社會性,不斷開創出自己(擴而及於群體—人類) 的自由天地。

以美啟真·李澤厚


淘寶·一封家書名店

研究和範導一種親情生活方式:工資發 想爸媽 一封家書寄回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