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在生活,還是在活著?

你是在生活,還是在活著?

本文共有 5000 字

如果覺得頁面很長

那是因為留言很多

什麼樣的生活,才能被稱為生活?

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不過,我今天,想從一個比較小的角度來切入。

在社會學中,有一個分析事物的底層框架,叫做「結構 - 能動性」。

結構,指的是外在世界和環境加諸於人的種種限制;能動性,指的是人在這個前提下,能夠自主決定其行為和命運的自由。

如同盧梭那句經典名言:人生而自由,卻又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我想,大家應該都同意一個觀點:一個好的生活狀態,能夠被稱為「生活」的狀態,必須是有足夠的自由和能動性的。

但是,在這個社會中,我們每一天都在跟外部世界交互,試圖去影響它 —— 反過來,無論你是否能認知到,外部世界也在干預著,甚至是主導著我們的生活。

房子,工作,階層,教育,圈子,品味……這些,就是世界加諸於我們的枷鎖。

不妨問自己一個問題:你是被外部世界推動著不斷去跑,還是心中始終有著一個方向,不斷前行?

如何讓我們在跟世界的相處過程中,能夠保持一個適當的平衡?

我想用4對概念,來講清楚這一點。

1. 內部資源和外部資源

每個人在社會生活中,都存在3種最基本的需求:

  • 穩定:適合當前社會角色的需求;

  • 關係:

    獲得社會認同的需求;

  • 成長:獲得成長,提升自己,感受到自己對世界的干預和影響力的需求。

如何滿足這些需求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式,但大體來講,都是通過兩種方式來實現的:一種叫做內部資源,一種叫做外部資源。

什麼叫內部資源?它指的是,你的能力,經驗,閱歷,稟賦,性格……諸如此類,這些屬於你自己的,給予你支撐和力量的事物,也叫做「心理資本」。

而外部資源呢?也很明顯,指的是你所擁有的物品、財產、地位、名聲,別人給你貼上的標籤,等等,一切能被別人看到的東西。

內部資源是從你自己的視角看自己,而外部資源是從別人的視角看待你。

這個時代的一個特徵,就是過分追求和注重外部資源,而忽略了內部資源。

拿遊戲來說。為什麼網遊、手遊能比單機遊戲更加刺激用戶充值?就是因為:在手遊裡面,你買的皮膚,你打出來的排名和戰績,都是「別人能夠看到的」,能夠引起別人豔羨和誇獎的。

但在單機遊戲裡面,你完成的任務,你體驗到的劇情,你精妙的戰術、操作和排兵佈陣……除了你自己,誰能看到?誰能給予你積極的正反饋和外部評價?

比如最近很火的遊戲《動物之森》。說實話那個畫風會很吸引人嗎?我覺得不會。但為什麼那麼火?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大家都在玩。

但這不是一個非常健康的模式。

為什麼呢?因為,過於追求外部資源,會導致一個結果:它會抬高你的期望,縮短你從行為到反饋之間的路徑,讓你活在「別人的注視裡」。

也就是說:你會追求得到別人的關注,希望成為群體、圈子裡的焦點,希望讓自己「趕上」潮流,擔心被潮流所拋下……結果就是:你永遠都活在「追逐」的過程中。

你是在生活,还是在活着?

所以,我在 找不到目標和方向,怎麼辦?中提到過:分清楚你的慾望,究竟是被外在環境所塑造的,還是你發自內心想要的。

當時就有很多朋友問:可是我所有的信息都來自於外界,應該怎樣區分呢?

一個比較有效的方式就是:分清楚,一樣東西,你是真的想要它,還是希望別人知道你擁有它?

或者說:如果沒有一個人知道你擁有它,你還會想要獲得它嗎?

這並不是說外部資源是不好的 —— 財富、地位、名聲,當然不可能是不好的東西 —— 而是說:它們只是手段,而最終的目的,應該跟你的價值觀和長遠目標保持一致。

一輛汽車,可以是炫耀的資本,也可以是助步的方式;一套房子,可以讓你在圈子裡更有面子,也可以讓你有一個舒適的家,讓你可以安心佈置和設計自己的生活方式……

如同我經常說的:有多少錢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自己哪怕被奪走一切,也能重新東山再起的能力。

而它也許無關於人脈,無關於你過去的成功和聲望,只關乎你是否從這些經歷中,學到了什麼,將多少有價值的東西,內化成了屬於你自己的「心理資本」。

不妨問一問自己:我現在所擁有的,令我自我感覺良好的,究竟是外部資源,還是內部資源?

別人之所以會聽從你的指令,是因為你所處的職位,還是因為他們對你心悅誠服?

別人之所以對你尊敬,是因為你所擁有的資源,還是因為你的能力和影響力?

別人之所以能夠與你交流、合作,是因為他們需要獲取你的利益,還是因為他們能夠真的把你當成朋友?

在漫長的人生之路上,身外之物始終是身外之物,能陪伴你度過一個個坎的,始終是屬於你自己的「心理資本」。

2. 內在控制點和外在控制點

在任一個時刻,我們的一切行為,都受到兩個因素的影響。一個是內在的動力,另一個是環境的壓力。

一旦前者成為決定性因素,我們就會覺得「這個行為是出自我的意願的」,就會體驗到「內在控制點」。

而一旦後者佔據主導地位,我們就會體驗到「外在控制點」—— 亦即:感覺被生活「綁架」了,被迫著去做自己未必願意做的事情。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不少朋友也許都遇到過一種困擾:不會拒絕別人。

無論是工作上,還是生活中。可能是同事想請你搭把手,可能是團隊的小夥伴有些活不會幹,可能是關係還行的朋友想向你借點東西……你不想幫忙,卻又難以拒絕。經常是下意識地脫口而出「好」,後面才後悔懊惱。

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我們的文化就是這樣。在我們的認知中,拒絕別人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它有悖於集體主義語境下的「人情」,會對正常的關係造成破裂。

但長此以往,只會導致兩個結果:

一方面,你會調高別人的期望。一旦別人形成習慣,他們不但不會感謝你,反而會把它當成理所當然的事情,甚至有可能反過來挑你的毛病。

另一方面,你會陷入無休止的煩惱中。不想做,又不得不做,這會給你造成巨大的負擔。

這就是「外在控制點」。長此以往,你會感受到,自己的生活似乎不受自己的控制,它正向著自己無力決定的方向一路狂奔。你會感到失落,沮喪,甚至,可能會導向「習得性無助」。

那麼,更理性的態度是什麼呢?要時時刻刻保持一種信念:我的生活是我自己的,我必須對它負責,沒有別的事物和人,能夠從我手中搶走對生活的自主權。

你是在生活,还是在活着?

拿前面的例子來講:不妨在別人找你幫忙、而你不願意做的時候,就明確講清楚:

因為某些緣故(時間、精力、資源有限等),我沒有辦法幫你。但出於我們的關係,我可以給你一些支持。等我有空(有條件)了,如果你還沒有解決,我也可以再幫忙。

無論這會導向什麼樣的結局 —— 可能最壞的情況,是對方覺得你不近人情,會慢慢與你疏遠 —— 但你都保持住了自己的控制點,把對生活的自主權和決定權,牢牢地握在了手裡。

再比如:許多人在生活中,也許都會遇到這樣的人:情緒非常消極、悲觀,經常找你傾訴對生活的無望和厭倦,久而久之,很容易被他的情緒所感染。又囿於種種原因,難以切割聯繫。這個時候,應該怎麼辦呢?

最好的方式,其實不是被動地傾聽,也不是完全不理不睬,而是想辦法用自己的情緒、自己的積極面去影響他,感染他。這樣,只會有兩個結果。要麼他被你感染,變得積極起來;要麼他離開你,去影響別的人。

但無論是哪一種,你都始終佔據了主動,沒有讓自己變成「垃圾桶」。

很多時候,我們往往會出於各種各樣的顧慮、擔憂,把自己的「自主性」輕易地交出去,通過出賣自己的主導權,來換取一定的心安。

但這往往是不健康的。想一想,如果連你自己都不願意對自己負責,別人又如何能夠為你負責呢?

別讓自己被生活綁架。你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

3. 連續認知和信息碎片

對媒體有一定認知的人都知道:常態不是新聞,非常態才是新聞。

這一點,在新媒體和自媒體時代,被放大到了極端。只有聳人聽聞的、爆炸性的、能引起群眾關注和廣泛熱議的,才是「新聞」,才會進入我們的視野。

但這樣一來,就會造成:我們所關注到的,永遠都是最魔幻、最離奇、最不可思議的事情,也就是「山峰」。而其他所有的支撐和過度狀態,背後的邏輯和背景,我們都是看不到的。

就像我在 一個也許最常見的學習誤區 中提到的:我們平常所見,都是山峰,但世界並不是由山峰構成的。

舉幾個非常簡單的例子,你可以檢驗一下,自己是否還在關注這些事件:

  • 日本應對鑽石公主號的措施一度被罵上全網熱門,現在日本怎麼樣了?

  • 英國群體免疫政策不久前在國內掀起軒然大波,現在這項政策還在執行嗎?

  • 前陣子有許多號稱能夠治療新冠的藥物,現在臨床實驗到哪兒了?

每一天,我們的生活中都在發生許許多多新的事件。昨天的頭條和熱搜,第二天就會立刻被取代。昨天的全網唾罵和關注,第二天就會有新的目標。

但這是一種錯誤嗎?其實也不是。為什麼?因為絕大多數的新聞事件,距離我們的生活其實非常遙遠。比起遙遠的他鄉,我們更關注的,可能是自己的工作,下半年的形勢,以及肉價會不會漲。

我想說的是什麼呢?要記住的是:

一切我們所接收到的信息,都是靜態的,它們只會停留在當下 —— 但事件本身是動態的,它會不斷向前發展,會變化,反轉,會演繹出新的高峰和結果。

所以,如果我們停留在被動接收信息的模式,全盤接受它們,那就只是在用一個個靜態的「時刻」去理解世界,得到的結果,當然是支離破碎的了。

你是在生活,还是在活着?

一個建議是:如果一條信息是你所關注的,你覺得它很重要,那麼不妨化被動為主動,去跟蹤它的發展軌跡,弄清楚它的來龍去脈。

這就是「連續認知」。

把碎片化的信息,重構、整理為連續的認知,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或者說習慣。只有這樣,你才能窺見世界的真實面貌。

在未來的時代裡,信息的碎片化、爆炸化,會愈演愈烈。適者生存,不適者,只能成為信息的奴隸。

那麼,每天我們所接收的信息那麼多,如何把握這個度呢?如同我在 如何分辨壞信息?中所說的,不妨以「傳播」為一個度。

一條信息,如果你想傳播給別人,那就意味著它也許是重要的 —— 那麼,最好自己去做一下事實核對,去查一下它最新的進展,以免讓自己成為過時或不實信息的源頭。

簡而言之,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如果你只是被動攝取信息,那勢必會被各種各樣的爆炸性碎片填滿。最終,你所理解到的世界,也必然是一個支離破碎、千瘡百孔的、靜止的世界。

但真實的世界,並不是由微博熱榜和智能算法構成的。你想更好地理解它,就必須主動去擁抱它。

4. 可控和不可控

如果說大多數的恐懼,來源於對「未來會怎麼樣」的未知;那麼大多數的焦慮,就來源於對「我可以做些什麼」的不確定性。

完全可控是不會焦慮的,因為你知道一切都是確定的,只在於你做或者不做;完全不可控也是不會焦慮的,因為無論你做什麼都沒有用,索性不去操心是最好的。

但最壞的情況,就是:我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麼,也不知道做了有沒有用,更不知道我應不應該去做。

這幾年來,尤其是2020年以來,這樣的例子非常多:大到整個世界和行業的走勢:經濟形勢,就業形勢,創業形勢,投資形勢……

小到自己手頭的業務項目。你不知道這個項目能不能持續做下去,會不會什麼時候就被老闆砍掉,也不知道能不能取得預期的成果,更不知道自己應不應該離開……

在這種狀態下,最常見的關鍵詞就是:迷茫。

那麼,如何對抗這種焦慮和迷茫呢?

沒有人能預知未來,也沒有人能清楚地看到自己每一個決策、每一個行為的所有後果 —— 它們存在於迷霧之中。但你能夠把握的,是去探索迷霧的「行動」。

我常用的一種方式,就是把所有一切我關注的事物,劃分成兩大類:可控的,和不可控的。

然後,再逐一地去審問和思考:

1)我所擔心的東西,是可控的,還是不可控的?

2)如果是可控的,我可以做些什麼,來徹底消除它,或者降低它的威脅?

3)如果是不可控的,我需要獲取什麼信息,來增進對它的瞭解,和作出判斷的信心?

4)基於3,它最壞的情況可能是什麼?對我會有什麼樣的影響?

5)基於4,我可以採取什麼應急預案,來最大化減輕它對我造成的影響?

舉個簡單的例子:對一個線下的商家而言,疫情什麼時候會徹底結束,是4月、5月還是6月?人們什麼時候會迎來「報復性消費」?線下的生意什麼時候能夠復甦?這是沒人能預料的,是不可控因素。

可控的是什麼呢?我能做些什麼來縮減成本,保持最小化的持存?能夠如何週轉資金,來支撐接下去兩三個月的運營?發生什麼樣的信號時我需要考慮止損?如果止損了,最壞的情況是什麼,最大的損失是多少?這部分損失對我意味著什麼,我需要怎麼樣才能彌補上?

諸如此類。

一旦你把問題轉化成為行動,其實就沒有什麼好焦慮的了。因為如前文所說,焦慮來自於對行動的不確定 —— 但如果一切都可以去行動,那無非就變成了「去做」和「有待去做」而已。

剩下的,就是等待著「去做」的結果。

生活中也是一樣的。把你所有焦慮、操心的事情一條條列出來,用上面的方式逐條審問一遍,再把它們轉化為行動,你會發現:你已經不那麼焦慮了。

因為,作出行動本身,就是對這個世界的探索和干預,就是把不確定轉化為確定的方式。

我們恐懼的,往往不是真實世界,而是對真實世界的恐懼。我們焦慮的,也往往不是「最壞的結果」,而是對最壞結果的焦慮。

做好你能做的,應對好你不能做的,這樣就好。

連續寫了幾篇比較複雜的文章,今天輕鬆一點,不那麼燒腦。希望你能喜歡。: )

也歡迎你在評論區留言,一起聊聊你的看法。

你是在生活,还是在活着?

也可以讀讀這些文章:

找不到目標和方向,怎麼辦?管理好時間的底層原理,全在這裡了

如何提高記憶力?

THE END

- 晚 安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