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門可羅雀”到“面臨倒閉”,3點讓民營醫院頻頻陷入信任危機

數量2.1萬家,佔總數比超過60%,毫不誇張的說,民營醫院早就佔據了中國醫院的“半壁江山”!近些年,民營醫療機構的數量突飛猛進,但與此同時,民營醫療機構實際就診量卻依舊增長緩慢。

從“門可羅雀”到“面臨倒閉”,3點讓民營醫院頻頻陷入信任危機

我們可能時不時會看到“某某省辦大醫院人滿為患,門診前排起長龍”的報道,但是很少聽到某某民營醫院深受大眾歡迎的消息。

而更多時候,大眾更習慣給民營醫院貼上“騙錢”、“不靠譜”等負面的標籤,更有甚者“聞民營色變”,寧願赴數十公立外的公立醫院就診,也不願去十步就能走到的民營醫院,民營醫院的公信力真的岌岌可危!而一些抗風險能力較差的民營醫院更是從“門可羅雀”直接走向了“倒閉”。

那麼,到底又是什麼讓民營醫院頻頻陷入了“信任危機”呢?

群眾印象:騙錢、不靠譜

“民營醫院掏耳朵收1700元天價”、“民營醫院剖腹產後產婦死亡”、“民營醫院術中加價”、“民營醫院花式騙保”,翻開醫院新聞版面,2018年與民營醫院相關的負面報道撲面而來。

可怕的是這並不是近期才有的現象,長久以來,負面消息都佔據了民營醫院報道的很大一塊。

之前,《南方日報》就進行了民意調查,發現較大部分人對民營醫院印記都是“不靠譜”!

一提到民營醫院,很多人就會想到報刊、小巷,抑或是電線杆上的“小塊膏藥”;也有人偏頗的認為民營醫院都是治療婦科病的,做的都是虛假廣告,動不動就騙百姓錢財;除此之外,很多民眾對民營醫院的診療水平都有深深的懷疑,認為醫療事故基本上都發生在民營醫院,去民營醫院看病非常非常的不靠譜……

事實上,就醫療事故等負面新聞而言,無論是公立醫院還是民營醫院每年都有發生,由於民營醫院的業務量比公立醫院少很多,醫療事故在絕對數量上民營還要少一些;廣告方面,近年來國家工商總局也在嚴加監查,誇大宣傳、過度包裝的廣告較曾經已經減少了很多。

但是民眾對於民營醫院的刻板印象還是很難改變,醫院很多時候也是有苦說不出。

1. 媒體的負面報道層出不窮

眾所周知,媒體也是要生存的,而媒體的生存離不開熱點和話題,醫院發生事故、胡亂收費,或是發生糾紛等負面消息恰好能創造這些。

但長期以往,公眾對民營醫院的不信任隨著這些曝光的醫療事故越來越強烈,即便是一些擁有優勢的民營專科醫院,公眾都不太願意去了。

像一些產婦,明明中意民營醫院高質量服務打算去某婦科民營醫院生產,卻因為突然聽聞的民營婦產科醜聞打消了念頭,這也使眾多婦產科醫院拼死拼活提高服務質量,醫護水平,也難以突破“顧客數量平平”的瓶頸。

2. 民營醫療入市放寬,國家監管制度還在不斷完善

近年來,國家“放管服”政策落實,全科診所創辦放開,社會辦醫門檻持續下降,醫療商業化“紅利期”蓄勢待發。

辦醫政策利好,必將會吸引眾多資本流入民營醫療市場,其中也就難免會混入一些會引發不良問題的社會辦醫資本。不僅如此,行業內的資金、人才、藥品設備、客源等資源競爭還會加劇,而這些都有可能成為民營醫療機構違規經營的誘因。

可是,國家政策監管有些時候是相對滯後於市場發展,也是需要不斷完善的。部分醫療機構的不良行為不能及時監管查處,也會對更多的同行醫療機構風評造成影響,最終導致整體客源減少。所幸的是國家一直都很重視這一方面的問題,入市監管力度還在不斷加強。

除此之外,社會資金對民營醫院的投入往往是有偏向性的,因此,在民營醫療行業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加劇了社會醫療機構規模、資源、質量的參差不齊。今後很可能會出現,本來生意就不算好的中小型個人創業的民營醫療機構顧客變得更少的情況。

3. 反省自身:蒼蠅不叮無縫的蛋

群眾不願意來民營醫院就診,民營醫療機構自身難道就沒有問題了嗎?

前不久,合肥醫博肛泰肛腸醫院因發佈虛假廣告被處以300萬元的“天價”罰款,雖然被罰這麼多的情況並不多見,但民營醫院零零碎碎的虛假廣告案例卻屢有曝光。

早先年,民營醫院為了發展,而且莆田系黑診所無證經營、欺詐消費的事例太多,“民營醫院”這個稱呼早就給群眾留下了較為負面的影響,需要時間來扭轉。

何況,目前為止,大多數民營醫院還是處於小、散、亂的狀態,自身就有服務不到位、診療水平不佳的缺陷。民眾帶上有色眼鏡,不得不承認民營醫院也得反思自己。

所以改善營銷、改善經營、加強管理、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儘快轉型,對於民營醫院來說還是非常急迫的一件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