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醫療或有倒閉風險? 大規模醫療招聘引發蝴蝶效應!

深圳爆出史上最大規模醫療招聘,以公立醫療機構為絕對主力將在全國招聘1673個崗位,5873名醫療人員,充實到62家公立醫療為主的機構。

對此,民營醫療未來的發展將受到怎樣的衝擊?!

前段時間,關於深圳史上最大規模醫療招聘的信息多次出現在行業圈子的分享中。作為持續關注深圳醫療市場多年的從業者,深圳的民營醫療的後續發展感到悲觀。

民營醫療或有倒閉風險? 大規模醫療招聘引發蝴蝶效應!

這次以公立醫療機構為絕對主力全國招聘1673個崗位,5873名醫療人員,充實到62家公立醫療為主的機構。同時在薪資,住房保障等方面給予強力承諾。

可以預見在提升公立醫療臨床解決能力的同時給民營營利性醫療機構帶來巨大生存壓力。我們主要是兩個角度進行分析。

01

分流效應

——讓民營無流可用,門診數量進一步下降,民營醫療機構面臨無人可醫,準備關門。

因為沒有看到招聘人員的專業組成。我設定75%的招聘人員為臨床醫生。公立醫院的門診處理能力將極大加強,保守估計新增門診處理能力可達到264285人次/天。相當於3304個民營門診的處理能力。

這部分流量被強大公立體系吸引承接,直接導致民營門診無人可醫。如果按照全深圳4000家民營醫療機構總數計算,被完全分流的民營門診佔比可達到83%。

民營醫療或有倒閉風險? 大規模醫療招聘引發蝴蝶效應!

02

佔道效應

——讓民營無路可走。公立醫院在傳統的大醫療之外,同時在醫保之外的醫療項目如醫美/口腔/體檢/生殖,持續發力。

這些項目毛利相對高,主要消費在醫保項目之外,依靠公立醫院強大的引流效應,這些既往作為民營醫療的優勢賽道,會被逐步擠佔。

例如公立醫院的體檢/VIP體檢規模已經佔據了體檢行業近80%。公立擴張,人員加強,巨無霸加入民營傳統的賽道里,可能會是秋風掃落葉的凜冽。

在過去的幾年,深圳是作為醫療行業改革者和創新者的角色出現的。開放醫生集團設立,降低醫療機構設置難度,放開醫保資格申請,優化多點執業政策,推動醫療責任保險實施……

這些方案和方向,無不顯示這個中國最開放包容城市胸襟和魄力。

但是在醫療領域因為各種不同的角度、條件和認知,這些特殊的大手筆操作,或將使民營醫療的生存越來越艱難。

無論是深圳,亦或是其他地區的民營醫療從業者,尤其是投資者管理者,需要進行深刻思考和未雨綢繆,提前做出萬全的應對之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