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 科學防疫·日常生活100問

第五期 科學防疫·日常生活100問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為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引導廣大人民群眾提高文明素質和自我保護能力,養成講文明、講衛生、講科學的健康生活方式,告別陋習、走向文明。如今開設《科學防疫·日常生活100問》欄目,旨在為市民重新開啟正常生活提供諮詢幫助。


22問:為什麼一些地方有食用野生動物的習俗?

第五期 科學防疫·日常生活100問

第五期 科學防疫·日常生活100問

答:我國許多地區都不同程度地有一些食用野生動物的習俗,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還是出於“物以稀為貴”的心理在作怪,不少人覺得“野味”滋補、營養價值更高、保健作用更強,且“沒有汙染”,故不惜高價追逐“野味”,從而助長了濫食野生動物的行為和對野生動物的不正常需求。

另一方面,由於過去法律不健全、執法不嚴格,加之販賣野生動物能獲取高額利潤,也給濫食濫用野生動物的陋習提供了可能。(新華網)


23問:食用野生動物會帶來什麼樣的危害?

第五期 科學防疫·日常生活100問

答:有研究表明,人類約80%的新發傳染病都與野生動物有關。食用野生動物可能帶來的健康風險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就是可能導致某些傳染病、人畜共患病和食源性疾病等。如2003年的“非典”(SARS),2012年後發生的死亡率很高的中東呼吸綜合徵(MERS)以及今年的新冠病毒肺炎,其病原都是冠狀病毒。又如比較常見的野兔,經檢測身上攜帶著眾多寄生蟲,包括弓形蟲、腦炎原蟲等。野生動物是許多病毒的自然宿主,由於它們具有抗體,自身不會致病。它們生活的自然環境本來是遠離人類社會的,不會主動將病毒傳染給人類。

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因“吃”所導致的獵殺,是物種面臨的直接威脅,讓不少物種變為瀕危。正是因為非法獵殺、交易、濫食野生動物屢禁不絕,才會給社會公共衛生安全、公眾身體健康帶來巨大的隱患和風險。(新華網)


24問:野味比家禽、家畜更美味、滋補嗎?

第五期 科學防疫·日常生活100問

答:野生動物與養殖的畜禽類動物完全不一樣。野生動物是在抵抗外敵、預防疾病和生存繁衍中進化發展的,不僅皮厚肉糙、筋骨強健、體毛茂盛,還很容易成為各種病毒、細菌、寄生蟲、真菌等病原體寄生的宿主。因此,野生動物既不美味,也不滋補,不可能也不應該成為人類營養素的來源。(《大眾醫學》)


25問:帶水果味的酸奶口感酸甜,一直備受人們喜歡,那麼草莓味酸奶中有草莓嗎?

第五期 科學防疫·日常生活100問

答: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會時常遇到食品添加劑。食品添加劑種類繁多,功用也各不相同。食用香精就是一種增加和改善食品香味的食品添加劑,如草莓味、蜜桃味等。草莓味的食品大多來自食品加工,這些加工食品裡並非使用了真正的草莓,而是草莓味香精。草莓味香精是模擬草莓的口味和氣味人工合成的原料,含有草莓醛和呋喃酮,加入這個原料,酸奶就立馬變成甜美的草莓味了。(本報綜合)


26問:目前重慶氣溫回升,花粉濃度也隨之升高,過敏性人群如何預防?

第五期 科學防疫·日常生活100問

答:由於春天百花盛開,每個花序包含大量花粉顆粒,可隨風播散,飄入眼、鼻和口腔後,導致過敏性結膜炎、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等疾病發生,可持續1至2個月。專家建議,花粉過敏人群務必強化防護措施,遠離花草繁密地區,謹慎出行。在防護和治療上,通常是清洗鼻腔、服用抗過敏藥物。(本報綜合)

第五期 科學防疫·日常生活100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