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求常常被拒絕?試一試用“登門檻效應”解決

我們正在逛超市,工作人員向我們推銷香腸:“女士,這是XX牌香腸,我們的新品種哦……”

通常會被我們打斷:“不用了,謝謝,我不需要。”

那如果換一個方式呢?

工作人員:“女士嘗一嘗我們的香腸吧,免費品嚐,不買沒關係哦。”

大部分人會想:“那就嘗一嘗吧,反正是免費的。”

工作人員繼續推銷:“這是我們的新品種,口味很好的。煎啊,炸啊,煮啊,都可以的,不含添加劑…”

一嘗,味道確實還不錯。

於是我們心裡就告訴自己:“都吃了他的香腸,不買有點不好意思。買回去煮粥、煮麵都可以吃的,小孩也喜歡。”

於是就要了一包。

工作人員繼續說:“我們是現在是新品促銷,做特價哦,買2送1,買兩包會更划算的…”

一想,好像是這麼個道理。於是,購物車就多了三包香腸。

走出超市時,我們發現自己在不知不覺中買了很多預算外的東西。

這樣的情景是不是很眼熟?


提要求常常被拒絕?試一試用“登門檻效應”解決


二.

這實際上就是心理學中所說的“登門檻效應”。

“登門檻效應”是美國心理學家Freedman, J. L.和Fraser, S. C. 在真實實驗中發現的心理現象。他們認為,人只要一開始接受了一個小小的要求,接下來便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這方面的概率存在76%的可能性,即每100個人一開始答應了你的一個沒有任何理由拒絕的小小要求,接下來76個人可能會接受你大一點的要求,並且不需要任何說服手段。這大概跟人的行為與態度一致性有關。這種“登門檻效應”發生在任何人身上,也包括在孩子們身上。


這種現象,猶如登門檻一樣,要一級臺階一級臺階地登,才能更容易地順利登上高處。這種效應,被稱為“登門檻效應”,也叫“得寸進尺”效應。

提到“登門檻效應”,就不得不提一個著名的實驗。這是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裡德曼與弗雷瑟在1966年完成的。

實驗者讓助手到兩個居民區勸人們在房前豎一塊寫有“小心駕駛”的大標語牌。

在第一個居民區,助手向人們直接提出這個要求的時候,遭到大多數居民的拒絕,接受的僅為被要求人數的17%。

而在第二個居民區,助手先請求居民們在一份“贊成安全行駛”的請願書上簽字。

這是很容易做到的小要求,幾乎所有的被要求者都照辦了。

幾周後再向他們提出豎牌的要求時,結果接受者竟佔被要求者的55%。

同樣一個要求,卻產生了大相徑庭的結果。這是為什麼呢?

當你向對方提出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時,大多數人都不會拒絕,因為實在是太容易完成了。當你再提出更高一級的要求時,大部分人潛意識裡都傾向於“幫人幫到底”,就容易順理成章地幫了你這個忙。

相反,如果直接提出一個看起來比較難完成的要求,十有八九會被拒絕。因為,誰也不願意投入大量時間、人力、物力成本去幫助別人完成一件不知道結果的事情。


提要求常常被拒絕?試一試用“登門檻效應”解決


三.

那麼,我們在生活中應該如何運用“登門檻效應”呢?

許多新手媽媽都抱怨:

“老公怎麼那麼木訥,不會照顧孩子。”

“小孩子哭鬧,我忙得手忙腳亂,他就在一旁傻看著,也不懂過來搭把手!”

實際上呢,不是孩子的爸爸不想幫忙。

我聽到許多新手爸爸吐槽:“不是我不想幫忙看娃,看見這麼軟萌的小嬰兒,根本就不敢碰。萬一被我碰壞了啥,那就糟了…”

其實,媽媽們可以應用“登門檻原理”來引導孩子爸爸。

一下子告訴孩子爸爸:“照顧好寶寶!”他們是無所適從的,完全不知道從何入手。

我們可以先讓孩子爸爸做一點簡單的事情,比如泡奶粉、放洗澡水等等。

然後再逐步提高要求,過度的換尿片、給孩子洗澡、遛娃等“高難度”工作。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要記住不要打擊孩子爸爸的信心,多誇獎,多強化。


提要求常常被拒絕?試一試用“登門檻效應”解決


“登門檻效應”應用於孩子的教育上也是一樣有效的。

許多家長總是告訴孩子:“上課要專心聽講,認真記筆記,遇到有不懂的地方及時問老師…”

但卻沒有幾個孩子能做到。因為要求太高,目標太多,孩子無從下手,難以完成。

我們可以把目標分解開來,選擇一些適合孩子的、容易完成的目標,來提出一些小要求。

當這個小的要求完成後,再逐漸強化、提高,使之完成更高難度的要求。


舉個例子。


提要求常常被拒絕?試一試用“登門檻效應”解決


孩子上學期語文期末考只考了72分。如果我們直接對他提出要求:“你這個學期期末要考到90分。”

孩子一聽:“天哪,要一下子提高20分,太難了!我做不到。”一下子就產生了畏難情緒。

如果我們只是告訴他,你這次期中考爭取考到80分。

孩子一想,這個不難,努力一下就能做到。

於是,他期中考達到了85分。

家長及時給予孩子一番鼓勵和肯定。孩子嚐到了甜頭,信心足了,幹勁更大了。

此時再提出更高一點的要求,比如期末達到90分,孩子又做到了。


正如登門檻一樣,一個橫在面前的、高高的門檻只會令人望而生畏。如果門檻很低,輕輕鬆鬆就能跨過去。多跨幾個門檻,當回頭看時,我們已經登上了一個不小的高度了。


提要求常常被拒絕?試一試用“登門檻效應”解決


四.

明代洪自誠在《菜根譚》中說:“攻人之惡勿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勿太高,當使人可從。”

“登門檻效應”滲透著我們生活中的各處。只要理解它,用好它,我們的生活會帶來巨大的改變。


我是 ,喜歡就關注我吧!讓我們一起聊聊人間冷暖、家長裡短,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