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这三本书,治愈你的各种坏心情

1.

《活着,不着急》

用这三本书,治愈你的各种坏心情

《活着,不着急》是苏童2019年最新的散文作品集。本书收集了苏童50余篇散文代表作品,生动呈现作家笔下的童年回忆,平凡日子里的细碎的美,以及来来往往的人生百态,还有骨子里对岁月的敬意。说起苏童,无数水汽淋漓、细腻绵长的文字扑面而来。散文不同于小说的巧妙深沉,他的散文质朴晓白,常在三言两语中一语中的,就像夏日一杯清冽的开水,清凉、平静、却最解渴。

时间的步伐开始变快,那慢而悠长的生活,已变成久远的记忆。

此刻,在《活着,不着急》的书中,追随着苏童的笔触,这些儿时的记忆,一桩桩,一件件,出现于脑海之中。仿佛是突然之间,那时间的门豁然打开,那尘封许久的记忆再次浮现眼前。想来,这些突破尘封的记忆,就是生命中留住的一些痕迹吧。

苏童的文字具有细腻、悠远的文人特征,同时在文字深处又展现了人性本来的纯粹模样,有时只是三言两语,便能点透简单真挚的生活哲理。读苏童的文字,心也变得纯粹起来,那悠悠回忆亦会随着他的笔触被一次次触动。

有人说,他的散文就像夏日一杯清冽的白开水,并没有太多丰富的味道与刺激,但却能让饮者在人生的炎炎夏日中真实地感受到清凉与平静。

读一篇散文,就像是读一个人,读他的心境,读他对生活的姿态,读他对周遭一切的感知。

苏童在书中有过这样的比喻,作者是一个写信人,读者则是陌生的看信人。每一个读者都暗自与作家订立了一份契约,文字是这份契约里唯一的连接。


2.

《羊与钢的森林》

用这三本书,治愈你的各种坏心情

这本书里的男主角是个山里的孩子,他从小接收的声音是大山里的声音。他在迈出大山之后,无意间被钢琴的声音所吸引,知道了调音师这个职业,然后竭尽全力想要成为一名更好的调音师——这听起来像是一个励志故事,但全书并不是鸡汤小说。

励志故事的重点,是为了说明一个人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最后获得了成功。而这本小说,描写了一个男孩单纯地被钢琴的声音吸引,跌入音乐森林,然后不由自主地扑进去,寻找那不可捉摸、似乎可以触到却又始终高远的美妙乐音。通过不断观摩、学习调音的技术,一步一步,朝着森林深处走去,不知终点,却为一路上感受到的更大范围的美不断惊喜。原本不懂得音乐的他,在这条路上越来越努力,得到了身边很多人的提携。

每个人都有支撑着他的世界的东西。《羊与钢琴森林》里的男孩外村,支撑着他的并非金钱、财富、荣耀,而是“钢琴里的森林”。我们花费了很多时间在自己的职业上,可曾有那么一些时候忘记了功利心、想要成功的心,像这个男孩一样,去感受到最初被吸引的声音?不汲汲于功名,而是被这片森林所吸引,就算是迷了路也总能知道怎么回家。这或许是另一种励志。

清澈的文字,简单的故事,日常的场景,平凡的生活——这些我们距离更近,读起来更平和。不追求故事复杂,不追求情感激荡深刻,不追求场景华丽宏大,初识平淡无奇,深入交往甚觉舒服、神清气爽、心情轻松。我愿意把这一类小说称之为“轻小说”。没有负担,但在平淡之处很容易打动到人,比如《羊与钢的森林》里那句“迷路了也总是知道回家”,让我联想起我小时候经常在山里玩,从来没有走丢过。


3.

《万物皆有欢喜处》

用这三本书,治愈你的各种坏心情

作者用她细腻独特的视角,朴实动人的描述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个至美至真的手艺人,她敏锐觉察着这个世界的微小变化和乐趣,带我们进入手艺人的世界,感受着他们的简单幸福。

这些手艺人,他们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不计得失,喜欢就坚持。在喧嚣浮躁的社会里慢下来,聆听自己的声音,与自然与自我对话,活得淡然洒脱。
而作者,用同样缓慢的安静的笔调来讲述这些故事,手艺人的内心,他们的情感,一边读像是一边在听一首婉转悠扬的乐曲,乐音袅袅,不绝于耳。
总有一物能够触动你柔软的内心。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对于他们来说一生把一件事情做到精致就已满足,因为有情感,所以不求回报,倾心付出,刻苦钻研,专注经营,他们摒弃外界的繁华诱惑,保持心念纯粹,每天专注于自己的手艺,只要活着一天他们就会继续做自己喜欢的事。他们用精湛的手艺表达着对生活的情感,用职业在描绘着他们的生命,用信念擦拭着心灵。

他们一遍遍的重复,从不做减法,从不省略每一道工序,每一门手艺都展现出独有的禅意,每一件物品的制作过程都似一场修行,他们清楚自己的职业道路,清楚自身手艺的发展前景,即使这样,他也们没有放下手中的工具,依旧专注的用小镊子调整着笔尖,低头认真的做着针线,一下下打磨着鞋底,他们或许落伍,还有着执拗的性格,但却因最实在的态度让我心折殊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